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篇丨科技创新点燃高质量发展澎湃动力

2021年05月31日21:51

来源:河南日报客户端

  顶端新闻·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田宜龙 范坤鹏 通讯员 李亚伟 霍学婷

  5月31日出版的《河南日报》

  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洛阳市委主要负责同志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推动洛阳高质量发展,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关键是要靠科技力量。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排头兵。

  随着洛阳副中心城市建设的加速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洛阳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系列重要论述,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郑洛新国家自创区洛阳片区为龙头,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推进创新主体、创新平台“双倍增”行动,着力打通“四个通道”、促进“四链融合”,加快构建现代创新体系,探索走出了一条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的创新发展之路。

  聚力产业创新院士洛阳行院士咨询座谈会

  “三区”融合扬起创新龙头

  2016年,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获国务院批准建设;2017年,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洛阳片区顺利挂牌。

  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洛阳片区

  站在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洛阳紧紧把握国家自创区、自贸试验区、高新区发展机遇,深化改革、开放、创新“三力”联动,坚持把“三区”空间、体制、功能、政策深度融合,推动“三区”从叠加走向“裂变”,不断推动新旧动能加速转换,为高质量发展源源不断输送发展活力。

  迎着“三区”融合的东风,洛阳高新区184个事项搭上省直部门“直通车”,大幅提高行政效率。实施企业“三十五证合一”“先照后证”“简易注销”等改革,推行“清单式服务”“互联网+政务服务”,行政效能大幅提升。探索“一枚印章管审批”“一支队伍管执法”“一个专网搞服务”,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了格力、银隆等一批大项目快速落地……

  “牡丹号”盾构机

  资源集聚激发创新动能

  十几台白色箱式机器由传送带连接,机械爪快速移动精准贴片,一张张电子雷管芯片模组组装完毕传送下线……近日,在位于洛阳古都科创园的洛阳正硕电子科技有限公司里,工作人员正加紧生产。

  该公司在电子雷管芯片模组行业中位居全国前三,2019年把团队从深圳迁到洛阳。“园区进行了股权投资,还提供现成的厂房,减轻了企业负担,让我们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大轮拖生产线

  汇聚起知识、人才、资本等创新资源,创新活力方能激流奔涌。

  近年来,洛阳市依托“双倍增”行动,鼓励相关单位承担国家级、省级重大创新平台及其分支机构建设任务,研发平台建设的数量和质量持续跃升,也带动了科技型企业规模和品质的双提升。

  培育多层次创新主体。出台专项支持政策,健全完善“微成长、科升高、高企提升”梯次培育机制,打造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集群。做强做优中信重工、中航光电等,创新龙头企业达到20家、占全省20%,高新技术企业增至755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880家。

  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

  打造高水平创新平台。推进规上工业企业研发平台全覆盖,全市创新平台达到1977个,是“十三五”初的2.04倍。全国农机行业唯一的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落户洛阳,国内首台纯电动无人拖拉机、5G+氢燃料电动拖拉机树立了智能农机行业新标杆。

  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引进中科院、清华大学、上海交大、大连理工等建设运营新型研发机构,11个备案为省级,其中5个入选省重大新型研发机构。

  优化生态加速成果转化

  光电转换连接器、电磁屏蔽包、轻小型高性能红外热像仪……走进位于高新区的洛阳科技金融大市场,大屏幕上实时滚动显示的待转化项目,正静候“伯乐”。企业负责人动动手指就能购买科技成果、申报科技创新券,让科技服务像网购一样方便。

  近年来,洛阳市集中全力打通政产学研深度融合、军民企地对接转化、市场化运作和人才成长“四个通道”,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政策链“四链融合”,着力优化创新生态。

