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战“尖刀”,咱老乡真中!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某特战旅三营营长刘近讲述带兵故事

2021年08月06日07:19

来源:顶端新闻·大河报

  因训练要求严苛,刘近被官兵们称为“魔鬼教头”。

  刘近演示穿越火桥

  □顶端新闻·大河报记者康亚飞通讯员陈文鹏孙晨文记者洪波摄影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4周年之际,中央宣传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联合发布12位“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第76集团军某特战旅三营营长刘近正是其中一位。刘近的老家在河南汝南,入伍18载,他从一名战士成长为优秀的基层带兵人,先后圆满完成国际比赛、全军和陆军各类比武竞赛、带队出国参加联合军事演习等10余项重大活动任务,数次组织“魔鬼周”训练……7月中旬,大河报记者来到西部战区军营,了解这位爱军精武的“超级战士”成长之路。

  特战尖刀

  军人的字典里没有放弃二字

  巍峨耸峙的贺兰山下,驻守着一支蜚声全军的特种部队,它于抗日烽火中组建,走过八十余载春秋,历经百余次战斗洗礼,为党和人民建立了卓越功勋。

  “赤胆忠诚、崇文尚武、机智勇猛、生死相依……”一天的训练结束,一位黝黑瘦削却挺拔精干的特战营长带队凯旋,队列中,旅魂呼号嘹亮,响彻西北晴空。

  这位带队的营长就是刘近,在这支精英辈出的特战劲旅中,他是尖刀中的刀尖。从军路上的每一步,都记录着他舍命追赶、谋战胜战的奋进征程。

  2003年12月,刘近从家乡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参军入伍。2004年3月,经历新训淬火锤炼的刘近,在新兵结业实弹射击考核中,以5发弹50环的满分成绩荣立了军旅生涯的第一个三等功,也凭借着这个新训成绩,他被狙击教练员陈明选中,成为“天狼突击队”特战八连狙击班的一员。第一次走进八连的刘近暗下成为“尖刀刀尖”的决心。

  “刘近是一块当兵的好料,为达成每一项目标不遗余力。”刘近在八连时的班长陈明说起当年的情景仍记忆犹新。初到狙击班时,刘近的成绩相较于其他人来说比较滞后,用成绩赢得选择,就要用实力赢得认可,为了当特战尖兵,他更加拼命训练。“每一个训练环节都认真记录要点,在训练场上向战友们请教,训练之后再做总结笔记,一个问题不解决就不下课,他就是这样一个‘没有时间观念’的兵。”陈明说,正是靠着这股劲儿,刘近在最短时间内掌握了格斗、伞降、狙击、泅渡等特种兵所有训练技能。

  从新兵成长为特战精英,刘近一直在生死考验中不断前行。

  2017年2月,旅接到赴巴基斯坦参加国际“团队精神”比武竞赛的任务,这项比赛要求队员三天两夜背负40多公斤重的作战物资,完成一次特种侦察行动。其间穿插直升机坠机处置、雷区清理、伏击与反伏击、搬运伤员快速撤离等30多个实战课目。

  “代表中国军队征战国际赛场,既是一份无上的荣耀,也是一次难度极大的挑战。”时任九连连长的刘近已经32岁,是60名初选集训队员中年龄最大的报名者。年龄大、体能不占优势,但刘近是最拼的一个。“为国征战的机会难得,怎么着都得拼尽全力。”通过强化训练,身边的人陆续被淘汰,刘近拼到最后,取得了集训队干部第一名的好成绩,最终以队长身份带领7名队员与6个国家的14支精英分队同场较量。

  在这场赛事中,刘近与队员们经历了一场与危机的艰难较量。

  “比赛到第二天夜里,我们行进到一处断崖,断崖下是未经勘测的原始丛林,充满危险,而断崖之外的道路,虽然安全,但极易被‘敌人’察觉。”面对抉择,刘近果断下令丛林渗透。

