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青藏高原:“天路”上奏响乡村振兴“交响曲”

2021年08月04日13:23

来源:中国新闻网

   (西藏和平解放70年)行走青藏高原:“天路”上奏响乡村振兴“交响曲”

  中新社拉萨8月4日电 题:行走青藏高原:“天路”上奏响乡村振兴“交响曲”

  中新社记者 刘忠俊 王鹏

  “我们村现在有14家民宿把房间信息挂到了网上,已经有好几家国庆假期的房间都被预订完了。”盛夏时节,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阳光热辣,在康定市水桥村,说起村子的现状,该村第一书记陈旭东十分骄傲。

  在青藏高原,藏族民众大多居住在深山峡谷中,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的开展,不少藏族乡村焕发新的生机。近日,中新社记者重走“天路”,途经四川甘孜、西藏昌都等地,最终抵达拉萨,也在沿途“聆听”着乡村振兴“交响曲”。

  沿着318国道一路向西,翻过海拔4000多米的折多山垭口,便到了水桥村。站在村中回望,远山高耸,云浪翻滚。小村被溪流环绕,牦牛点缀其间,一栋栋藏式民居错落有致。

  2018年脱贫的水桥村,如今是318国道上的“网红”打卡地。“过去,村民吃不饱、穿不暖。”陈旭东说,水桥村资源相对匮乏,没有松茸、虫草,以前村民主要以种青稞、玉米为生,收入微薄。

  “在脱贫攻坚中,考虑到村子紧邻国道,我们尝试搞起了民宿客栈。”陈旭东说,如今水桥村把脱贫攻坚和乡村旅游、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改造村内基础设施,建立游客中心,同时鼓励和帮助村民把藏式民居改造成客栈民宿。在2020年国庆假期,全村民宿旅游、土特产销售等收入达到了200多万元(人民币,下同)。

  77岁的泽央仁真是水桥村第一个脱贫的贫困户。2018年,他把房子改造成4间房的客栈,同时提供特色藏餐。“一到旅游旺季,我家就住满了,每年这一项就收入一两万元。”泽央仁真说。

  在甘孜州道孚县鲜水镇,乡村振兴以另一种方式“演奏”——康巴高原植物园。这个位于鲜水河畔的植物园,绿化面积达200余亩,是四川省海拔最高的植物园。

  “川西高原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我们移植了以红豆杉、云杉、五小叶槭、落叶松、康定木兰为主的各类苗木32种,8万余株,撒播各类花草种子1400余斤。”走进植物园温室花棚内,各种花卉争奇斗艳,植物园负责人何行铭告诉记者,这里以甘孜州乡土植物的保育、引种、栽培、驯化为主,是集科研科普、文化体验、休闲旅游为一体的高原植物研学基地。

  据道孚县林业局工作人员介绍,植物园建设以来,通过长期提供就业岗位50个至70个,带动当地老百姓实际增收500余万元。

  阳光下,鲜水镇村民翁姆正在植物园内打理花草。她说:“原来我家是建档立卡贫困户,村上给我提供了这个岗位后,不仅收入上升了,每天还有空余时间接送娃娃。”

  何行铭说,未来植物园将继续引进各类植物1000种以上,结合现有资源,加快打造康巴高原植物园研学基地,“争取到2022年,让本地居民通过旅游,人均增加收入10%至25%。”

  跨过金沙江,在西藏昌都市洛隆县孜托镇,被349国道横穿的洛隆县扶贫(泉洛)特色产业园区,则是当地乡村振兴的新“引擎”。园区现已入驻企业18家,完成投资2.2亿元。

  洛隆县是茶马古道的咽喉,因盛产青稞被誉为藏东粮仓,“洛隆糌粑”更是远近闻名。如今,洛宗特色产品开发公司通过“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的方式,把糌粑饼干、青稞糕点、青稞挂面销售到拉萨、天津、重庆、四川、福建等地。

  走进生产车间,传送带上一块块刚出烤箱的糌粑饼干香味扑鼻。“我们现在每年为西藏航空提供30万袋糌粑饼干。”该公司总经理泽仁顿珠介绍,公司跟千余户青稞种植户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签订收购合同,实现户均增收1200元。

  “你们来的不是时候,青稞收购旺季时,这里很热闹,每天开着车来卖青稞的农户排起了长队。”泽仁顿珠说,除了高价收购,公司还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公司有员工45人,其中38人是贫困户,月平均收入达到了2600元左右。

  据统计,洛隆县至今已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社56家,在促进农牧民增收和乡村振兴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完)

编辑:梁倩文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