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版“山海情”之李山村成长记:一尾丹江水活鱼,跃出移民村新生

2021年05月13日15:22

来源:顶端新闻·河南商报

  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 郝瑞铃/文 记者 宋亚猛/图、视频

  十一年前,为保丹江一渠清水顺利北上,李山村人挥泪离别南阳故土,迁至荥阳新居扎根生长。

河南省荥阳市高村乡李山村

  十一年后,丹江碧水生机依旧,上游绿色经济发展如火如荼,下游华北大地得活水润泽,李山村人也靠着丹江鱼闯出了新的天地。

  一尾丹江鱼,说的是百姓大爱,是民生福祉,更说的是中华格局。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从李山村前川流而过

  【丹江人家,招牌是“南阳做法”的丹江活鱼】

  从郑州出发,顺着连霍高速一路向西,行至荥阳收费站,再往前几里,见路左有一八角凉亭,拐进去,就能看到连片的农家饭店。这些饭店都带着醒目的“丹江水鱼”字样招牌,专卖来自丹江口水库的鱼。

  这里是荥阳市高村乡李山村,是郑州老饕们才知道的吃鱼好去处。

  周二下午,张慧正在招呼着从郑州来的食客。她和丈夫一起经营着一家名叫“丹江水饭店”的夫妻小店。因为是工作日,张慧说,下午来吃鱼的食客只有三桌。“来的都是周边的回头客,回头客又带着家人朋友一起来,等到节假日,人特别多,整个村连个停车的地方都找不到。”张慧说。

  “鱼的味道很不错,完全没有腥味,还经济实惠。”荆伯涵和同事们到太行山自驾游,路经连霍,被吃过这里丹江鱼的同事们带来尝鲜。

  和李山村的其他饭店一样,张慧家也有方清水池,每天早上从南阳运来的丹江活鱼在这里被食客们挑选,现捞现做。一条鱼有多种吃法:鱼头豆腐汤鲜美,椒盐鱼片外酥里嫩,红烧鱼麻辣爽口......

  “香料要用南阳独有的香木须”、“料酒要用老家小米酿的黄酒”、“花椒一定要够麻,鱼才吃着鲜”......谈及做鱼,张慧的话匣子一下子被打开。她强调,这些都是地道的“南阳”做法。

  南阳人会做鱼,坐拥汉水、淮河、丹江、白河等丰富水脉,又地处豫鄂陕交界,使得南阳人的饮食习惯融合南北。泛舟捕鱼,更是很多南阳人熟悉的农务。

李山村一鸣生态园

  【泪别故土,跟随丹江水一起北上】

  张慧嫁在南阳市淅川县上集镇李山村(下文称“老李山村”),村东松青柏翠的伏牛山,村西缓缓流淌的老鹳河,是她对那里陌生又熟悉的记忆。

  十一年前,因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的需要,老李山村194户802口人需要挥别故土,外迁至荥阳市北部的高村乡司马安置点。

  对于张慧来说,响应国家号召是理智上完全能接受的事情,但她放不下留在淅川的妈妈。“我父亲走得早,本想好好孝敬妈妈,可是这一搬,就不知啥时候能再回去了。刚开始的时候,一个月就得往回跑一趟;再后来,一年两三次;到现在,只在有重要事情的时候才回去。”

  对于时任老李山村党支部书记的李宗显而言,搬迁的那段记忆则更为特别。

  2010年8月12号,是老李山村搬迁新居的日子。

  李宗显回忆,前一夜,很多村民都没有入眠,即使已经收拾过很多次远行要带的家伙什,但还是忍不住在老屋里翻翻找找。夏夜燥热,老李山村有空调的人家并不多,有不少人睡不着,干脆就聚在院里,前来送别的亲戚们抓紧最后的时间喝酒、聊天,谈笑、叮嘱、放声大哭,直至归于沉寂。还有的就那么站着,生生挨到天亮。

  李宗显说,他朦朦胧胧好像睡着了,又好像清醒着。天刚蒙蒙亮,他带了兄弟和家里的小孩去祖坟祭拜,纸香一点,长跪三叩首。周边和他一样来和祖先告别的不在少数,山头青烟四起,一片沉默。

  七点钟不到,挂了红条幅的大巴车、货车还有救护车就来了,一顿搬拉腾挪,车队北上,下午一点钟终于到达目的地。

  尽管在《荥阳市南水北调暨水库移民志》当中,记载有当时搬迁至新址时锣鼓喧天、彩旗飘飘的场景,但李宗显记忆里搬迁后的李山村村民,确实有过很长一段时间的低沉。

  “多多少少还是会想念老家的,尤其是年岁较高的老人们。”李宗显说,“那段时间,年轻人们提不起劲儿出去工作,很多人晚上睡不着觉。”

  张慧说,搬到新李山村的最初一段时间,她觉得很不适应。“老家五谷杂粮啥都吃一点,这里全是麦。尽管分了有土地,但刚开始我们连地都不会种,南阳水源充足,不需要人工浇地,这边都是水浇地。”

