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陷入“知识诅咒” 你发觉了吗

2021年08月06日07:21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一旦人了解了某种知识,就很难站在没掌握这个知识的角度,去思考和理解他人,也就是被知识诅咒了。

  ——————————

  请你试想如下几个情境。

  情境一:你让男朋友下班顺便买个面包,你觉得他肯定会去超市买你常吃的全麦的那款。结果他却在便利店买了个很贵的杂牌面包,还是你不喜欢的芝士口味。

  情境二:假期你回老家,上小学的侄子作业不会写,请教你。你带着大学毕业生的满满自信,给他讲了一遍,你觉得自己说得很清楚了,结果侄子听不懂。

  情境三:老板派给你一个紧急任务,让你就某个主题写篇发言稿。着手准备的时候,你发现老板并没有告诉你,他对这个主题的观点是什么。

  如果你遇到了类似的现象,那你要留意了,因为你可能陷入一种“知识诅咒”中。“知识诅咒”指的是一旦人了解了某种知识,就很难站在没掌握这个知识的角度,去思考和理解他人。

  “知识诅咒”是1990年斯坦福大学的博士候选人伊丽莎白·牛顿(Elizabeth Newton)通过实验首次提出的。实验要求一位敲击者在桌子上敲出一首耳熟能详的歌曲(如《祝你生日快乐》)的旋律,而另一个人作为听众辨认歌曲。

  敲击者认为,听众能正确识别出大约50%的旋律,结果实际的正确率只有2.5%。敲击者为什么会过分高估听众的正确率呢?因为敲击者时常随着敲击声而感受到曲调,对于他们来说,旋律听起来非常清晰和明显;但听众听不到音乐,只有手指敲击桌面发出的低沉的声音,即使努力辨认,也只是像怪异的摩尔斯电码。

  通过实验和前文的三个情境,我们会发现“知识诅咒”带来的各种问题。容易导致沟通不畅,甚至引发人际冲突。这种说者和听者之间的信息不平衡,会影响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回到第一个情境,你更喜欢超市的全麦面包,而不喜欢杂牌的芝士面包,但是并没有向男朋友明确传达这些信息,而是自动假设他应该意识到。男朋友在没有得到明确信息的情况下,只能根据他拥有的信息和倾向做决定,他不知道你想要什么,也不知道你通过哪种渠道了解到了什么。

  曾经看过一个网络段子:男朋友对妹子说“你刚买的洗面奶是生姜味的”。妹子听后,觉得男友连青柠和生姜都分不清,太蠢了。又想起男朋友不喜欢吃生姜,为他做的好些菜都不能放姜,又想起自己不爱吃青椒但男友每次都不记得,而且他上次居然说,记得前女友不喜欢吃豆芽……妹子说,“你自己一个人过吧”!然后收拾东西走了。

  视频十分搞笑,作为旁观者的我们,可以看到妹子对男朋友有很多预设,也预设男朋友理所当然地知道,她陷入了“知识诅咒”。

  还有一个情境在现实生活中也屡见不鲜,重庆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小强,是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但辅导女儿的初二作业时却坦言,“我觉得不难,但辅导我的女儿,她就是不会。”知识渊博的教授,或许可以在研究生课程中娓娓道来,但对于知识基础差一大截的初二学生,恐怕很难从切合孩子的角度,用她听得懂的语言去讲。

  至于前文说到的第三个情境——老板沉浸在自己多年的行为逻辑和思维习惯中,但员工不一定十分清楚。《哈佛商业评论》曾论述到,许多明智的商业战略未能推行,是因为高管们用笼统的语言来表述。“让客户满意!”“成为最高效的制造商!”“释放股东价值!”对于一线员工来说,这些战略是含糊不清的。这些都是“知识诅咒”的实例。

  假如“知识诅咒”让我们感到各种阻碍,那该怎样消除呢?首先,使用具体的语言,必要时用图象、故事来形象表达。

  例如联邦快递(FedEx)用“紫色承诺奖”(Purple Promise Award)的故事,奖励那些保质保量完成“隔夜快递”服务的员工:在纽约,一辆联邦快递送货卡车发生故障,替换的货车晚点了,员工最初步行送了几个包裹,但后来发现这样无法按时完成任务,于是设法说服了一位竞争对手的司机帮忙,搭顺风车送快递。这样生动具体的故事比领导多次强调“我们绝对认真负责”更生动具体。

  除了用具体的语言和故事打破“知识诅咒”,我们在与人沟通的过程中,要学会放慢步调,留意倾听者的反应。跟倾听者确认“我说清楚了吗”,他们是否真的知道你在说什么?是否真的像你一样熟悉这个话题?如果倾听者不明白,就要问问自己,是不是做了没说出口的预设,避免臆断。

  要打破“知识诅咒”,我们要多用点心,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说话的时要更加留意,放缓沟通速度,尽量让倾听者产生共鸣,使我们的话语更有力量。

  黄彬彬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梁倩文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