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刘虎谈科幻文学与儿童文学的界限

2021年07月19日08:35

来源:北京青年报

  身为地质工程师的作家笔下的硬核科幻是什么样子的?科幻文学与儿童文学之间有哪些边界冲突?7月16日,在山东济南举行的第三十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上,作家刘虎借着大连出版社出版的新书《高原水怪》,回答了他对这些问题的看法。

  在他看来,硬核科幻要运用一定的科学可考性或某种程度的可验证性,构建具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对某个事件、事物的过去或未来作出科学过程的假想,引起读者的科学兴趣,激发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气,实现作者对现实世界的叙写。

  理想化是儿童读物的重要特征

  谈及《高原水怪》这部科幻新书,刘虎称他本意是写一部成长小说。一个少年,偶然接触到某个学科,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将其作为自己一生的事业,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最终取得成功。虽然有些理想化,但他认为理想化其实是儿童读物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儿童的重要特征之一。

  “当然,这本书还有另一层隐喻,进化是不可逆的,新生力量的长成势必会引发正常的新老更替,消亡其实是一种新生。这也是我为什么会让那条神奇的大鱼最终消失的原因,而近乎无厘头式的开放式结尾,则想告诉孩子们,尽情观察、探索身边的世界吧,一切皆有可能。”刘虎解释道。

  硬核科幻应具有前沿性和创新性

  在刘虎看来,所谓的硬核科幻,亦可以细分为两个亚类:第一亚类是传统的、面向未来的科幻,例如儒勒·凡尔纳的小说。作家总是希望自己对未来的假设是正确的,可以实现的,因此需要丰富而实用的科学知识;第二亚类则是面向过去,比如地球是怎么形成的、宇宙是怎么形成的。实际上,目前地球上很多事物,包括我们人类本身,都存在很多很多没有解决的过去的问题。

  “硬核科幻除了具备小说的基本特征外,其所包含的科学内容也应该具有前沿性和创新性,而不是普通的、尽人皆知的科普性质的,而且必须是作者进行了独立的科学思考的结果,不能采用拿来主义。”刘虎认为,科幻小说除了要讲故事,挖掘人性,关注内心,还要培养读者的科学兴趣,引发读者探索未知世界,激发其在科学研究上的激情,为他们提供一定的假设性的探索方向,最终落脚在当下的现实生活上。

  刘虎还强调,硬核科幻应该达到这样一个目的:运用一定的科学可考性或某种程度的可验证性,构建具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对某个事件、事物的过去或未来作出科学过程的假想,引起读者的科学兴趣,激发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气,实现作者对现实世界的叙写。

  划分儿童科幻和成人科幻难度更大

  对于科幻文学与儿童文学之间有哪些边界冲突?在刘虎看来,科幻文学首先是文学,其次才是科幻。至于儿童文学这个概念,他认为本身就存在一定争议,比如,那些适合孩子阅读但并未引入儿童视角的作品,算儿童文学吗?这一点,在科幻文学里会愈发复杂。例如,什么样的科学知识适合给孩子普及?这很难有一个明确的界限。孩子能够介入的科学实验、科学研究、知识领域、科技创新是极其有限的,这是由他们的知识储备决定的,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却是无限的。这种情况下,强行带入儿童视角,不仅可能降低作品的科学性,还可能降低作品的文学性和思想性,致使这一严肃的文学门类陷入说教化、娱乐化。

  “成人不能低估孩子的阅读力、理解力和接受能力,特别是科幻文学,更要鼓励开放的思维,释放更大的思想自由度和科学想象空间。”刘虎表示,在科幻中划分出儿童科幻和成人科幻难度更大。科幻艺术有着与生俱来的儿童属性,就像儿童的大脑和思维方式先天就具有超常规的幻想性、非理性性、无逻辑性等。打着儿童不宜的幌子,可能会违背老少咸宜的艺术标准,在纯净中追求深刻,是一个作家应当坚守的原则之一。文/本报记者张恩杰

编辑:Wei Wei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