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侵袭河南,一句话拉开郑州救援序幕:全国3000名网友参与线上救援,多数是年轻女孩

2021年07月29日09:52

来源:河南商报

  河南商报记者 张逸菲 文/图/视频

  一个几小时内、在互联网迅速建立的“郑州救援”线上平台,四天三夜,吸引了全国范围内3000人加入。

  他们24小时轮班制,收集救援信息10000+,完成超千人的救助工作……

  这些素不相识的年轻人,来自全国各地甚至海外,最小的只有14岁,他们在这场救援过程中哭过、笑过、气愤过、释然过。他们说,这样做是因为共情,因为他们是中国人,也是这场暴雨中的行路人。

  “有什么是我能做的吗?”

  7月20日上午,郑州市华夏文化艺术博物馆副馆长宋功坐在郑州大学的一间教室里,全神贯注地修习着《古代天文学八讲》。

  课程以“天地之大德曰生”开篇,老师在台上讲着,天地的最大恩德,是为宇宙和人类提供了生生不息的环境,让各类生命各得其所,安身立命。

  宋功听得入神,教室外的雨声不像开始的淅淅沥沥,好像有些大了。

  学习完、回到家吃了午餐,宋功准备带着家中两只爱犬下楼方便,一人二狗站在单元门口,他觉得不太对劲,雨太大了,小区内积水迅速累积。

  宋功有过去罗布泊无人区的救援经历,正值下午上班高峰,小区内人渐多,看到还有姑娘穿着小皮鞋,宋功说,“你穿这个不行,雨太大,别去上班了!”

  可大家都不以为意,友善谢绝了宋功的好意。

  接下来,天就像被谁撕烂了个大口子,雨水瓢泼而下。下午下班高峰,京广北路隧道被淹、郑州地铁5号线站内被雨水倒灌,水灾来的猝不及防,不少郑州本地人都没能反应过来,直到各路社交媒体上充斥着纷繁杂乱的求救信息。

  #郑州暴雨#在全国范围内被知晓,大家仿佛才找回真实的认知:这个位于中国中部的内陆城市、重要的交通枢纽,在一场特大暴雨中“沦陷”。

  7月21日凌晨1:30,某个公众号的粉丝交流群,惯性熬夜的网友,都关注着郑州水灾,求助信息像雪片儿似的飘来,焦虑无声地传递给每一个人,公众号负责人突然问了声,“有什么是我能做的吗?”

  6个小时,3000人参与的“郑州救援”

  这句话像是一根火柴,擦亮了灾难后枯寂无边的黑夜。随即,群内还没睡的网友,开始自发投送自己搜集来的救援信息,一句话引来了越来越多的信息,负责人当机立断,做了最初步的工作安排:搜集信息、拨打电话。

  一个临时起意,却在四天三夜,汇集并建立了由3000余名全国、甚至海外爱心志愿者组成的线上求救救援平台,它至今没有一个正式的名字。非要说名字的话,那就是“郑州救援”。

  最初的核心成员,都是简单的网友关系,很多还是95后。海量求助信息扑面而来,核心成员们马上认为,简单的搜集和打电话,绝对不是长久之计。

  建立共享文档,将求救和救援信息分类录入,整套郑州救援线上平台的运行逻辑,被几位“熬夜选手”在两个半小时内基本跑通。

  此时是21日的凌晨四点。

  “不能只有信息的收集、辨伪和联系,最后一定要落实到救援。”网友小瑾说,在整个搜集过程中,他们发现缺少闭环求救-救援的联系。

  于是,他们又专门拉组建群,专门负责收集之前各组所有求救和救援信息的对接。

  宋功是通过朋友圈加入到这个求救和救援对接组的,这个组算是所有分组里最关键的。

  等到早上七点,组织架构完善的8个微信群正式建立,群名简单直接,每个都以“英文字母A-H序列+功能”命名。这个线上互助矩阵从筹建到完备,仅用6个小时。

  转发千条不如救一条

  每个群内有明显的分工,只要新人入群,都会被提示查看群通知,了解自己的权限和职责。下面要做的,就是找到分派给自己的信息,核实后反馈到群里。

  群里基本没有一句废话,宋功这个70后,讶异于群内的高效。“整个群运转起来有条不紊,而且群里多数都是年轻的女孩子,她们工作起来果断、干脆,甚至颠覆了我之前的认知——我总觉得救援这种事,大老爷们儿该多承担一点。”

  宋功从未如此的“沉迷网络”,群里有一个口号,转发千条不如救一条。受这样的气氛感染,宋功不舍得放下手机,但也只是熬了一天,血压飙升,让他不得不保证每天六个小时的睡眠。可这短暂的每天六小时,对群里大部分年轻人而言,已经很奢侈了。

  小瑾四天内,只睡了大概14个小时,她说,很多成员都是这样,连续工作十五个小时、甚至有人连续三四天夜班。

  “昼夜颠倒、吃不到饭、手机被打爆……当然是累的。”网友乐乐对河南商报记者说,“但我只是一个坐在空调屋的线上志愿者,想想在洪水中前行救援的大哥大姐、消防员和军人们,还觉得累吗?”

