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满中原富了民

2021年05月27日07:55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5月3日,无人机拍摄的华润临颍风力发电场,风景壮美如画。发电场总投资7亿元,2020年12月正式并网,成为当地清洁能源及生态文明的地标。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宋亚猛摄 汝阳县付店镇火庙村通过流转土地种植药用菊花300余亩,发展村集体经济,带动村民增收致富。本报资料图片高山岳李景堂摄

①武陟县嘉应观乡的依依甜蜜小镇草莓大棚内,市民正在采摘草莓,该基地是武陟县重点发展的产业扶贫项目。本报资料图片宋崇飞摄

②商丘市发展扶贫林下生态养殖业。省林业局供图

③油茶结出“致富果”,生态扶贫让大别山群众踏上幸福路。省自然资源厅供图

  □本报记者刘晓阳赵一帆

  生态扶贫,一头连着绿水青山,一头连着金山银山。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把生态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汇聚各方力量,全力做好生态补偿扶持、生态工程建设、生态环境治理、生态产业发展四篇大文章。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生态扶贫让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带动30多万户近100万名贫困群众增收脱贫,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协调、贫困群众致富与生态可持续发展相促进的“双赢”目标。

  生态补偿——一

  人护林,全家脱贫

  4月1日,对于新县泗店乡邹河村生态护林员孙绍兵来说,是个普通而又特殊的日子。

  像往常一样,孙绍兵早上不到5点就醒了。挎上保温壶和镰刀,带上饼干、面包,骑上摩托车,他开始了巡山护林的一天。就在当天,孙绍兵荣获全国“最美生态护林员”称号。

  2015年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之前,孙绍兵一家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他的爱人长期被病痛折磨,当过兵的他苦无技术,空有一副好身板。

  随着各方面的帮扶接踵而来,尤其是2017年当上生态护林员后,孙绍兵的心彻底定了。从耕种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到管护全村7020亩森林,孙绍兵说:“党和政府的帮扶,让俺家脱了贫,往后的日子会更美。”

  像孙绍兵一样,全省近4.3万名生态护林员在守护绿水青山的同时,也踏上了脱贫奔小康的大路。

  生态脆弱,贫困高发,两者交织且相互作用。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提出,要解决好“怎么扶”的问题,按照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具体情况,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其中,“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就是要加大贫困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力度,增加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扩大政策实施范围,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就地转成护林员等生态保护人员。

  在我省,选聘生态护林员助力精准扶贫政策42个实施县集中在大别山、秦巴山特困连片地区和沙区、滩区平原县,其中大部分县经济欠发达、贫困发生率高。选择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担任生态护林员,使其依托管护森林的劳务收入实现直接增收,起到了立竿见影的脱贫效果。

  栾川县潭头镇王坪村生态护林员杨新敏坚持每天巡山护林。他对自己的工作很珍惜:“一年收入一万块,还不耽误照顾家里,日子有奔头。”护林之余,杨新敏种植香菇7000余袋,一年又能挣近4万元。

  有一次杨新敏的管护区域发生森林火灾,他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扑火。他的指甲在扑火过程中被挤掉了,血流不止,但他忍着剧痛扑灭山火,把损失降到最低。

  “选聘生态护林员,一方面,帮扶了这些无门路就业、无技能增收的贫困群体,让他们可以通过劳动脱贫;另一方面,扩充了基层急需的生态保护队伍,织密、织牢了我国生态脆弱区的保护网。”省林业技术推广站站长李永成说。

  一人护林,全家脱贫。“十三五”期间,中央财政安排我省生态护林员专项补助资金8.8336亿元,我省共选聘生态护林员近4.3万名,带动13.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增收脱贫,既守护了绿水青山,又收获了金山银山。

  生态修复——

  基底增绿,农民增收

  七山一水二分田——这曾是淅川县南水北调移民区的真实写照。

  淅川,因淅水纵贯境内形成百里冲积平川而得名,曾经处处是沃土良田。从上世纪50年代南水北调设想提出以来,淅川县累计淹没耕地41.6万余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37%。

  “那时候一家四口只有不到两亩地,还都是跑土、跑水、跑肥严重的‘三跑田’。一年到头,全家只有万把块钱收入。”姚成果是淅川县盛湾镇瓦房村村民,提起往昔,艰辛历历在目。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要想让库区群众“守得住、能致富”,土地是头等大事。为了扩大耕地面积,打造高产稳产的良田,我省实施了丹江口库区移土培肥土地整治重大工程。

  “我们把即将淹没的河川平地约40厘米的表土剥离,将这些土覆盖在海拔172米以上的坡耕地特别是石漠化耕地上,改造成梯田10.84万亩,再配套农田水利、田间道路、生态防护等综合性工程,保护和维持库区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省自然资源厅耕地保护监督处处长李中伟告诉记者,据测算,移土培肥后的土地整治区,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达13.84克/公斤,耕地等级平均提升1等,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0.2,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22亿斤。

