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百业·百人丨爱干“吃亏事”的村支书汤长军:当干部就得像干部

2021年06月21日16:39

来源:大河网

编者按: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100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忘我奉献、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百年风华,初心依旧。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来临之际,大河网重磅策划推出《百年·百业·百人》系列报道,聚焦优秀党员、模范人物、先进典型;聚焦行业新动态、新变化、新气象。

大河网讯 盛夏时节,孟州岭区,林木苍翠,生机盎然。

“今年吊瓜怎么样?”

“长势还不错,很快就成熟上市了。”

“今年吊瓜市场价格怎么样?预计收成如何?”

“目前价格还可以,这个棚预计能收入15000元左右。”

...... ……

汤长军在西瓜大棚与村民交谈

初见汤长军,他正在大棚中与村民交谈,询问今年吊瓜的种植、收益等情况。两鬓花白的头发、几道深刻的抬头纹,是岁月留给他的印记。谈话间,他对村民的嘘长问短、殷殷关切,显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拳拳初心、一个村支部书记的责任担当。

汤长军是孟州市槐树乡源沟村支部书记。源沟村位于洛阳、焦作、济源三市交界处,属太行山区向黄河冲积平原过渡的丘陵地区。据史志记载,因门前有流水起源于此,故称源沟村。

村集体经济收入0元,总人口119户378人,建档立卡户40户115人,贫困发生率30.4%。养殖场遍地,污水横流,蚊蝇满天飞,道路不通,靠天吃饭……时光回溯到2014年,当时的源沟村闭塞、贫穷和衰败,现实比数字来得更真实、残酷。

面对贫穷落后的现状,身为源沟村支部书记的汤长军坐不住了,他始终活跃在源沟村的沟岭之上,活跃在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活跃在乡村振兴的最前线,他决心让家乡改头换面,让群众脱贫致富。

经过努力,2018年1月,源沟村退出贫困村序列,2018年10月,源沟村被国家农业农村部推介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2019年,源沟村入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名单、河南省乡村旅游特色村、创客基地试点名单,获评河南省文明村镇、森林乡村、焦作市生态文明示范村等荣誉称号,正式成为河南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联盟会员,成功创建国家3A级景区,实现了从省级贫困村到美丽乡村的华丽蜕变。2020年,源沟村获评了全国文明村镇这一荣誉称号,汤长军也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今年2月,源沟村又被评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源沟村俯瞰图

源沟村委大院

如今的源沟村,道路整洁宽敞,房屋白墙青瓦,旱厕改水厕全覆盖,污水达标排放,灌溉设施完备……是远近闻名的人居环境示范村,而这离不开汤长军和源沟村两委的“吃亏”“实干”“奉献”在前。

“吃亏”在前无怨无悔

随着孟州市“四好农村路”的高标准打造,源沟村确定了建设美丽乡村、发展乡村旅游的发展蓝图。然而,大多数农户把养殖业作为主要收入来源,村里到处是废弃或正在使用的养殖场,这无疑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最大阻碍。

几十家养殖场,干了十几年的营生,想要老百姓们改变传统的观念和生活方式,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汤长军自己也犯了难,自己家中也有猪圈,说拆就拆,自己家人都不一定说得通,这可怎么办?走在村里,看着苍蝇满天飞、污水横流的破败景象,老汤思来想去,下定决心:拆!汤长军把村两委叫在一起,摆明了利弊,说清了想法,不破不立,这一步走不出去,源沟就没有未来。

没有补偿资金,没有物质利益,怎么拆?汤长军自己站了出来,我先拆。不仅自己拆,自己家的亲戚,汤长军带头做工作。

“那时候,他是天天来,开始当然是不愿意,后来看他那么为村里着想,咱总不能不支持工作,也就拆了。”汤长军的亲姑父郭光胜说。

有了村支部书记汤长军带头,村两委也都跟着带头拆、发动群众拆,每天晚上到农户家里做工作,就这样,仅仅过了2个月,五十余户养殖场全部关停拆转,村内面貌焕然一新。

像这样的“吃亏事”,汤长军可没少干,旱厕改水厕,他是第一个;排水沟挖壕,他是第一个;外立面改造,他也是第一个;凡是先掏钱、吃不准的事,他总是第一个为全村百姓冲锋探路,对此,汤长军说:“群众工作确实不好干,但是咱不能计较这些,当干部就得像干部。”