  实地救援惊心动魄,但线上也是一片没有硝烟的战场。军情紧急在于,因为之前缺少经验,需要不断调试完善规则。

  “比如最开始,每个组员都能自行录入信息,可后来随着群人员增加,这样会导致文档卡顿,信息杂乱。”网友小A说,“后来就设置了专员,负责对接已录入信息的查重,整理表格的冗余或错乱。”

  工作流程修补后,为保证救援群24小时不间断运转,他们实行轮班制。为了照顾新伙伴,还额外设立了培训群。

  可即使这样,工作中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夜班人员的极度匮乏。

  小A说,最后还是网友sue以及其他组拉过来很多国外的时差党,才勉强补上夜班的空白。

  不少人存在“替代性创伤”

  因为每组的分工不同,就像流水线作业,几天时间内,大多数人都被固定在一个组别。但这样的划分,让功能是“电联求助者”的F群组员们,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网友KK说,她是最初发起公众号的工作人员之一,基本每个群都有她的身影,不仅是F群,其他群里的伙伴们,也不同程度在高强度的工作中,出现了心理问题,“大概就是替代性创伤。”

  KK说,有网友是靠身边朋友喂的饭,乐乐也是,两天没怎么吃东西,点了一份外卖没空取,想起来时已经被野猫吃了,那是她情绪最崩溃的时刻。

  最可气的是负面信息的获知。有人骗物资、截取物资,这无异于阻挠救援团队整体的付出,也一度扰乱大家的情绪。

  但包括宋功、KK在内的不少人,尽力调节群内气氛,“比如我们多向各群发一些对接成功的救援、发来人家的感谢,我知道这才是最能让大家满足的事情。”

  乐乐说,“一个人的力量或许很小,小到一转眼就消失在茫茫人海;但一个人的力量也很大,大到相互影响相互传递!”

  “我们都是这场暴雨的行路人”

  四天前,郑州救援平台发起的公众号推送了一篇文章,《各位:江湖远大,后会有期》。公告中说,四天三夜的努力,郑州救援的求救和救援数据搜集已经10000+,完成了过千人的救援工作。

  但当下的信息过多,他们联系到了支持官方救援的复旦技术团队,其会自动查重处理所有数据,所有的工作可以在技术帮助下快速实现并且直达救援一线。

  “我们将在大群公告半小时后关闭表格编辑权限……最后,非常感谢各位的努力,请务必照顾好各自的身体和心理状况,江湖远大,我们后会有期。”

  “公告一发,数据转移给专业团队,我感觉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KK说,不是因为终于可以放松了,而是随着信息不断激增,大家实在没有精力和体力应对了。

  工作交接后,一些奋战在群内的网友们又拉了个休闲群,有郑州本地的志愿者在,大家真诚地道谢,说着工作期间没来得及倾诉的感激之情。

  网友小C说,郑州,她有机会一定要去一趟,看看这个她曾经“奋斗”过的地方,或许走在路上,就能碰到被她救助过、但素不相识的陌生人,“那种感觉一定很好。”

  “辜鸿铭先生说过,中国人的骨子里是温良的,我很认同。”网友小D说,“无法坐视同胞受苦受难,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是中国人,也是共产党一直以来的作风,身为一个中国人,这是分内之事,他们不是陌生人,五湖四海一家亲,他们都是我们的亲人。”

  “苦熬的最大动力,是共情。”他们说,“善意不需要理由,我们都是这场暴雨中的行路人。”

  记者手记

  原谅我“粗鲁”的用“小A、小C、小D”给这群可爱的陌生人命名,将近两天的采访,这群陌生又年轻的网友始终与现实世界保留距离感,二次元和三次元的世界,因为一个个真实的姓名隔开。

  这场可以说是网络间“惊心动魄”的救援,一定不是这次郑州水灾的个例,我的手机上,也有众多救援群,但像这样全国范围内的救援群,还是独一份儿。

  他们最小的只有14岁,他们来自全国各地,很多人没来过郑州。他们有老师、宝妈、上班族、学生,还有国外的华人……不同身份不同性别的陌生人快速聚集在一起,目标只有一个:救郑州、救河南。

  他们很多都是95后、甚至00后,你不得不佩服年轻一代,轻松熟练运用互联网协同工作的能力,以及他们在灾难面前表现出的巨大同理心、凝聚力和统筹力。

  我相信,一种误区一定存在很多人脑海中:年长的总有一种年龄和经历上的优越感,并对比自己年轻的一代,有各种标签化的认知和某些方面的“嗤之以鼻”。

  实话讲,我也多多少少认为,这些更年轻的“孩子”,在当下各种亚文化的环境下,是没有多少应对风险的能力的。这一点在采访宋功时也有共鸣。

  他在刚加入郑州救援平台时,一直觉得救援是男人们的重点,直到他发现,很多管理员是年轻的女孩子。这帮人年轻、爱国,有责任感,在这次救援中,体现了十足的担当!

  【志愿者“救”在身边】

  ·图集丨志愿者“救”在身边!防汛救灾现场那些忙碌的身影真美

  ·志愿者“救”在身边|闻“汛”而动,和你在一起,防汛救灾一线上的职工“志愿红”

  ·“云”上牵手,聚光成炬,防汛救灾中的那些网上志愿者

  ·志愿者紧急组织病人转移

  ·见险情就上 新乡太平人寿抢险志愿者掠影

  ·尉氏邢庄乡:小小志愿者防汛上一线

  ·安置点群众吃上鲁山揽锅菜、胡辣汤 鲁山县志愿者驰援卫辉

  ·陕西爱心人士驰援河南 网友:谢谢你,可爱的志愿者!

  ·宣传、消杀、心理疏导……来当灾后恢复志愿者吧!

  ·来了,来了!郑州地铁3号线最新消息来了!

  ·这,就是志愿者!

  ·郑州这群志愿者以实际行动书写防汛“青春答卷”

  ·【地评线】河声:争做救灾志愿者 用行动诠释大爱

  ·郑州市未来路街道发出一条求助信息 没想到来了近500名志愿者


编辑:郭同欢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