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展览听古乐 国际博物馆日来河南博物院打个卡吧

2021年05月18日20:41

来源:大河网

大河网讯(记者 莫韶华)2021年5月18日是第45个国际博物馆日,今年国际博物馆日活动将聚焦“博物馆的未来:恢复与重塑”主题,共同探讨在世界范围内疫情常态化防控的背景下,博物馆面向未来应如何应对多重挑战,及时调整完善自身功能定位,积极探索博物馆发展的新方向、新模式、新方案。

在这一主题下,河南博物院在5·18国际博物馆日前后推出系列活动,并在馆内、馆外,针对不同人群,开展线上线下一系列活动,让更多的观众了解博物馆日,感受文化的力量。

出彩中原 河南红色文化陈列展回望峥嵘岁月

党的百年华诞,河南博物院推出新展“出彩中原——河南红色文化陈列展”,以供广大人民群众进一步了解和学习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光辉历程,共同树立起正确的历史观、党史观,弘扬伟大的红色革命精神,使红色革命精神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该展览是河南博物院恢复全面开放后推出的又一项常设展览,展览以时间线索分为“打破旧世界”“建设新家园”和“走进新时代”等三大部分,通过文物、文献、历史照片结合视频多媒体、电子沙盘、场景复原等多种形式,全面展现近现代河南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殷契重光 天津博物馆、河南博物院甲骨文联展

文字是文化和文明的载体,甲骨文传承数千年,是文化自信的源泉之一,是见证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重要标识,印证着中华民族前进的足迹。殷墟甲骨文的重大发现在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该展览位于河南博物院主展馆东临展厅,于4月30日至7月29日展出,集合天津博物馆和河南博物院馆藏甲骨等资源,以致敬先贤、勾勒商朝,续写中华文明新辉煌。

公益讲座 一大波丰富多彩的社会教育活动邀你参加

同时,豫博邀请考古、历史、艺术、国学、博物馆学领域专家,从不同视角,围绕中国传统文化、文明溯源、文物保护利用、中原精神等主题,让公众享受文化发展成果。

推出“黄河文化”系列教育学程,从不同角度对黄河流域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经济社会、时代变迁等方面讲述黄河故事,解读中原文化的发展脉络,让青少年在成语故事、文物知识竞答、讲解展示、情景表演、互动游戏中立体感知深沉厚重的黄河文化。

围绕黄河文化、红色故事、博物馆知识、传统文化经典,组织专家、讲解员、志愿者,开展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军营等“五进”活动。

博物馆日专题赏听会 奏响盛世和乐

5月18日,华夏古乐团推出“盛世和乐”华夏古乐团2021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专题赏听会活动,来看看有哪些曲目吧!

该专题赏听会的曲目选择以历代音乐文物科学复原、古代乐器的组合复原、古谱复原、历代服饰的复原相结合。注重中国音乐情境性的同时充分展示音乐文物的生命性,并融入“中西结合”以及现代乐曲重构演绎,用丰富的内容展现古代音乐文物多重的可塑性。本次活动旨在通过欣赏古乐,引导民众了解古代音乐文物,增强文化自信,以鲜明生动的形式颂党恩、跟党走。

开场曲是贾湖骨笛与史前陶乐器组合的《远古的回响》,距今8700年的贾湖骨笛,在中原的莽野中吹响了文明最初的乐歌。

编钟乐合奏《咸和·宁和·安和》根据明崇祯元年(1628) 刊行的《明文庙礼乐全书》中的笙谱,由明人詹同、冷谦所配,包括迎神、献祭时的咸和、宁和、安和之曲,是中原地区祭孔仪式中所奏的传统乐曲。

琴歌《渔翁调》曲调恬淡、琴韵悠长,表现了在山青水绿之中自遣自歌的渔翁,从内心的宁静超脱中找寻与自然的相和相契,情景相融而意味深长。

根据安阳范粹墓出土的“黄釉扁壶”上的乐舞图像和常用乐器复原重构的《胡腾舞》,雄健迅急、刚毅奔放,又柔软潇洒、诙谐有趣。

使用编钟乐合奏1985年由张藜作词、秦咏诚作曲的《我和我的祖国》,将优美动人的旋律与朴实真挚的歌词巧妙结合,表达了人们对伟大祖国的衷心依恋和真诚歌颂。

编辑:谭敏  审核 :张培君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