  地多了,土肥了,大伙儿的心也定了。姚成果家的土地由之前的不到两亩增加到8亩,地里种的芝麻蹿得比人还高。2018年年底,姚成果一家顺利脱贫。

  “地里一年收入一万多,农闲时候再去村里的石榴基地干干活,一年挣个四五万不成问题。”姚成果口中的石榴基地,就建在移土培肥的土地上。3000亩的石榴基地,提供了近百个务工岗位,一年四季都有活干,每个劳动力年均增收3万余元。

  走在瓦房村的乡间小道上,青山环抱,层峦叠翠。环境美了,游客也多了。镇里完善了游客接待中心,广场、停车场等也配套到位。

  十几岁就外出务工的方桂香,回老家办起了农家乐,旺季一天能挣几千元;大学毕业的全泉,也返乡创业办起了民宿,“五一”开业至今,入住率在95%以上……

  “我们将传统的土地整治转型升级为国土整治和生态修复,突出系统性、整体性,不仅为淅川修复‘绿水青山’,更为‘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铺路搭桥。”省自然资源厅自然资源所有者权益处处长刘大全说。

  2020年2月,淅川县正式脱贫摘帽,用实际行动走出了一条水源地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之路。

  基底增绿,农民增收。全省以国土绿化提速行动和森林河南建设为契机,在重大生态工程项目和资金安排上向贫困地区倾斜,加快贫困地区生态修复,改善贫困地区生态环境,组织动员贫困人口参与重大生态工程建设。

  “十三五”期间,全省投入重大生态工程建设资金50.74亿元,主要用于贫困地区生态修复、退耕还林、水土保持、坡耕地治理和南太行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通过工程实施和生态扶贫有效衔接,吸纳贫困群众务工增收。“十三五”以来,我省生态修复面积达42.75万亩,新增耕地7.74万亩,新增林果用地2.8万亩,直接带动2.8万贫困人口就业。

  生态产业——

  点绿成金,以绿生金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光山县考察调研时强调,“利用荒山推广油茶种植,既促进了群众就近就业,带动了群众脱贫致富,又改善了生态环境,一举多得。”

  一粒油茶果,带富千万家。作为我省油茶主产区,信阳市大力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形成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贫困农民增收致富。

  光山县实施“房前屋后一亩茶”工程,免费为全县愿意种植油茶的困难群众提供50万株油茶苗;罗山县积极参与油茶产业发展,发展油茶基地面积达6万余亩,为当地群众提供岗位18万个。新县投资3000万元建成大别山油茶公园,打造西河油茶博物馆,举办大别山茶花节,推动“卖好油”向“卖好游”转变。

  群众端牢“生态碗”,吃上“生态饭”。我省各地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林、林下经济、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等生态产业,在增加“含绿量”的同时,提升“含金量”,让山上长出“金叶子”,让田里结出“金果子”。

  桐柏县朱庄镇粉坊村利用荒山荒坡发展香菇和珍珠花:种植香菇150万袋,户均增收7000多元;种植珍珠花730亩,每亩可净赚2000元。通过“一花一菇”产业,全村群众有了持续稳定的增收渠道。

  该村村民吴传生的妻子残疾、儿子患病,家庭贫困。在该村驻村第一书记和村“两委”的帮助下,他种植香菇和珍珠花。“去年挣了16万元,今年收入能突破20万元。”吴传生乐得合不拢嘴,“俺从心底里感谢国家、感谢党。”

  开封市祥符区范村乡杨岗村以“公司+农户+基地”的种植模式,利用大面积闲置果园和杨树林的林下土地发展赤松茸种植,每亩地综合收入超2万元。

  宜阳县香鹿山镇花椒种植面积达4万亩,椒农6000余户。该镇打造1个万亩花椒示范园、8个千亩花椒示范园,花椒种植村达20个,形成了长达21公里的万亩花椒产业带。

  点绿成金,以绿生金。“十三五”期间,全省各地深挖生态资源优势,支持贫困地区新发展特色经济林、木本粮油90.2万亩,新发展花卉和绿化苗木44.2万亩,引导220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通过吸纳务工、承包土地等方式,带动约10万户贫困户实现增收,户均年增收达4800元。

  “生态环境本身就是重要资源,是宝贵的生产要素。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依托资源禀赋选准产业,深挖绿色产业潜力,多措并举稳固脱贫成果,才能保护好一方生态环境、造福一方群众,为乡村振兴奠定更坚实的基础。”省林业局乡村振兴办主任鄢广运说。

  山绿了民富了,好生态和好日子相得益彰。生态画卷正在绘就,乡村振兴的新画卷也徐徐展开。美丽与小康共生,值得期待。

编辑:张馨予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