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年后再夺金 “艇”不容易

2021年07月29日08:19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李悦 黄晖

  从1984年首次参加奥运会,到2008年首次夺冠,中国赛艇人用了24年时间,圆了自己的奥运金牌梦。从北京奥运会的首金,到东京奥运会的第二枚金牌(这也是河南选手东京奥运会的第一金),中国赛艇人用了13年时间,才再次尝到冠军的滋味。这其中经历的酸甜苦辣,真是“艇”不容易的!

  要知道,早在1988年汉城奥运会,河南姑娘张香花就与队友配合,夺取了女子四人单桨的银牌和女子八人单桨的铜牌,这既是河南选手在奥运会上的第一枚奖牌,也是中国赛艇项目的第一枚奖牌。当时,已经与世界高手掰过腕子的中国赛艇界,是信心满满,认为属于自己的金牌很快就会到来。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中国赛艇人感到触手可及的奥运金牌,却迟迟没有结果。历届奥运会,中国赛艇队都有能够冲击金牌的项目,但每到关键的决赛,中国选手却总是离最高领奖台差那么一线。

  是中国选手不够努力吗?当然不是,一直以来,中国体育界都奉行“三从一大”的训练原则,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坚持大运动量训练,这让中国运动员成为世界体育行业最能吃苦的代表。为了能提高竞技水平,中国赛艇人几乎将自身的潜力挖掘殆尽。一直迷茫探索的他们,也是经过多年大赛的磨砺才明白,想玩好这小小的赛艇并不简单。

  起源于英国的赛艇运动,在第一届奥运会就成了正式比赛项目,作为奥运会的金牌大户,赛艇项目设置了14块金牌。过去,赛艇行业长期被欧美企业所垄断,面对十几万元、几十万元的进口器材,当时还囊中羞涩的体育部门,平时只能用国内厂家生产的赛艇进行训练,等到大赛时再租用进口器材进行比赛。用惯了“步枪”的中国选手,一下子使上了更好的“自动武器”反倒有些不太适应,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他们比赛时的发挥。好在,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提高,以及国内厂商水平的进步,中国赛艇逐渐摆脱了器材方面对自己的桎梏。

  解决了硬件方面的问题,接下来就是软实力上的提高。毕竟,赛艇运动是一项很依赖科学训练的项目,从训练、体能、营养、赛后恢复等诸多方面,都很有讲究。过去,中国赛艇界追求苦练成才,为此,不少高水平队员长期受到伤病困扰。比如,前面提到的张香花,在汉城奥运会夺牌时年仅20岁,可没多久,她就因为严重的膝伤,黯然退役。

  如今,在高水平的外教指导下,中国赛艇队的训练已今非昔比。在“狠抓体能、科技助力”备战策略下,队员们一次次突破自己的极限。担当女子四人双桨3号位任务的吕扬,作为艇上的“主驾驶”,就是通过科学训练,让自己的2000米测功仪测试达到了6分39秒的高水平。

  此外,借助记录仪,赛艇队的科研人员还会根据运动员每50米的桨频速度、桨距等情况,结合运动员当天身体状态、场地风速等,同对手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比赛战术合理性,因时因地制宜,来调整赛前训练和下一阶段比赛方案,以帮助运动员更好比赛。

  有了高科技的加持,中国赛艇一骑绝尘,13年后再登奥运冠军领奖台。其实,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科技创新的发展史。进入新时代,科技创新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更加凸显,谁拥有了科技创新的能力,就具备发展的巨大潜力,各行各业,概莫能外。

编辑:陈梦伊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