  丛林中的环境闷热潮湿、荆棘密布,身背45公斤背囊的队员们在黑暗中走了近两个小时仍看不到尽头,绝望的氛围逐渐笼罩了整个队伍,主办方在赛前发给每支队伍一个定位报警器,拉响就能获得帮助但也意味着退赛。为提升士气,刘近把队员们聚集,一把拽掉身上的报警器导线。“我们只有两条路,必须破釜沉舟,一条路是走出去,一条路是死在这里。我们代表中国,绝不能放弃!”队员们拿出平时训练中的狠劲,导航员居中引路,刘近手持砍刀走在最前,砍断枝条,用背囊压断荆棘一步步推进,4个小时后,大家带着两把卷刃的砍刀和一身伤痕率先抵达考核点。代表中国军人出征的“天狼勇士”战胜所有对手,夺得金牌。

  回想起那场赛事,刘近坚定地说,军人的字典里没有放弃二字。危险与困境我们必须克服!

  矢志强军

  必须狠下心,才能让战士少流血少牺牲

  从列兵到营长,刘近在14个集训队里担任过教练员,先后培养设计、侦察引导、武装泅渡等专业骨干300余名,带队参加各级比武、国际竞赛,数次摘金。但最令他引以为傲的不是夺得多少奖牌,而是带领更多人,舍命追赶超越,不断抵近实战。

  刘近告诉记者,特种兵中的精锐会被授予“天狼勇士”的称号,而他被大家称为狼头。带兵带思想,练兵练思维,担任旅“天狼集训”教练员时,他发现,一些90后、00后官兵虽然脑子聪明、身体灵活,但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一旦受到打击就会产生负面情绪。

  经历多年出国参加联演联训,刘近深知战争远比训练残酷,敌人远比想象中强大。从2010年起,刘近按照委内瑞拉猎人学校的标准,建起旅里自己的“猎人基地”,开始组织特种兵“天狼集训”,模拟真实战场环境,设置极限练兵条件的“魔鬼周”由此展开。

  “人在适当压力下,为了适应环境,总能释放潜能,帮助自己脱离困境。但压力不是越大越好,每个人都有心理承受极限,过大会让人精神崩溃。在心理承受范围内适当增加压力,才能激发无限潜能。”为了科学提升官兵抗压能力,刘近根据队员的性格特点、身体素质调整组训方法,在“魔鬼周”训练中,他设置了多个极限挑战课目。野外生存,蜥蜴、蝎子、蛇成为队员们的食物;抗寒冷训练,他一次次把队员的额头按进水里;紧急集合,催泪瓦斯和爆震弹就是集合哨音。

  “队员们叫我四大恶人、魔鬼教头,但我认为这是一种尊称,训练要求虽然苛刻,但我必须狠下心逼着队员挑战极限,才能让他们在战场上少流血少牺牲。”

  家

  战场外的他,最想念河南的胡辣汤

  刘近的父亲是一名退伍军人,也是备受村民敬重的老党员,父亲的榜样力量,让刘近义无反顾地踏上了从军之路。对他来说,从军多年,最难的不是训练时挑战极限的艰苦,也不是在国外面临生死考验的凶险赛事,而是对小家的亏欠。

  当兵18年,刘近唯一一次流泪是在一次长达半年的高原驻训后,看到承载妻子思念与支持的信件。“和家人联系不上,家人也没有我的任何信息,作为一个丈夫和一个父亲,我也会想家。失去联系的那半年,妻子给我写了一封没有寄出的信,信里都是支持的话,没有一句委屈与埋怨的话,她说你保护好大家,我们的小家才能安稳地过日子,那一刻,我只觉得自己无以回报。”

  妻子和父母如今都在西安生活,已有多年没回过河南老家的刘近告诉记者,最想念的就是家乡和地道的河南胡辣汤、烩面。“现在,我一有时间就看大河报的新闻关注家乡的发展,家乡变化太大了,等到有机会回到河南,第一件事就是看看咱新河南,再去喝碗胡辣汤、吃碗烩面。”

  对于未来的奋斗目标,刘近表示,他要带领全营官兵成为全军一流的特战尖刀。“我还要带领官兵们不断积蓄打赢每一场战斗的底气,向未来战场冲锋不止。”


编辑:梁倩文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