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家庭日特别策划:“一封家书”

2021年05月15日18:39

来源:河南日报客户端

     编者按丨尺素传真情,家书抵万金。家,从来都是中华儿女心中放不下的牵挂。一封封家书,笔下流淌的是对家人的深深思念,承载着为国尽忠、为职尽责、为家尽孝的家国情怀。

  5月15日是“国际家庭日”,今天,让我们打开几封来自“全国最美家庭”和“河南省最美家庭”的家书,听听他们家的故事,共沐红色家风,感受那穿越时空的精神和力量。

  太爷爷,家国无恙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徐东坡

  “亲爱的太爷爷,我是您的曾外孙女常青。我们素未谋面,却血脉相承。您为后代留下的‘严要求、重责任、懂知足’的九字家训,我们一直铭记在心……”

  5月10日上午,郑州市二七区陇西小学老师常青写了一封“特殊”的家书。写完后,她大声地读了起来,念给自己的太爷爷——抗日英雄杨靖宇。

  太爷爷最想知道什么?常青说,写信前,她和家人商量过。大家认为,应该是“国”与“家”。

  “在信中,我告诉太爷爷,他牺牲后,无数革命先烈前仆后继,建立了新中国。改革开放让国家更加富强,去年又实现了全面脱贫。”常青说,国家富强是杨靖宇一生的追求,而今,这盛世如他所愿。

  常青说,她是听着杨靖宇的故事长大的,小时候听到时,心里既骄傲又疑惑,他是如何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战斗的。长大后,她去了杨靖宇故居、吉林省靖宇县等太爷爷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才逐渐理解了那种舍生忘死的家国情怀。

  “太爷爷会写诗,字写得很漂亮,还会音律,笛子吹得很好。如果生在和平年代,他可能是个文艺青年。”常青笑着说,声音却有些哀伤。

  “作为英雄的后代,能告慰先人的唯有本本分分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常青说。

  杨靖宇的儿媳、常青的姥姥方秀云一直珍藏着一块桦树皮,那是她和丈夫1958年从杨靖宇牺牲的地方带回来的。当时,杨靖宇的老战友告诉他们:“你们的父亲当年就是吃着这个和敌人打仗。”

  从此,这块桦树皮成了方秀云教育5个孩子的法宝:“你们是将军的后代,不要给他抹黑。”

  “妈妈说,那块桦树皮和这句话,是她小时候最深刻的记忆。正是姥姥的谆谆教诲,激励着她和兄弟姐妹们本分做人、踏实做事。”常青说,“姥姥去世后,这块桦树皮由三舅马继民珍藏,成了特别的传家宝。”

  革命家风已融入整个家族的血脉。去年,二舅马继志的儿子马诚铭大学毕业后,本有机会留在大城市的他,主动去靖宇县当了一名大学生村官,立志扎根在太爷爷的第二故乡,造福当地百姓。

  “这是一封寄不出去的信,但我相信在我读这封信时,声音能穿越时空,让战斗在白山黑水间的太爷爷听到来自未来的告慰——国很好,家也很好。”常青说。

  “做一根永远不能断的‘红’线”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周晓荷

  “小爷和父亲最后一次见面时下着小雨,他把身上揣的两个饭团塞给父亲,说‘等革命搞完了,咱回家见’。可我的父亲一生都没能等来小爷。小爷牺牲时才17岁,至今遗骨在什么地方都不知道。”

  5月12日,新县大别山干部学院。台上,银发老人声音微颤;台下,年轻人泪流满面。

  老人叫黄德耀,今年67岁,退休前任新县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他的外祖母是被誉为“大别山‘江姐’”的晏春山;他的爷爷、小爷年纪轻轻就成为革命烈士;父亲黄世祥、母亲潘凤英都是老红军。

  这样“满门忠烈”之家,良好家风代代相传。“‘做人要堂堂正正,工作要踏实,生活要简朴,做事要诚恳’,这是你爷爷生前对我的要求,也是我们家的家风、家训,你们一定要牢记,做好并传下去。”在写给女儿黄靓的信笺中,老人一遍一遍絮叨着。

  提起自己的父亲,黄德耀总有太多话想说:

  “小时候,家里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吃菜的不能喝菜汤,喝菜汤的不能吃菜’;我姐姐三岁时生病,父亲卖了手表才凑齐医药费,却把一半工资拿出来资助贫困群众,群众要还,他说‘还什么?要还就还给共产党’。”

  “组织说要给他提高待遇,他摆摆手说,给其他更困难的同志吧。他常说‘那么多人牺牲在战场上,一天幸福生活都没享受过,我们现在有吃有穿,要感谢党’。”

  黄德耀说:“从父母身上,我看到了什么是共产党人眼中的幸福——不管流血、牺牲,只要能为国为党做贡献就是幸福。”

  他传承着这样的“幸福观”。1979年,他退伍转业,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新县检察院,从此一心为检,两袖清风。退休后,他被大别山干部学院聘为讲师,讲述“六个老红军、三名忠烈魂”的红色家史,把老一辈的“幸福观”传给更多人。

  因为讲的是至亲故事,他的课饱含深情深受欢迎,但也正因为此,每讲一次都会难过一次。2019年底,他做了心脏搭桥手术,休息没多久就又登上红色讲台。

  是什么让他坚持着?在最近给女儿的信中,老人表露初心:“我之所以坚持去讲好先辈们的革命故事,就是要传承好红色家风,传播好红色基因,永远跟党走,希望你们今后也要这样做下去,做一根永远不能断的‘红’线。”

  这个名字就是最好的纪念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绿扬

  “我叫陈昕启,爸爸说我名字的意思是新长征、再启程!”