汤长军与村委干部商讨工作

“实干”在前亲力亲为

近年来,选择什么样的产业作为源沟村发展的基础成了新问题。为此,汤长军跟随驻村工作队奔寿光、赴洛阳、上杨凌,学技术、问效益、找老师,经过一番奔波,终于敲定了温室大棚产业。

可是,面对这个新事物,谁也不敢“轻举妄动”,畏难情绪弥漫在老百姓之间。说了算,定了干,再大困难也不变,汤长军说:“老百姓不敢干,咱们村两委就顶上去,给大家打个样。”

就这样,2018年9月,汤长军带头,村两委7人,每人投了3万元,把大棚建了起来。从此,早进大棚地、晚看温度计,学技术、搞试验,汤长军把大棚当成了自己的家。有一次,已是晚上十一点,大雪悄然而至,冷风刺骨,新建的大棚能不能抵挡住这恶劣天气,西红柿苗会不会冻死,关系着今年大棚产业的收成,想到这,汤长军再也睡不下去了,一声号令,村两委7人,不顾低温冷风,爬上高高的大棚顶上,除冰雪,升降棚,忙得不亦乐乎。

元旦刚过,大棚迎来了收获的时刻,销路成了决定收成的主要因素。“您好,我是源沟的老汤啊,我们这的西红柿可美,您有空了来看看尝尝。”像这样的电话,汤长军不知打了多少通,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老汤拿下了惠亿家、顺达等大超市的订单。没有专人运输,汤长军又自己干起了司机,曾经开大车谋生的他,如今又成了带领源沟村飞速发展的“火车头”。

2018年,源沟村大棚种植草莓、西红柿等,口感佳、品质优,受到了孟州、吉利、济源等多地顾客的喜爱,营收20余万元,收获了村集体经济的第一桶金,为源沟村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源沟村俯瞰图

“奉献”在前亲民惠民

汤长军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源沟人,没有忘记村里的父老乡亲,如何让老百姓参与家乡建设,实现脱贫致富,汤长军的选择是:“奉献。”

大棚建起来了,村集体经济收入也终于实现了“0”的突破,20余万的营收,对于这个省级贫困村来说,已是一笔巨款。只要大棚还在村集体的经营之下,这棵摇钱树就能不断地产生效益。

可谁也没想到,2019年4月,在汤长军的提议下,经过村两委讨论同意,源沟村把建成的5座温室大棚“拱手”让了出去,以每年12000的价格对外发包。

村两委7人不要工资、不顾雨雪、不辞劳苦地奋斗了半年,很多人不解:“如果换季种植,调配得当,每个棚每年的效益可达10万元以上,即便一般养护,松松地也能收个五六万元,12000的价格已是十分优惠,更何况7座简易大棚,每座4000元,由于是到户增收资金,还要每年给36户贫困分红600元,除去必要费用,村里只能收个5000元左右,几乎等同于跳楼价。”

说起这些,汤长军倒是颇有些“云淡风轻”:“产业就是大家干才行,我们干得再多不还是为了老百姓富裕,再说,咱们马上还要建8座大棚,这么多棚,没有百姓参与,谁也干不好,老百姓富了,咱们就是大功一件,心里高兴啊!”

为了扶持群众创业,汤长军多次带领群众观摩学习,还特意邀请山东的技术员定期开课讲解,从选苗、培育、种植到销售,他都面面俱到地给承包户讲解,还亲自到孟津为承包户买苗。如今,源沟村大棚大都由脱贫户承包经营,脱贫户秦朝经营大棚仅3个月,就营收4万元,实现了“两轮变四轮”;于胭脂的青椒大棚收益良好,如今的她又承包了2个大棚,带动了不少在家农户就业……激流勇“退”,让“利”于民,汤长军的奉献之心无不彰显出一个村支部书记、一名共产党员的“大格局”“大智慧”。(王辉)


编辑:郭同欢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