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贵州瓮安6月6日电 题:重温“伟大转折的前夜” 革命老区展新颜
作者 周燕玲 李金磊 单冰洁 吕慧乾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唯一一次“跨年”的中央政治局会议,被周恩来誉为“伟大转折的前夜”,那就是猴场会议。
6月6日,记者跟随“在这里读懂初心使命——网络媒体革命老区行”网络主题活动,走进猴场会议会址,重温“伟大转折的前夜”。
兵临贵州瓮安召开“跨年会”
1934年年底,贵州寒风萧萧,阴雨不断,中央红军总部抵达贵州瓮安猴场时,前面有黔军重兵布防的乌江天险,后面是国民党追兵的步步紧逼,且追兵相距仅有100公里左右。
在这紧急关头,“左”倾机会主义领导者无视已经变化了的敌情,不同意过乌江,坚持回兵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红军该何去何从,得必须再次召开会议作出决定。
同年12月31日下午,中央军委纵队一到猴场,顾不得连夜兼程的疲惫,都朝一座四合院走去,那座院子的户主姓宋,在红军到来之前,户主已带着家眷离开,空着的宋家大院隐蔽又清幽,便成了猴场会议召开地。
猴场会议主要争论两个问题:一是红军是否要过乌江;二是红军过了乌江以后的具体行动方针。经过激烈讨论,会议通过《中央政治局关于渡江后新的行动方针的决定》,重申黎平会议决定,肯定了毛泽东渡江北上创建新苏区的正确主张。
宋家大院正厅旁是作战室,在猴场会议作出立即强渡乌江的决定后,当天晚上的9点钟左右,朱德总司令便离开会议室来到那间屋子里部署强渡乌江的具体作战事宜。
猴场会议从1934年12月31日下午一直开到1935年1月1日凌晨。会议之后,中央红军抢渡乌江,向遵义进军,历史由此翻开新的一页。
军民鱼水情深
猴场,又称草塘,清末和民国初期因商贸发达而成为黔北四大集镇之一。此地每月申(猴)日是赶场赶集的日子,故得名“猴场”。从猴场向西北走三十多公里,就到了乌江南岸。
在猴场会议纪念馆里,有一座红军战士与老乡低头扎竹筏的雕塑,竹筏是乌江边渔民们祖祖辈辈使用的水上交通工具,因红军突破乌江时用来渡江,有了另一个名字——“红军水马”。
当年在瓮安县江界河渡口,乌江沿岸村庄百姓看到寒冬腊月里,红军不抢百姓柴火,不睡百姓堂屋,深受感动。有的百姓拿着柴刀、斧头帮红军砍竹子编竹筏;有的把自家门板拆下来,给红军架浮桥。
在浩渺乌江百里战场上,红军用最快时间搭建起一条“生命通道”。冒着敌人的炮火,波涛滚滚的江面上,生死相依的支撑让红军跨越乌江天险,创造出中国革命史上的奇迹。
而在距江界河渡口仅一山之隔的瓮安县天文镇天文村,当红军进驻村寨时,时年50多岁的村民华琼万不但没有带着家人去躲藏,而是主动迎接红军队伍去到家里,并把家里的空屋全部腾出来让给红军住。
“红军走后,家人才发现家里房屋的板壁上、木柱上……大大小小写下了20多条革命宣传标语。”57岁的华朝良说,红军当时写下的标语由一家五代人精心守护,至今保存完好。
此外,在瓮安期间,红军还去看望了红色特工冷少农烈士家属,为其母亲留下数块大洋。冷少农在给母亲的信中曾说:革命“是一件最大而又最复杂的事情,我要这样干,非得把全身的力量贯注着,非得把生命贡献。”
“红色文化+旅游”焕发革命老区新活力
红军在长征中四过瓮安,留下了大量的历史事件、战斗遗址、红色记忆。近年来,瓮安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每年吸引数十万游客慕名而来。
记者看到,有的人穿着红军服、背着红军包穿行在猴场会议纪念馆广场;有的人在纪念馆内那些发黄的照片、简短的文字前久久驻足,还有一些人在猴场会议会址迎着党旗重温入党誓词。
“猴场会议纪念馆里陈列着当年红军长征时在此留下的宝贵纪念品,走进其间便能深深感受到那段峥嵘岁月。”一位来自湖南的游客说,后代人应该铭记革命历史,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
为充分展示猴场厚重的红色文化、历史文化,瓮安还在猴场会议会址的马路对面,打造了瓮安草塘千年古邑旅游景区,与邻近的红色景点交相辉映。景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红色旅游正在让瓮安焕发新活力。
红色旅游如火如荼,长征精神历久弥新。在瓮安,有三名退伍老兵退役不褪色,种植1500亩桃子,带动周边村民实现共同致富,“老兵蟠桃”更是远销大湾区。
如今,红军长征精神就像一颗颗晶莹璀璨的红色宝石,镶嵌进瓮安这片土地,激励着这里的民众自强不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