“新高考”第三季,“深度革命”仍在路上

2021年05月10日07:36

来源:大河网

  大河报评论员赵志疆

  经历过不同寻常的2020年之后,2021年高考重返六月。作为第三批高考综合改革省份,福建、湖北、江苏、广东、湖南、河北、辽宁、重庆的高考采用“3+1+2”模式,8省市的高考生也迎来了新高考的首考。

  新高考的最大变化是,在“选拔”的同时增加了“选择”。随着学生和高校都被赋予更多选择权,高考制度正在大步从“标配”时代进入“自选”时代。在一个张扬个性的年代,高考也开始“私人订制”,由此意味着传统的课程设置乃至教学理念都将进行全面调整。

  对于一项人才选拔机制来说,恐怕再没有什么能比高考承载更多希望,也遭受更多质疑。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人才需求不断更新,原有的“高考指挥棒”越来越难以满足时代的需求。于是,“高考改革”之声日益强烈,但“改什么”“怎么改”却莫衷一是。

  2014年9月4日,《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出台,上海、浙江两地成为首批试点,高考改革由此拉开了大幕。改革方案提出了高考改革的“路线图”:“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扭转片面应试教育倾向”“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

  “新高考”已进入第三季,以“3+1+2”模式的推广为标志,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在此背景中,“多元录取”的步伐有必要进一步提速。实际上,高考真正令人感到焦虑的不是“一考定终身”,而是“一次录取定终身”。无论高考能否“多考几次”,只要集中录取制度本身没有变化,高考的门槛就没有实质性降低,唯分数论的竞争就难真正降温。在这样的背景中,即使高考能“多考几次”,充其量也只是延长了考试战线而已。

  众所周知,原有高考制度实行的是集中录取,高校被分在不同批次,按照学生的分数与志愿依次录取。集中录取的优势显而易见:高校可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筛选人才。然而,其劣势同样明显:一方面导致名校“掐尖”之风盛行;另一方面,由于考生只有一次录取机会,势必导致分数搏杀激烈,“内卷”形势严峻。近年来,公办高中纷纷向复读生说不,但因为高考“出口”有限,不仅为考生平添了压力,也使更多人将目光投向了民办的“高考工厂”。

  高考不仅是选拔人才,更重要的是培养人才。以高强度、低效率打造的“做题家模式”,终究是无以为继的。消除教育内卷化倾向,不仅需要改革人才评价机制,而且有必要丰富高考的录取方式。改变高考“一考定终身”的局面,关键不在于组织安排几次考试,而在于推动以多次录取为表现形式的高校招生制度改革。从这种角度来看,高考制度的“深度革命”仍在路上。

编辑:陈梦伊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