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会奖牌榜之外 我们如何关注体育

2021年08月06日07:20

来源:中国青年报

  日前,国务院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以下简称《计划》),就促进全民健身更高水平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健身和健康需求作出部署。提出了到2025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从37.2%达到38.5%等发展目标,以及8个方面的主要任务。

  东京奥运会还在进行,《计划》的出台刚好为大家的体育热情又添了一把柴。

  然而,现实中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最直观的便是场地稀缺。随着城市扩张,运动健身场所在林立的高楼与车水马龙间似乎越来越难以“呼吸”。在很多城市,找到篮球场与足球场绝非易事,不少夜跑爱好者只能在马路上跑……针对这些问题,“加大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供给”被放在了8项任务的第一条,并明确提出力求达到县(市、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三级公共健身设施和社区15分钟健身圈实现全覆盖的目标。

  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硬件支持”外,《计划》还有两大更为深刻的亮点。

  一为“深挖”。体育不仅是一项爱好和生活的一部分,更是一种生活方式,是生活本身。《计划》深刻探讨了“深化体教融合”“推动体卫融合”“促进体旅融合”的“三大融合”,提出探索建立体育和卫生健康等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促进健康模式。让运动不止于运动,让运动服务生活,这些举措预示我国全民健身正向着更高的台阶迈进,既拓展了体育运动的内涵与外延,又厚植了运动健身的肥沃土壤,使其真正融入人们的生活。

  二是“开源”。《计划》对于体育氛围的营造、体育文化的打造、体育活力的创造给予了高度关注。其中最具代表意义的便是“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和“激发体育社会组织活力”。这两点,笔者深有体会。在笔者家乡,民间发起的市篮球协会每年夏天都会举办市篮球联赛,已连续举办三届,既是一道文化符号,也是众多篮球爱好者的盛会,还让很多原本不喜欢运动的人爱上篮球、爱上体育。全民健身,根本在于“全民”,唯有从源头入手,激发群众运动热情,才能让体育真正成为一种可以实现“良性自循环”的生态体系。

  此外,《计划》中有关加强全民健身安全保障。对各类健身设施的安全运行加强监管,鼓励在公共体育场馆配置急救设备;开展针对青少年近视、肥胖等问题的体育干预,推动农民、妇女等人群健身活动开展;推进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全民健身智慧化服务等要求,均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唯有在此基础之上,继续坚持系统思维与问题导向,才能真正让全民健身计划成为惠及“全民”的“计划”。

  吕京笏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梁倩文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