铲车上下来“双拐书记” 铲斗内运来了冬瓜

2021年07月30日07:43

来源:大河报

  卫辉的地标建筑明代镇国塔泡在大水里。顶端新闻·大河报记者 许俊文 摄影

  西曲里村党支部书记李玉彦顶端新闻·大河报记者张波 张亚林 摄影

  □顶端新闻·大河报记者 张波 张亚林

  新乡市牧野镇西曲里村位于新乡市区的东北方向,卫河从村前流过,村后则是共产主义渠(下文简称共渠)。在这次新乡持续暴雨造成的水灾中,这个村子的名字被提及最多,因为共渠漫堤、洪水汇入卫河的位置即在这个村子的下游。105个小时之后,经部队、消防等各方参战力量昼夜奋战,7月26日8时58分,共渠右堤牧野、凤泉、卫辉三地交界处以东漫堤成功加固合龙。

  西曲里全村被转移 抢险人员在河堤支锅做饭

  7月27日上午,记者一行将车辆停在了新乡市新中大道北段,这里离北环路还有大约1.5公里的距离,积水最深处仍会淹没轿车的轮胎。趟过积水,在北环路北侧即是卫河大桥,沿河堤行走大约有4公里的距离即可到达西曲里村。

  在村口河堤外侧,简易的遮阳棚下支起一口大锅,现场负责做饭的一名妇女称,村里现在只有留守的抢险人员,大家都在这里吃饭。后面的一栋两层楼房成了村里的抗洪抢险指挥部,因为这里靠近河堤,地势较高。

  记者电话联系了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李玉彦,对方称去转运物资了,稍后返回。在等待的间隙,记者和留守村民聊起受灾情况,负责做饭的妇女不自觉地抹了一把脸,“村里没人了,都转移走了。你看,现在大街上水还有恁深嘞!”说着将手指向了村口大路方向,记者发现,路旁的院门仍被大水浸泡过半。

  午夜求援电话打往郑州

  十余分钟后,一辆大型铲车开到村口,铲斗内装满了冬瓜,驾驶室内、外面的踏步台上挤满了人。等外面的人都下车以后,驾驶室内递出了一双拐杖,很快一名中年汉子手抓扶梯缓慢下车,随后他接过双拐,夹在腋下蹒跚向记者走来。一旁的村民赶紧向记者介绍:“这是俺李书记!”

  看到记者满脸意外的表情,村党支部书记李玉彦赶紧解释,“股骨头坏死,前一段刚做了手术,谁知道会赶上这事。”没等李玉彦招呼,五六名村民即开始搬卸铲斗内的冬瓜。

  “这个铲车是我昨天半夜给俺弟打了求援电话,他连夜给派来了,要不是啥物资也运不回来。”李玉彦告诉记者,暴雨过后,村里就成了孤岛。一开始,在郑州宝泰土石方公司工作的弟弟给村里支援了一辆铲车和一辆卡车,结果昨天铲车出了故障,没办法半夜又给弟弟打了电话,弟弟也很给力,凌晨三点又一台铲车就开到了村里。

  李书记在大家才有主心骨

  西曲里村子不大,户籍人口一千二百多人,平时在村里居住的只有八百多口。李玉彦告诉记者,从7月19日第一场暴雨开始,村里就组织了30多名党员干部和青壮年上了河堤。“俺村位置特殊,两条河过了俺村就并到了一起。”李玉彦随手捡起一个石块就在地上给记者画了一幅草图。两条河流从村前村后穿过后并到了一起,共渠的右岸即是卫河的左岸。“最多的时候,我们村有一百多青壮年都在拦水筑坝,部队上来后,就不让我们上前了。”李玉彦说。

  “从开始上堤我们就说书记,‘你架着双拐就别出门了,在家负责指挥就行’。”党员李杏伟提起他们的村支书也是一脸心疼,“可他说啥也不听,整天在河堤上跑来跑去指挥。”李杏伟说,“说句实在话,看见书记在,大家觉得有主心骨。”

  李杏伟告诉记者,大家最紧张的时刻应该是在7月24日,上级要求村民一个不留全部转移,李玉彦书记安排党员干部挨家挨户通知。怕有群众不愿意转移偷偷留下不走,李玉彦放心不下,又要求大家再确认一遍,拿不准的跳进院墙也要落实清楚。“你别说,还真有一家没走。关上院门不说话,我跳进去还真是有人。”李杏伟说,想想这事真是后怕,幸亏李书记想得细。

  村里水井被污染 洪水退后村民吃水成问题

  随着26日共渠西曲里段右岸漫堤成功加固合龙,村前的卫河水位已大幅下降。“目前村里得赶快抽排积水,水都臭了。”李玉彦告诉记者,目前村里的抽排能力还不行,只有十多个小水泵在抽水,按照这样的抽排速度,十天半月也难完成,还是希望能有大型抽排设备。

  另外让李玉彦担心的是洪涝过后村民的吃水问题,由于附近几个村子的地理原因,市政供水管道一直没有铺设,这些年来村民吃的一直是井水。但这次洪涝灾害,所有水井都淹没在水下,水井全部被污染,即便是洪水退去之后,水井也难以恢复使用。

  7月26日中午时分,有村民将村里缺少帐篷、胶鞋的消息在朋友圈进行了发布。李玉彦知道后对这名村民说,“小问题,咱能坚持就坚持,就别给大家添麻烦了!”随后,这名村民删除了发布的求助信息。记者采访结束时,李玉彦又架着双拐跑到了卫河堤岸上,“水退不少了,胜利在望了!”

编辑:郭同欢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