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伟业 出彩中原】南阳篇丨践行“两山论”的“西峡探索”

2021年06月26日08:48

来源:大河网

生态西峡养生地 靳义学摄

药农致富新希望 靳义学摄

有机种植致富果 崔培林摄

绿色企业香四海 陈飞摄

美丽乡村入画屏 黄琨摄

生态湿地鹳鸟飞 张荣华摄

绿树成荫产业城 封德摄

  □本报记者孟向东本报通讯员范亚康封德

  夏日的龙乡西峡,到处满眼的绿色。

  在绿树成荫的鹳河生态文化园,翩翩起舞的鹳鸟与休闲的市民构成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在独具豫西民居特色的丁河猕猴桃小镇,慕名而来的游客徜徉在猕猴桃果树的绿色海洋;在五里桥镇土槽村马坡理想小镇,流水潺潺、群山环绕的主题乐园成为人们向往的“网红打卡地”……走进西峡城乡,一张张“美丽面孔”或妩媚多彩,或淡雅清新,竞相展示着生态西峡的动人颜值,谱写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华美乐章。

  连续两年荣获南阳市“两山”擂台赛金奖,森林覆盖率达80.35%,出境水质达标率保持100%,连续14届蝉联省“红旗渠精神杯”,跻身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地处八百里伏牛山腹地的西峡县,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始终坚持“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绿色发展理念,不断释放“生态红利”,把自然生态优势转化为生态产业发展优势,走出了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道路。

  守护青山 构筑坚固“绿色屏障”

  地处豫西南边陲的西峡县,是南水北调中线核心水源涵养区,汇水区面积占河南省的40%,占南阳市的49.6%,占整个丹江口库区的14%,是库区汇水面积最大的县。

  保护水质就是最大的政治。家住双龙镇石槽村的饶允都每天都会对所管辖的5公里河道进行巡河,他不仅仅是该村的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同时还担任蛇尾河流经该村的河长,对河道的生态环保工作负全责。“作为蛇尾河石槽段的河长,我感到肩上沉甸甸的政治责任,只有保证每条小河清水长流,才能确保一河清水汇丹江、一渠清水永续北送。”谈到河长的职责使命,饶允都感慨颇深。

  饶允都仅是该县三级河长中的一员,在西峡,同他一样拥有河长头衔的干部有455名,其中县级河长11名、乡级河长160名、村级河长284名,分别由县处级领导、乡科级和村“两委”干部担任,他们负责管护全县总长1390公里的115条规模河流和66座水库。西峡县的河长制始自2016年,是全省率先建立起县乡村三级河长制工作体系的县份,通过巡河督查,协调解决各类涉水问题,保证县域内所有河流达到岸绿、河畅、水清、景美。

  绿色是西峡最靓丽的底色。该县确立“生态立县”理念,以水源涵养林、国家储备林建设、长江防护林、退耕还林等项目为抓手,采取荒山造林、封山育林等多种途径,完成生态造林9.52万亩。突出优化林种结构和树种结构,主打乡土树种特色,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全面达标。2017年以来,已完成森林抚育79.3万多亩,林木年生长量增加16.3万立方米,绿色底色得以加浓,森林景观更为优美,森林的主体功能更为彰显、鲜明。

  除了植树造林“增绿”,该县强力推进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为水源地构筑坚不可摧的“生态屏障”。该县筹措3000多万元,按照每户10万元进行以奖代补,对禁养区内的323家养殖场(户)实施关闭,关停禁养区养殖户67户,治理非禁养区养殖场12户,对2017年非禁养区内29家规模养殖场治理的监管,保证治理配套设施正常运行。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到100%,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5%以上。

  转型发展 推动“绿色产业”崛起

  炎炎夏日,位于西峡县产业集聚区的仲景食品投资1亿元、年产1200吨调味配料项目正在紧张施工。该项目采用国际先进的生物萃取技术,加工花椒等调味配料,项目无污染,而且产能将增加3倍,年利税可增收6000万元。

  仲景食品调味配料生产项目仅是该县2021年重点推进的82个重大绿色项目之一。面对“保生态、保水质”的政治担当,该县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果断为工业发展定“调”:涉水项目不能要、污染项目不能要、高耗能项目不能要;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宁要生态环保的低速度,也不要破坏环境的高速度。近年来,该县因环评不过关而否决的项目多达近百个,确保了招商引资项目的质量。先后关停了水泥、造纸、玻璃等重污染企业237家,依法取缔了小黄金、小石墨、小炼钒等“十五小”项目786个,否决了不符合环保要求的新项目40余个。

  致力“绿色发展”,“高新项目”扎堆落地。该县致力工业经济“高新化、智能化、绿色化、品牌化”,把项目建设作为扩总量、调结构、促转型的基础支撑,围绕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县,重点抓好投资10亿元的众德汽配高端汽车零部件智能制造、投资2.3亿元的劲派年产200万支高端汽车零部件智能制造、投资1.6亿元的飞龙大众EVO系列涡轮增压器壳体研制及产业化等25个项目建设。