  粉嘟嘟的小脸,奶声奶气的话语,4岁半的陈昕启虽然还不太理解什么是“长征”,却将自己名字的含义背得滚瓜烂熟。

  5月10日,在卢氏县的家中,35岁的陈晶一边微笑地注视着儿子,一边向记者解释道:“孩子出生的第二天,我就决定给他起名叫昕启,用这个名字纪念爷爷。”

  陈晶的爷爷陈廷贤被誉为“军史布衣第一人”。在卢氏,小货郎陈廷贤的故事家喻户晓。

  1934年12月4日,在国民党大批兵力围追堵截中,红二十五军到达卢氏县。部队原计划取道五里川、朱阳关进入陕南,却发现已陷入敌军“铁桶合围”,随时有全军覆没的危险。能否找到一条入陕的秘密通道?这时,红二十五军先遣队遇到了前往青山赶集的小货郎陈廷贤。

  “爷爷为了生计游走四方,他知道红军是咱老百姓的队伍,是为穷人打天下的。”陈晶说,虽然爷爷去世得早,自己没能亲耳听到他讲述这段往事,但奶奶经常和他讲起爷爷带领红军用四天三夜从一条秘密小道跳出敌人包围圈的故事。

  从卢氏栾川交界处到豫陕边界的铁索关,这段150多公里的“长征路”陈晶已经走过十几遍。“我第一次走是大学毕业那一年,开车走了整整一天。”当年的羊肠小道早已建成了宽阔的公路,但透过盘桓的道路、嶙峋的山石,依稀可见80多年前红军战士攀山崖、越小径、渉溪水的艰难场景。如今,陈晶在本职工作之余,成为一名新时代百姓宣讲员,为上万人讲述爷爷和红军的故事。

  与父亲陈晶相比,陈昕启重走长征路的年龄早了很多。2019年夏天,陈晶带着不满3岁的陈昕启出发了。一路上,陈晶都在给儿子讲他名字的由来,讲长征的故事。那天,“新长征,再启程”在小家伙的脑海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虽然儿子还不识字,但陈晶依然给他写下一封家书。他说,会等到孩子能够独立思考时再交给他。“希望你能成长为一个正直、担当、坚强、善良、勇敢的孩子,做一个懂得感恩、温暖他人的人。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次新的长征,愿你扬帆启航,走好自己的长征路……”字里行间,是父亲对儿子炽烈而深沉的爱,更是最殷切的期盼和最美好的祝福。

  战斗英雄的家国情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斌

  “我出生于普通的农民家庭……部队的生活磨练了我的意志,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希望你珍惜现在的生活,做人有原则……”5月11日,在洛阳市洛龙区“战斗英雄”冀虎山家里,他正在轻声朗读写给儿子冀海翔的家书。

  冀虎山今年63岁,曾参与1979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他在战场上作战英勇,后被原广州军区授予“战斗英雄”荣誉称号。

  战场艰辛。冀虎山回忆,他所在的连队是尖刀连,像一把尖刀插入敌后。敌后环境恶劣,有时连续几天,大家都吃不上一口干粮。有一次,他们在一块红薯地里挖出来6块拇指长的地瓜,大家都饿,但都舍不得吃,传来传去,咬了三圈,红薯都没吃完……每忆及此,冀虎山都会湿了眼眶。“战友们很多都没能从战场上回来,因此我特别珍惜现在的生活。”

  多年军旅生涯,让老冀对军队感情深厚,受爷爷影响,孙子冀鄂豫从小就对军事感兴趣,每每听爷爷讲故事都会入迷。一次,冀虎山试探性地问他,长大去当兵好不好?“好!”小孙子端着手里的玩具枪,挺起身板,有模有样。

  从部队转业后,老冀成为洛阳市的一名交警,在工作中他从不向组织要求什么,也很少提及他战斗英雄的身份。“我就是做了一名战士该做的事情,没啥可炫耀的。”老冀说。

  老冀是个孝子,20多年前,父亲瘫痪在床,母亲也得了重病,不管工作再忙,到了周末,他都会驾车带着一家人去看望父母,给妈妈洗洗脚,剪剪脚趾甲,给父亲洗洗澡,搓搓身子。身教胜于言传,儿子冀海翔毕业后在上海一家中学当老师,每逢节假日,他总会带着妻子和儿子来看望父母,带父母去周边旅游,和父亲小酌几杯……

  老冀经常教育家人要有正义感,受他影响,全家都正义感满满。上大学期间,冀海翔为同班的困难同学组织募捐;有一次,一家人开车出去旅游,看见有人打架,父子俩不顾家人阻挠下车劝架,最后两人握手言和;又有一次,一家人外出时看到路边一位大娘被黄蜂被蜇了,儿子、儿媳便停车用自带的蜂蜜给大娘涂抹患处,孙子也给大娘递上湿巾……

  退休后老冀也没闲着,他是社区的环保志愿者,经常参与社区垃圾分类、清洁社区等活动。他说,趁着腿脚还利索,再为国家做点事。


编辑:魏蔚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