  洛阳大数据产业园

  同时,洛阳坚持把科技创新和产业优化升级统筹起来,铜合金新材料、时速350公里高铁轴承入选首批省创新引领专项,17个项目立项省创新示范专项,首批自创区产业集群专项突破50余项核心关键技术,高铁轴承、工业CT等产品树立行业标杆,电子级高纯多晶硅产品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眼科OCT影像设备、双动力钢轨铣磨车等创新成果填补国内空白,先进装备制造、钛钼钨金属材料等产业集群加快形成。连续两年共有6项高科技产品入选省十大标志性高端装备,获得国家科技奖18项、省科技进步奖91项。

  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洛阳先进制造

  截至2020年年底,洛阳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755家,国家级创新平台93个,研发投入强度达2.5%、连续三年居全省第一,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63%,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排名跃升至全国第37位。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立足新发展阶段,我们要心怀‘国之大者’,扛起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担当,围绕洛阳都市圈和现代化城市建设,主动融入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加快构建全域创新空间布局,全面激活创新第一动力,为在中西部创新高地建设上实现更大跃升贡献洛阳力量。”洛阳市科技局主要负责同志说。

  本版图片由洛阳市科技局提供

  相关链接:

  科技金融引“活水”

  顶端新闻·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范坤鹏 通讯员 李亚伟 霍学婷

  “多亏了涧西区的科技金融‘大礼包’,解了流动资金之渴,直接带动企业增加产值1000多万元!”回想起两年前收到200万元银行低息贷款,洛阳广纬精工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建立至今仍满怀感激。

  陈建立所说的“大礼包”,是涧西区推出的风险补偿资金(又称“科技贷”)服务。政府来“兜底”,银行大胆贷。2016年12月,洛阳市在全省率先探索开展科技金融融合工作。“科技贷”产品全面推开,累计签约7家合作银行,累计授信突破5.5亿元。企业融资成本降低30%以上,获贷企业同期销售收入平均增长20%以上。

  “天使投资引导资金”已先后参股洛阳市西工区、涧西区、高新区三只基金,基金规模达2.5亿元,高新区周山高创成果转化基金已累计向17家企业投资6095万元,是洛阳市对外投资最为活跃的政府引导类基金之一;“成果贷”业务已签约3家合作银行,是全省唯一实施探索科技成果风险补偿新模式的地区。

  让有限资金流向最缺资金的创新型企业研发一线,这是科技金融精准滴灌的最终目的。2018年,洛阳市被确定为我省首批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地区,并在2020年试点绩效评价中取得省级试点唯一优秀等次;2020年5月,“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助推创新驱动发展”入选首届河南经济体制改革十大案例,2021年《关于表彰河南省优秀改革成果的通报》中,洛阳市科技金融工作作为典型示范再获殊荣。

  “双倍增”行动再攀高峰

  顶端新闻·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范坤鹏 通讯员 李亚伟 霍学婷

  一间300多平方米的纳米膜车间,年产值竟在1亿元以上!中科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博导马宏伟的“0+X”纳米膜技术,在洛阳中科科技园生动诠释着什么是发展高质量。

  这只是洛阳实施“双倍增”行动的一个缩影。“十三五”以来,洛阳市深入实施创新主体、创新平台“双倍增”行动,建立完善“微成长、科升高、高企提升”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机制,构建国家、省、市“三位一体”的创新平台培育升级体系,让高素质创新主体成长涌现、高层次创新平台落地发力。

  “我们出台《洛阳市培育创新型企业实施办法》等文件,建立创新主体培育库,梳理筛选后备企业,壮大创新主体队伍。同时,围绕‘755’现代产业体系,重点在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高端石化等领域遴选优势企业,推动创新平台量质提升,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调动企业创新积极性。”洛阳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说。

  截至2020年年底,洛阳市创新主体达到2026家,创新平台达到1977个,分别较“十二五”末增长113%、104%。其中创新龙头企业20家,占全省的20%;高新技术企业755家,较“十二五”末增长275%;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880家,占全省的16%。国家级创新平台93家,较“十二五”末增长95%;省级平台642家,较“十二五”末增长184%。

编辑:梁倩文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