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田宜龙 李宗宽 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 王雪娜
“东方红”,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一面民族工业的旗帜。
潺潺洛河畔,“东方红”见证了新中国工业发展历程,经历着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更践行着洛阳这一全国重要工业基地的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
60多年栉风沐雨,“东方红”等一批扎根洛阳、有“共和国长子”之誉的老工业企业,依然焕发“青春活力”,担当着洛阳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尖兵”。
从“共和国长子”到“新时代尖兵”
“一五”期间,全国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中有7个落户洛阳,第一拖拉机制造厂就是其中之一。
1959年11月1日,第一拖拉机制造厂举行落成典礼大会,受周恩来总理的委托,时任副总理的谭震林主持剪彩典礼并发表重要讲话:“我国农民早已盼望着的‘耕田不用牛’的伟大时代已经开始来到了!”至此,中国告别“土牛”进入“铁牛”时代。
建厂以来,中国一拖已累计向社会提供340余万台拖拉机和270余万台动力机械,“铁牛”遍地走,成为种田和致富的好帮手,为我国“三农”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2018年2月,由中国一拖牵头创建的全国首家省级农机装备制造业创新中心成立。同年,该中心研发的超级拖拉机Ⅰ号下线,标志着我国首台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无驾驶室纯电动无人驾驶拖拉机正式诞生。中国农机完成了从“铁牛”到“智牛”的华丽转变。
“洛阳造”5G+氢燃料电动拖拉机。潘炳郁/摄
从“老工业基地”到先进制造业基地
制造业,是洛阳的一块“金字招牌”。神舟飞天、蛟龙入海、大桥挺立、高铁飞驰……在一件件世界瞩目的重大成果中,处处可见“洛阳制造”的身影。
“十三五”以来,洛阳市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以构建“565”现代产业体系为牵引、以重点产业园区为载体、以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打造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高端石化、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先进制造业集群。到2025年,将形成规模超万亿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昔日以重型矿山机械制造见长的中信重工,如今智能机器人产品列装全国30余个省区市;一拖“5G+智能工厂”、洛钼“5G+无人矿山”发展势头强劲,体现了传统产业与先进技术融合发展的蓬勃生命力。
新兴产业“新树深扎根”——培育壮大机器人及智能装备、新能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集群。作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的洛阳大数据产业园,目前入驻企业1237家,为全国超过120万家企业提供服务,产业规模突破230亿元。
由“老工业基地”升级到先进制造业基地,综合实力大幅跃升。洛阳成为中西部地区唯一生产总值突破5000亿元的非省会城市,连续三年受到国务院促进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实施技术改造成效明显督查激励,成为全国第二个实现该项荣誉“三连冠”的地方。
从“建强副中心”到“形成增长极”
随着新时代的春潮,洛阳迎来一个又一个“高光时刻”: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被纳入国家规划;洛阳都市圈发展规划发布,一体化高质量发展铿锵起步;洛阳城区正式跨过黄河,由“伊洛河时代”进入“黄河时代”,为副中心城市建设、现代化都市圈建设注入强劲动能。
进入新时代,洛阳市委提出,贯彻新发展理念,聚焦新战略定位,把现代化洛阳都市圈建设作为洛阳市“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主抓手主平台,持续深化提升“9+2”工作布局,一手抓项目建设“牛鼻子”,一手抓场域载体这个“强磁场”,推动资金、人才、技术等各类要素加快汇聚,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从“565”到“755”,加速构建以新兴产业为引领、主导产业为支撑、特色产业为亮点的现代产业体系;
——从“6”到“6+3+X”,持续抓好项目建设“牛鼻子”和场域载体“强磁场”,推进新兴产业专业园区建设;
——从“洛阳制造”到“洛阳都市圈制造”,以开放为引领着力拓展发展新路径、构筑发展新格局,围绕建设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加速探索独具特色的“洛阳路径”。
建强副中心,形成增长极,乘着新时代的东风,洛阳正在新征程上扬帆。
《河南日报》1959年11月2日1版
《河南日报》1959年11月2日1版
1959年11月1日,中国第一个拖拉机生产基地——第一拖拉机制造厂通过国家验收委员会正式验收,并移交生产。
在第一拖拉机制造厂落成典礼大会上,受周恩来总理的委托,时任副总理谭震林主持剪彩典礼并发表重要讲话:“我国农民早已盼望着的‘耕田不用牛’的伟大时代已经开始来到了!”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后,原来的履带式拖拉机不再适应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小地块。“中国一拖”决定调整方向,推出“1头牛价格、8头牛力气”的东方红小四轮拖拉机。
建厂以来,中国一拖已累计向社会提供了340余万台拖拉机和270余万台动力机械。“铁牛”遍地走,成为农民种田和致富的好帮手,为我国“三农”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 王雪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