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千年文脉 拥抱“诗和远方”

2021年06月30日16:01

来源:河南日报

  文化,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记忆,是一个城市的灵魂。作为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的周口,因其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深厚的历史底蕴,自古以来便享有“华夏先驱、九州圣迹”的美誉。

  从中国最早的方正之城平粮台城址到夏代早期粮仓城时庄遗址,从道家之源鹿邑老子故里到“现象级”非遗西华胡辣汤……千年文脉绵延不绝,一颗颗古老而璀璨的明珠从历史闪耀到现在和未来,并在新的时代大放异彩,在人们心中激起阵阵回响。

  串珠成链,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有机融合;立足特色,打造展示自身形象的“最美窗口”,5年来,周口重拾古都风采,文旅发展硕果累累,取得了非凡的成绩。

  大美三川,风帆正扬。站在“十四五”的新起点上,周口坚持文化引领,推动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努力谱写文旅融合发展的新篇章。

  在保护中发展让文物活起来

  4月13日,被誉为“考古界奥斯卡”的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在北京揭晓,淮阳时庄遗址成功入选。

  这是继去年平粮台城址后周口市入选的又一考古遗址,接连两年成功入选,不仅彰显了周口的历史文化底蕴,也让全国人民的目光聚焦到这片热土上来。

  两次评选都能C位出道,周口究竟有啥绝招?

  “一方面,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各兄弟单位积极配合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工作,高质高效推进;另一方面,靠的是咱的硬实力!”周口市文物考古所相关负责人笑着说。

  据介绍,平粮台城址中发现的我国目前最早的中轴线、车辙和排水系统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源头,而时庄遗址发现的28座夏代早期粮仓遗址是我国目前最早的用于粮食集中存储的“粮仓城邑”。两项发现对于研究中原早期国家和王朝的诞生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入选自然在情理之中。

  “尤其是时庄遗址,它见证了我国农耕文化的悠久历史。此前发现的我国古代最早的粮仓城建成于汉代。时庄遗址的发现将这一历史提前了近2000年。”周口市淮阳区四通镇时庄村党支部书记时兴荣说。

  这座沉睡了近4000年的粮仓一朝横空出世,立刻圈粉无数。文化访谈栏目《考古周口》以平粮台城址和时庄遗址为主题分别制作了一期节目,开播上线后迅速引起广大网友的关注。如今,栏目制作仅5期,累计播放量却已超过1.4亿次。

  “《考古周口》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讲述考古文物知识,它的出圈证明了人民群众对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关键是如何守正创新,激活文化遗存的活力。酒香也怕巷子深呐!必须创新形式,用一流的表达讲好周口故事,让历史走进现实、走进人们的视野。”周口市博物馆馆长周建山说。

  事实上,周口正大力推进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让遗址保护和考古成果走近公众。近日,计划总投资16亿元的平粮台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出炉。该项目旨在更好地保护和展示淮阳平粮台城址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推动文物工作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项目规划占地面积2500亩,分三期建设,目前已完成征地补偿金发放。待有关手续审批完成后,一期工程即可施工建设。”平粮台古城遗址保护中心负责人说。

  和其他方式相比,考古遗址公园集保护、展示、教育、休闲、体验于一体,能吸引更多人参与其中。展示不是把出土文物简单摆放出来,而是把学术的东西通俗化、感性化、趣味化,以故事的形式讲给观众,让历史文物活起来,留住文化之根、历史之脉。

  在传承中创新让产业旺起来

  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是历史文化遗存的一部分。河南人的早餐往往从一碗胡辣汤开始。作为河南一张别具特色的美食名片,胡辣汤不仅承载着传统的饮食文化,还寄托了中原游子对家乡的思念。

  北风凛冽的冬日里,喝上一碗热气腾腾的胡辣汤,顿时寒意全消。沙颍河两岸种植的黄花菜与西华本地的淮山羊肉,在高温下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一股要把人“馋虫”勾出来的香味直往心尖儿里钻,添上手工制作的面筋、粉条和“灵魂调料”胡椒粉,堪称“人间绝配”,这就是让无数河南人魂牵梦萦的家乡味道。

  “以前,来买汤的人大多住在店门口。那时候搭个棚子拉几条板凳就是个摊儿,每天一大早全家人就要忙活起来,熬汤、煮肉、洗面筋,准备各种配料。我父亲那会儿,还得挑个担子到处走街串巷。”西华逍遥胡辣汤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高群生回忆。

