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弘扬焦裕禄精神,郑州大学这样做

2021年05月13日20:51

来源:河南日报客户端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史晓琪 通讯员 赵炜 马文亚

  “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专家杨璧卿深情回忆焦裕禄“生命中最后53天”,给大家上了一堂生动鲜活的党史教育课。

  组织学生赴兰考等地开展红色文化研学,邀请焦裕禄的家人、同事走进郑大,与师生面对面重温焦裕禄的故事,让青年学生从焦裕禄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厚植爱国情怀。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郑州大学把传承弘扬焦裕禄精神作为一个重点,多种形式讲好焦裕禄的故事,引导师生从中感悟思想伟力、传承革命精神、发扬优良传统,为一流大学建设凝聚精神力量。

  一堂感人至深的党史课:管床大夫回忆焦裕禄的最后53天

  今年5月14日,是焦裕禄同志逝世57周年纪念日。每年临近这个日子,杨璧卿的内心就会起波澜。她是焦裕禄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原河南医学院附属医院)度过“生命中最后53天”时的管床大夫。

  “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说起焦裕禄临终前的这句话,杨璧卿哽咽了:“这是焦书记住院期间唯一一次向组织提要求。”

  “在和焦书记相处的50多天中,他的言行深深地感动着我。”杨璧卿说,作为与焦书记接触最多的医生,她想把焦书记的感人故事讲给同事听,讲给新进人员和学生听,讲给来进修的学员听,希望大家听过之后再把这些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82岁的杨璧卿,至今仍清楚记得57年前那位特殊的病人焦裕禄。那是1964年,已是肝癌晚期的他被“强制”送到一附院治疗。当时,刚大学毕业一年多的杨璧卿担任焦裕禄的管床大夫。

  杨璧卿说,在兰考,有一把被焦裕禄顶破的藤椅,人们从这把藤椅上感受到信仰的崇高、精神的伟力。郑大一附院也有一把这样的藤椅,它是焦裕禄肝癌晚期为了缓解疼痛顶破的。“焦书记是一个非常顽强的人。”杨璧卿回忆,那时医疗水平有限,对晚期肿瘤病人没有特效疗法,焦书记忍着常人难以承受的剧烈疼痛,豆大的汗珠顺脸直流。他用木棍顶住肝部,硬是将病房里的藤椅顶出一个窟窿。他从不向医院提任何要求,坚持“把止疼药留给其他更需要的病人”。

  杨璧卿说,兰考群众得知消息后自发前来探望,焦书记每次见到他们都很激动,强撑着坐起来,仔细询问兰考情况。乡亲们带来的鸡蛋、花生,他都坚决不要:“我在这里非常好,你们把花生带回去换盐吃!”县里干部来的时候,他问沙丘治理、问庄稼长势、问泡桐种植。一到下雨,他就站在窗边往外看,嘴里念着“咱那淹了没”“张大爷的房子漏不漏雨”,心里装的想的全是兰考人民。

  1964年5月14日,焦裕禄不幸逝世,终年42岁。“他是一个一心为群众、亲民爱民的好书记。”杨璧卿说,在整理焦裕禄遗物时,医护人员在病床枕头下发现了两本书,一本是《毛泽东选集》,另一本是《论共产党员的修养》。

  焦裕禄病逝后,医院建起了焦裕禄展览馆,拍摄了追忆焦裕禄住院时情况的纪录片。“焦书记心中最牵挂的是兰考人民,作为医护人员,我们心中最牵挂的是病人。”杨璧卿动情地说,焦裕禄的先进事迹和高尚品德一直激励着郑州大学医护人员不断精进医疗技术,改善服务态度,“想病人之所想,亲病人之所亲”。

  “聆听杨璧卿老师讲述焦裕禄的故事,我被深深打动了,”郑州大学硕士研究生郭运苹说,作为新时代的郑大学子,要把焦裕禄精神转化为争做时代新人的奋斗力量,要把“青春梦”融入“中国梦”,不负伟大时代,不负青春年华。

  一座永不磨灭的精神丰碑:让焦裕禄精神代代传承

  5月13日,郑州大学主办的“弘扬焦裕禄精神美术作品巡展”北京站在民族文化宫开幕。郑州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张宽武的巨幅长卷《情系灾民》吸引了很多观众驻足拍照。这件作品主要描绘了焦裕禄1962年初到兰考火车站时安抚逃荒百姓、鼓励群众战胜灾荒的景象。

