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嘱托 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 |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2021年05月15日08:37

来源:大河网

  风光秀美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本报记者邓放王铮摄

  5月13日下午,习近平首先来到陶岔渠首枢纽工程,实地察看引水闸运行情况,随后乘船考察丹江口水库,听取有关情况汇报,并察看现场取水水样。习近平强调,南水北调工程是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要从守护生命线的政治高度,切实维护南水北调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质安全。吃水不忘挖井人,要继续加大对库区的支持帮扶。要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严格用水总量控制,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用水,大力推进农业、工业、城镇等领域节水。要把水源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划出硬杠杠,坚定不移做好各项工作,守好这一库碧水。

  □河南日报记者屈晓妍

  上善若水。

  总干渠绵延1432公里,流经豫冀京津4个省市,惠及7900万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奔流而上,从此,华北大地发展,藏蕴了如水般绵韧不绝的力量。

  南阳市淅川县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区和渠首所在地。5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考察。继2020年11月13日在江苏扬州考察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时隔半年又考察中线工程,总书记对此的重视,可见一斑。

  寻访总书记足迹、聆听总书记教诲,方知以渠首为源的,除了一渠清水,更有工程创新之力、绿色发展之光、节约用水之思。

  工程创新之“源”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龙头”与其说是陶岔渠首,不如说是横亘于此的这座大坝。

  5月13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陶岔渠首枢纽工程。他在引水闸前驻足,听取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管理运行等情况介绍。

  走近细看引水闸闸体,闸门、轨道、钢索,咬合传动,无一不是科技与智慧的结晶。放眼北望,整个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是在无数次穿江越河的攻坚克难中,诞生了一项项技术攻关的惊世奇迹。

  丹江口水利枢纽大坝加高,是南水北调中线施工技术最具挑战性的工程。要让南水自流进京,需要对丹江口大坝加高14.6米。为此,工程人员切割出一道道键槽、植入一根根钢筋,施工最高峰时3000人奋战在一线,历时近8年终于完成。

  还有穿黄工程,黄河河底地质条件复杂特殊,给施工带来极大困难。压力亦是动力。于是,国内最深的调水竖井、国内穿越大江大河直径最大的输水隧洞、国内水利工程中最深的盾构始发等科技创新成果在这里诞生,两条长达4250米的输水隧洞,从河底“穿黄”而过。

  习近平指出,南水北调等重大工程的实施,使我们积累了实施重大跨流域调水工程的宝贵经验。要深入分析南水北调工程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遵循确有需要、生态安全、可以持续的重大水利工程论证原则,立足流域整体和水资源空间均衡配置,科学推进工程规划建设,提高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

  昔日辉煌永载史册,今日使命又有新召。这一超级工程,还将不舍昼夜,书写新的历史。

  绿色发展之“源”

  7年前,清冽的丹江水从这里奔涌而出,作为南水北调中线最重要的水源地,为守护好这一渠清水,淅川县淘汰落后产业,向绿色发展转型。7年来,经历过转型阵痛的淅川尝到绿色发展的甜头,更加坚定了前行步伐。

  “要持续抓好输水沿线区和受水区的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总书记的嘱咐,让淅川县委书记卢捍卫备受鼓舞。“一直以来,淅川县都以‘两山’理论为指导,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持续推进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富民增收的‘幸福靠山’。”

  在距离渠首约6公里的淅川县九重镇张河村,远远望去,4000多亩连片的软籽石榴树像一片绿毯,护卫着南水北调中线干渠。

  这里曾是十里八乡有名的蔬菜种植村,但种植蔬菜时间长了,化肥农药污染的问题日益显现,土壤出现板结,农产品质量也明显下降。

  改变的契机出现在2014年,南水北调中线干渠从张河村穿村而过。为了保证水质安全,绿色转型成为张河村必须做出的选择。为了转型发展,张河村6000亩岗坡地全部种植软籽石榴,开启了生态农业模式。

  部分村民留在石榴林当工人,负责日常除草、施肥、浇水、剪枝等。“只要不下雨,见天都有活,一年能干10个月,加上地租和分红,年收入近2万元。”张河村村民王洪才说,收入比以前多,环境也变美了。乡村采摘游悄然兴起,村里开办多家农家乐,引得游客络绎不绝。

  听说总书记到了渠首,张河村党支部书记张家祥十分激动:“总书记指出,打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如今总书记亲自来检验我们践行的成效,我们发展石榴产业的劲头更足了!”

  抓住历史机遇,倒逼产业绿色转型,张河村乃至淅川县只是一个缩影。南水北调,调来的是水,又不止于水。绿色水路所到之处,绿色发展的实践光彩夺目。

  饮水更要思“源”

  节水,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南水北调的又一个殷殷嘱托。

  2020年11月,在江都水利枢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同北方地区节水紧密结合起来,以水定城、以水定业,注意节约用水,不能一边加大调水、一边随意浪费水。”

  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省南阳市主持召开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要求,坚持节水优先,把节水作为受水区的根本出路。

  “饮水思源”,曾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先后动迁30多万的淅川人,对这四个字感受尤为强烈。背井离乡、乡愁无寄,依然是不少淅川人的共同记忆。“每次听到总书记说节约用水,俺都会抹眼泪。”九重镇邹庄村村民刘红说,“守着恁大的水库,到现在洗衣服都不愿拧大水龙头,对水还是爱惜得很。”

  从邹庄村出发,顺着蜿蜒的水渠逆流而上,越过一个小山梁,刻着“中线渠首”四个大字的石碑巍然而立。听说总书记来了,在淅川旅游的王全夫妇,特意赶到这里。“总书记节约用水的嘱托实实在在,需要我们每个公民从自身做起。”王全说。

  石碑下刻录的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通水历程,世纪工程,寥寥百字,昭示着南水北调不仅是一条简单的调水线,更是一条践行节水优先、诠释生态文明的发展线。

  千顷澄碧思永续,还需且用且珍惜。


编辑:魏蔚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