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端新闻·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郭歌 通讯员 孙亚军
5月31日出版的《河南日报》
3月28日,洛阳地铁1号线正式“开门迎客”。洛阳,这座千年古城,华夏文明的摇篮,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步入全面快速发展的轨道。
自2017年洛阳地铁1号线建设伊始,洛阳市委主要领导便明确“建地铁就是建城市、建地铁就要有文化、建地铁就要惠民生、建地铁必须保安全”的建设思路,通过将地铁建设与城市建设、文化建设、民生工程等有机融合,走出一条别具特色的洛阳地铁发展之路。
开通运营王雪娜摄
伴随着洛阳地铁1号线的开通,洛阳作为黄河流域重要城市、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作为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历史文化名城和“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将向着洛阳都市圈、现代化强市新征程不断奋进、迈向辉煌。
建地铁关键保畅联夯实重要交通枢纽城市定位
历时3年9个月,洛阳作为中西部地区非省会城市第一个获批建设地铁、第一个完成单条地铁建设的城市,创造了国内地铁建设的奇迹。
洛阳地铁项目的实施是实现省委、省政府赋予洛阳新的战略定位的迫切需要;是洛阳市委、市政府审视洛阳市情、厚植发展优势、抢抓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机遇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方便群众出行、回应人民关切的生动实践,也是展现洛阳历史文化名城形象的重要窗口。
3月28日,洛阳地铁1号线开通运营,市民体验乘车
洛阳市轨道交通集团提供
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支持洛阳以开放为引领加快建设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建好通道平台、提升开放势能,把支持洛阳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在拓展开放通道上求突破。
聚焦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洛阳市委提出要构建便捷顺畅的都市圈交通网,协同推进城际铁路、轨道交通、枢纽场站等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以洛阳为中心、辐射周边的1小时集疏圈。
洛阳以城市轨道交通和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为抓手,持续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夯实洛阳作为全国重要交通枢纽的城市定位,带动洛阳作为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的发展,不断增强洛阳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建地铁首要保安全“洛阳制造”守护古都历史文物
洛阳地铁建设所用的牡丹系列盾构机由洛阳中信重工打造而成;1号线的22列132辆车辆由洛阳中车基地制造……洛阳地铁全部“洛阳制造”。
洛阳作为轨道交通建设的新兵,虽然起步晚,但是起点高、标准高,攻坚克难的效率高。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通报的全国部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检查结果,洛阳市轨道交通受检监理单位、勘察单位和盾构施工专项分别以80%、91.67%、82.50%的符合率位列第一。
洛阳地铁1号线车站内的古风壁画王雪娜摄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文物大市,如何统筹好城市建设和文物保护,成为洛阳地铁建设的重点问题,也是社会各界、外地游客、广大市民关注的焦点。
建设之初,洛阳市委、市政府就明确提出,要统筹好地铁建设与文物保护的关系。
在具体施工过程中,加大对文物保护单位所在区域的地铁埋深,对文物产生的影响降至最小。“部分区域的地铁埋深可达15米—18米,这样就可以完全避开文物层。”洛阳轨道交通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
建地铁根本为人民孕育民生可持续发展模式
城市建设发展“大梦想”要与市民群众“小日子”紧密相连。
在本届洛阳牡丹文化节期间,“坐地铁、游古都,赏美景、看牡丹”成为洛阳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据了解,节会期间地铁1号线日均客流量突破8万人次。
为给洛阳市民带来最优的乘车体验,洛阳高标准为群众打造全方位出行路线。5月18日,位于瀍河区中州东路与安居路交叉口的史家湾停车场已建成投用,市民可直接将车辆停放于此搭乘地铁。
打造全方位便利交通,停车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方便乘客在地铁沿线换乘,地铁1号线各站点共设置6000余个非机动车停车位,解决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问题。
安保人员配备齐全王雪娜摄
为全力推动重点项目顺利、安全、保质、如期建成投用,洛阳市轨道交通集团开展全员“马路办公”,采取“分片包干”“责任到人”等举措,让每个成员肩上有担子、心里有责任,将“便民、为民、利民”贯穿到洛阳地铁建设的全过程。
4月22日,即将在年底开通的地铁2号线15座车站运营阶段名称正式确定,届时,洛阳火车站、高铁龙门站自南向北实现首尾相连。洛阳龙门站综合交通枢纽将真正实现一体化“零距离”换乘,成为洛阳辐射周边区域、对外联络的重要窗口。
洛阳市轨道交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马朝信表示,今年下半年,洛阳城市轨道交通1、2号线完善提升工程将开工建设,市域铁路S1、S2线一期建设工程前期准备工作正在筹备当中。未来,洛阳都市圈轨道交通线网将建成四网融合、辐射联动、绿色高效的轨道交通网发展新格局,形成“十字加扣环、环外六放射、环内三骨干”的网络形态,有效拓展城市格局,改善城市环境,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综合实力,为洛阳实现“四高两优三争先”奋斗目标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