  如今,胡辣汤已走出河南、走向全国,12万西华熬汤人遍布大江南北,他们将胡辣汤带向全国20多个省市。据高群生介绍,他在全国各地已拥有加盟店190多家。

  一碗小小的胡辣汤成了县域经济发展的大产业,带动西华县粉条加工、食品包装及种植、养殖等相关产业从业人员近20万人。目前,数十家胡辣汤料生产企业研发出胡辣汤料8大类60多个品种,产品远销十余个国家和地区,每年收入40亿元以上。

  “要想进一步做大产业、开辟市场,胡辣汤还需要在饮食文化形象的打造上更加现代时尚化。希望更多人才参与进来,把胡辣汤的历史与文化,一代一代传承下去。”高群生说。

  传承并不意味着拒绝创新、一味复古。在日新月异的今天,胡辣汤行业也在不断迭代进化。从现场熬制的传统销售模式到推出速食系列拥抱互联网时代的潮流,随着产品技术和销售模式的创新,胡辣汤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6月10日,国务院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西华逍遥胡辣汤制作技艺及鹿邑老子祭典等12个河南非遗项目成功入选。当天,河南日报微博话题“河南逍遥胡辣汤入选国家级非遗目录”登上了全国热搜榜前十,阅读量很快突破了1亿次。

  “这就是一碗汤的文化自信。希望胡辣汤能出现在全国每个角落,让出差、生活在外省市的河南人都喝到一碗胡辣汤解乡愁。”一位网友留言。

  在互补中共赢让品牌强起来

  文化优势就是旅游发展优势,祖国的大好河山和历史文化遗存就是旅游业发展的天然本钱。回望“十三五”,周口文化事业悄然驶入了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这五年,周口文物保护水平稳步提升。以百城提质为抓手,谋划了一大批“以文化城”项目。其中,有关帝庙广场提升改造、漕运博物馆、桥梁博物馆建设项目等投资42.9亿元,红石板街等古旧街区、商水县邓城镇邓城村等19个传统村落得到较好保护。

  这五年,周口非遗文化传承有序开展。西华逍遥胡辣汤制作技艺及鹿邑老子祭典成功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扶沟沈家唢呐、项城老娄庄龙舞、鹿邑妈糊制作技艺等16个项目入选第五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积极开展民俗、节庆文化活动,中原古韵——中国(淮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等形成常态。

  这五年,周口公共文化建设势头喜人。自2018年6月以来,100所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相继建立;每年开展“周末公益剧场”演出60场、“舞台艺术送基层”2000多场、农村电影放映工程近5万场,“中原文化大舞台”活动开展五年来累计演出322场。其中,“周末公益剧场”的做法被中宣部确定为“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案例”在全国推广,荣获全国社会文化艺术最高奖“群星奖”,被文化和旅游部批准为第一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项目。

  这五年,周口文明城市创建扎实推进。从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旗开得胜,到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捷报频传,再到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顺利收官,周口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稳步推进。全市形成了好人遍地开花的喜人局面,李高峰、李灵、王梅荣等道德模范典型叫响全国。

  一条条数据的背后,是周口城市形象的不断刷新。“这些都为周口文旅融合发展积蓄了势能、提供了助力。”周口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韩丽霞说。

  面向“十四五”,周口将进一步加快文化旅游项目建设,打造一批具有周口特色、展现周口底蕴、展示周口形象的文化旅游品牌。

  淮阳太昊陵庙会、鹿邑老子庙会是周口的传统民俗活动,举办期间各地前来观光寻根的游客超20万人次。当地政府立足自身优势,打造特色文旅品牌,让庙会多了不少新变化。

  除了传统的祭祖、民俗节目,活动现场还有书法展、汉服秀等表演项目。围绕伏羲、老子等历史名人,新潮有趣的文创产品层出不穷。图书、胶带纸贴、文具,上百个品种的周边产品尽情挑选,让游客体验“把传统文化带回家”的感受。

  突出品牌特色的同时,区域性文旅合作也在持续开展。去年5月召开的全省文化旅游大会明确提出,将推出以洛阳牡丹、开封菊花、南阳月季、许昌腊梅、周口荷花为载体的“五朵金花”文化旅游品牌。如今,“老家河南·五朵金花”协作体在淮阳成立,以赏花经济为主导、花卉景观为特色、特色节庆为引领的文化旅游产业链条将进一步发展壮大。

  步入“十四五”,周口将立足“满城文化半城水,内联外通达江海”的发展目标,积极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深度挖掘伏羲文化、老子文化、农耕文化、根亲文化、漕运文化,努力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到2025年,实现文化旅游产业综合收入明显提升,年接待游客达45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240亿元。产业竞争力大幅增强,在创建国家5A级景区、国家级(省级)旅游度假区和中原旅游名县(镇、村、街)中有新的突破。


编辑:林辉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