  5月13日,郑州大学主办的“弘扬焦裕禄精神美术作品巡展”北京站在民族文化宫开幕

  此次巡展先后在郑州、西安、北京举办,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参展件数最多、展出最为集中的焦裕禄主题画展。“郑州大学不断创新方式,通过创作和展览的形式传播弘扬焦裕禄精神,让焦裕禄精神历久弥新。”郑州大学党委副书记李兴成说。

  多年来,郑州大学坚持做焦裕禄精神的传承者、践行者、弘扬者,通过理论研究、艺术创作、平台建设等方式,为焦裕禄精神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时代特色和时代风采,让焦裕禄精神在新时代发扬光大。

  “在焦裕禄精神研究方面,郑州大学起步早、做得实,聚集了大批专家学者,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郑州大学焦裕禄精神研究中心副主任曹振宇介绍说,早在2007年,郑州大学就成立了焦裕禄精神研究中心,成为河南省焦裕禄精神研究会秘书长单位,是全省最早开展焦裕禄精神研究的高校。学校每年举办焦裕禄精神座谈会、研讨会,组织专家学者开展系列研究,发表焦裕禄精神研究文章十余篇,文章数量位居全国高校第一;出版国内第一本系统研究焦裕禄精神的专著——《焦裕禄精神永放光芒》,以及《焦裕禄精神》《焦裕禄的初心与使命》等著作4部;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服务中原文化传播,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开讲《焦裕禄》,参与策划和拍摄电影纪录片《永远的焦裕禄》,完成“翻译河南”工程英文卷《焦裕禄》翻译任务。

  “郑州大学一直致力于焦裕禄精神的学习、研究、阐释和宣传,把弘扬焦裕禄精神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用焦裕禄的鲜活事迹激发建设一流大学的强大力量,推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郑州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厉励说。

  一种铭记初心的精神洗礼:在学习党史中弘扬践行焦裕禄精神

  近日,一段郑州大学思政课教师周荣方讲焦裕禄精神潸然泪下的视频引发全网关注,相关话题冲进全国热搜榜,总阅读量超过数亿次。在周荣方看来,这是因为“焦裕禄书记的精神、魅力太打动人了”!

  在党史学习教育中,郑州大学深挖育人元素,用好红色资源,采取互动式、启发式、交流式、体验式教学,将焦裕禄精神有机融入思政课、专业课等课堂,让焦裕禄精神在师生心中生根发芽,在全校营造党史学习教育浓厚氛围。郑州大学党委书记宋争辉在主持召开“传帮带”老中青思政课教师座谈会时强调,要讲好身边的红色故事,深入挖掘讲好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等,把思政课讲得更有亲和力和感染力、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

  郑大新传学院今年4月举行穆青诞辰100周年研讨会上焦裕禄女儿焦守云发言

  除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学校还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充分结合起来,组织学生赴兰考等地开展红色文化研学,多次邀请焦裕禄同志的家人、同事来校,与师生面对面讲述焦裕禄的故事。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展演、讲述、传唱焦裕禄的动人故事,开展历史情景剧大赛,拍摄微电影,录制原创歌曲,生动诠释焦裕禄精神的时代价值,让更多青年学生走近焦裕禄,学习焦裕禄。由郑州大学学生创作的微电影《梦回兰考》,获得“我心中的思政课”——全国高校大学生微电影展示活动一等奖和最佳表演奖。

  郑州大学学生到兰考研学

  在国家博物馆“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中,郑州大学《重走穆青路——走进兰考》作为全国新闻教育领域唯一入选图片展出。1966年,时任新华社副社长的穆青到河南重灾区兰考县,采写了《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在全国掀起了向焦裕禄学习的热潮。在采写过程中,穆青反复强调“勿忘人民”,这也成为穆青一生的新闻思想。郑州大学与新华社共建郑州大学穆青研究中心,并将“勿忘人民”升华为郑大情怀,连续16年举办“重走穆青路”教育实践活动,先后组织师生10多次走进兰考学习焦裕禄精神,赓续精神血脉,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郑州大学穆青新闻实验班的赵晨琰说:“作为新闻学子,‘勿忘人民’这四个大字已经熔铸在我们的骨髓和血脉里,并将生生不息。”


编辑:魏蔚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