  最不适应的就是气候。南阳空气湿润,搬至荥阳以后气候干燥,又多大风,很多李山村人叫苦不迭。“我记得最清楚的就是搬过来第一年过年的时候,村里很多人都因为太干燥感冒了,在村里卫生所挂水,不知是谁说起了老家,一时间大家都眼泪汪汪。”张慧回忆。

  【扎根生长,李山村人闯出新天地:一家饭馆年利润五六十万元】

  “我也想老家啊,谁不想?祖祖辈辈生活了那么多年的地方,国家的发展是大事,总有人要做出牺牲。”李宗显自1996年任职李山村党支部书记至今已经25年,“南水北调”几乎贯穿了他的整个村干部生涯。

  今年已经58岁的他,在村民眼里是个雷厉风行的人,嗓门大,说话语速快,脾气直,带着南阳人骨子里的豪爽。“南阳人好客,真的好客”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

  确实,在李山村很容易读懂这种“好客”,随便走进一家饭店,盘碟都很大,饭菜分量也足,即便是歇个脚也有茶水招待,左邻右舍聊八卦都乐意带着客人一起。村口第二家饭店的老板娘“胖嫂”,对来客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吃饱啊,跟回家一样”。

  这十一年,李山村的人是怎么过来的?

  “都是从头开始啊。”李宗显说。安置村民、修缮新房、还要就着村民们的大小事情和乡里市里的驻地办事处做好沟通协调工作,涉及到迁户口、办养老保险的事情还得往荥阳南阳两头跑。分土地是最头疼的事情,怎么分,分给谁,分多少,他和其他村干部要不停地推翻方案重新来过。

  “2012年,村里有了第一家饭店。”李宗显回忆,稍稍稳定下来以后,村里开始正常运转。有村民之前在南阳的餐馆打工,听有移民村开了饭店生意不错,也寻思着在自家的小院子开一家饭店,专卖老家的活鱼。

  生意日渐红火,其他村民也纷纷效仿,一来二去,村里已经有大大小小二十几家饭店,颇具规模。

  李宗明经营着一家“老铁鱼庄”。“我们村的鱼做得好吃,一靠食材,二靠手艺。”他直言,每隔一个月,他就得回老家挑挑活鱼货源,还花了高价请了丹江大观苑的厨子掌勺,为的就是在这儿能吃到地道的“南阳味道”。

  现在的“老铁鱼庄”,一年的净利润能有五六十万元左右,节假日摆个五六十桌是常有的事。

  【不曾远去,丹江水还守护着李山村人】

  搬家之前,李宗显遇到有抵触情绪的村民,就拉着人家喝酒,白酒下肚,不厌其烦地磨嘴皮子做思想工作;搬家以后,遇到情绪不高的村民,他还拉着人家喝酒,扯着大嗓门嚷:“想啥淅川啊,淅川想你吗?踏踏实实好好过,这边地肥,离郑州又近......”做完工作倒是自己回家睡不着了。

  “以前做梦老梦见老家,现在很久没有梦见过了。”李宗显笑——他忙得很。

  除了想着怎么能把丹江水活鱼的招牌打出去,他还和村干部们一起忙着推进土地流转、招标。

  2013年开始,李山村把流转来的土地承包了出去,村东的一鸣生态园就是荥阳本地承包商中标以后打造的。生态园里草莓已经过了熟期,火龙果和豆角还未成熟,樱桃树上大颗樱桃色泽诱人,正在打理作物的荥阳本地人樊大姐兴致勃勃地给我们介绍她新育的李子苗。

李山村的一位厨师在后厨做鱼

  新被选举为村干部的翟李萍介绍,现在的李山村,已经建成了8个日光大棚、5个拱棚,最近又在建设连栋大棚。连栋大棚的对面,是李山村建设的“美食一条街”。

李山村一鸣生态园 ,员工在采摘樱桃

  现在的李山村,村南是百亩果园,村东、村西、村北都规划成了供食客饭后消食的游园。“现在,在李山村,只要你不懒,上至六七十岁,下到有劳动能力的青年,都能有不错的收入,比以前的经济状况好太多了。”李宗显说。

李山村幼儿园

  日落西山,红晕渐起。幼儿园的校车驶回李山村,在周围工厂上班的年轻人们骑着电动车陆续归来;女人们裙角飞扬,烫着时兴的波浪。村里洁白整齐的小庭院外,摆满了不同于豫北风格的柏木小椅,邻里们讨论着谁家又讨了媳妇,上大学的孩子毕业找了什么工作;年轻人们讨论着下个周末是去白马寺还是新开的郑州博物馆......茶话会和着食客们的谈笑声,好不热闹。

从外地来的市民在村里就餐

  “小孩儿们基本上不会说老家话了,我们也能完全听懂当地话了,有的时候,‘中’,不自觉地就会从嘴里蹦出来。”张慧笑,“都适应了。”

  李山村南,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枯河倒虹吸和水闸高耸,长渠如带,丹江水缓缓流淌。上午10点,运满丹江水活鱼的货车又会从南阳驶来,张慧夫妻要准备接鱼了。


编辑:郭同欢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