  西峡是一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典型深山县,土地的制约因素迫使该县必须转变农业生产观念,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是唯一出路。该县审时度势,把猕猴桃和香菇产业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主导产业来大力培育,着力把猕猴桃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目前全县已获得绿色认证基地3万亩,有机认证和认证转换期基地3000亩。该县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对农产品实行统一育种、统一管理、统一收购,强力推进无公害有机种植。投资2000万元建立了猕猴桃研究所和食用菌科研中心,制定了香菇、猕猴桃生产技术规范,与中国林科院、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权威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推广生态有机种植。宛西制药投资1000万元,在8个乡镇建立山茱萸GAP基地,公司为药农提供技术和农资支持,对产品实行保护价收购。

  截至目前,全县已发展无公害山茱萸22万亩,猕猴桃15万亩,香菇年产量20万吨,有30多种名优产品叫响国内外市场,全县有机、绿色及无公害农产品种植面积比重达67.6%,山茱萸、猕猴桃、香菇荣获“中国地理标志产品”,跻身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行列。数据显示,香菇、猕猴桃、山茱萸三大特色农业年产值达51.5亿元、综合产值200亿元,对西峡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份额超过65%。

  全域推进“休闲经济”方兴未艾

  位于国家5A级景区老界岭脚下的东坪村是远近有名的旅游村,全村三分之二的农户办起了农家宾馆,吃上“旅游饭”。

  说起这两年最得意的事情,太平镇东坪村“界岭6号”农家宾馆老板尹青云如数家珍:“一是自己光荣入党,实现了多年来的心愿;二是儿子尹小可成婚,把县城姑娘娶上了山……”

  20年前,东坪村因土地贫瘠、交通不便,导致经济落后、生活贫困,一辈子没有出过山的人不在少数。1994年7月24日,一场大雨,冲毁了良田,冲垮了民房,洪水淹没了人们对未来的希望。2002年,县里开发老界岭景区,修建了通往山外的公路,山里人走出大山,城里人走进大山,漫山遍野的山茱萸等中药材找到了销路,与日俱增的游客让村里看到了致富的希望。2003年,尹青云以三间破瓦房开张,办起了全村第一家“农家乐”。

  在镇政府的引导下,村民们纷纷建起了农家宾馆。目前全村已建成农家乐115家,带动本村周边贫困劳动力就业,全村旅游收入3000万元,人均纯收入过3.6万元。同时,村里引导村民扩大山茱萸种植面积,全村山茱萸种植面积3200亩,成为宛药公司GAP标准化生产基地。

  如今东坪村走出了一条“守住绿水青山,抱归金山银山”的强村富民之路,昔日远近有名的穷山村,成为美丽乡村的代名词。老界岭景区规划建设自2000年正式启动,到2009年已建成国家创建4A景区,2015年被评为国家5A级景区。“现在村里的年轻人是旅游产业发展的主力军,他们思想观念先进,经营头脑灵活,这农家宾馆的生意一年比一年火爆。”该村村支书吕振华说。

  近年来,西峡县努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打造宜居宜养、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推动农业、旅游业融合发展。围绕创建国家生态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目标定位,统筹抓好森林生态、流域生态、农业生态、城市生态“四大生态”建设,实施“百河千村(自然村)万人清河行动”,加强水源保护区生态环境治理,修复生态湿地20个,实施了13条河流重点河段综合治理工程。投资5.3亿元在鹳河和淇河沿线实施了11个乡镇污水处理厂、12个乡镇垃圾处理场建设工程,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1.88%,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60.84%。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县财政每年投入2000万元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采取PPP模式,投资6亿元推进农村道路硬化、文化广场建设、农村亮化工程、农村污水治理、公厕改造、河道治理等十类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环境实现“绿、洁、畅、亮、美”。

  推进全域旅游,实现全境美丽。该县突出山水观光、特色餐饮、山地避暑、农游采摘、民俗体验等不同主题,将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全域旅游相结合,同步规划了丹水恐龙小镇、丁河猕猴桃小镇、双龙香菇小镇、太平镇避暑养生小镇等4个特色小镇,打造了东坪、中坪、黄狮、鱼库等10个特色乡村旅游示范点,全县已建成乡村旅游专业村21个,带动6个乡镇、1.5万农民吃上了“旅游饭”,年综合效益超过4亿元。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独特的生态资源,科学的发展理念,不仅没有拖慢发展速度、挤压发展空间,反而让西峡在新一轮发展中赢得了先机,闯出一条持续健康的发展的新路,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互动共赢”。“实践证明,生态就是生产力,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有了绿水青山,就有了永远的‘金山银山’。下一步,我们将围绕如何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区域竞争优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树好生态文明标杆,持续推动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西峡县委书记周华锋感言。

编辑:梁倩文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