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种“社会疫苗”同样重要 “一米线”能否成为文明习惯?

2021年08月17日17:11

来源:大河网

大河网记者 刘杨

“排队结账请戴好口罩,保持一米距离......”8月16日下午,大河网记者来到郑州市管城回族区一家超市采购生活物资,在排队结账时,不时有工作人员提醒大家保持距离。

勤洗手、少聚集、“一米线”......这段时间,随着郑州市新冠疫情防控形势再次严峻,这些话语又成为人们相互提醒的高频词。

超市里,大家按照“一米线”标识有序排队结账。

【关注】

疫情防控背景下,“一米线”有多重要?

“以前并不是很在意这些,大家都是着急结账,队伍排得也很紧凑,疫情发生以来,大家似乎更注重这个细节了,加上外部的提醒,现在我出门下意识就会与别人保持一定距离。”同在排队结账的王女士对大河网记者说。

在疫情防控背景下,不仅仅在超市,医院、商场、车站等人流较为集中的场所,社交安全距离都备受重视,设置“一米线”成为很常见的手段。特别是近段时间郑州开展的全员核酸检测,各个检测点都要求严格坚守“一米线”。

郑州市核酸检测点标有“一米线”,市民有序排队。

为什么是“一米”?大河网记者了解到,“一米”是医学上公认的致病传染区域,也是规避传染源的安全距离。医学专家多次强调,从目前新冠肺炎的传播途径看,飞沫传播是一种主要传播方式。所以,戴好口罩、做好消毒,人群间保持一米到两米的距离,减少家庭聚会等聚集性活动,对防止病毒传播十分必要,这些也被称为防疫的“社会疫苗”。

【探寻】

此前近乎被“遗忘”,“一米线”从何而来?

“一米线”并不是个新鲜词。大河网记者查阅资料获悉,心理学上有一个原则,即除了家人、恋人和挚友亲朋之外,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安全距离恰好是一米,超过这个安全距离,人们的心理就会觉得相对紧张,感觉到个人安全和隐私受到了侵犯。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已在银行等窗口单位引入“一米线”规则,并延伸拓展到公交、地铁等行业,这既是出于保护个人隐私的考虑,也是规范公共秩序的需要。

“就银行来讲,会在距网点服务窗口一米处画线,主要是为了提醒客户在线后排队,保护客户隐私和资金安全,维护网点秩序。”一名银行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随着银行叫号系统的普及使用,客户可以在银行等待区坐着等,无需再排队了,“一米线”大多仍保留着。

政务服务大厅自助机器前标有“一米线”。

但在很多领域,“一米线”此前近乎是被“遗忘”的,一遇到人多的时候,更是排队人挤人、候位人挨人。“比如在高铁站候车室,广播里一播放列车开始检票,大家就一拥而上,后面的人还总爱往前挤,队伍几乎是人贴人。”经常坐高铁出差的郭先生向记者分享。

【做法】

怎么守好这条线?北京、广州等地将“一米线”写入地方法律

在疫情防控背景下,“一米线”被格外重视起来,成为疫情防控的“安全线”与“文明线”。

2020年3月,河南省商务厅曾印发《关于做好商超行业防范人员聚集和疫情传播的紧急通知》,发布商超行业疫情防控指引,积极推广“一米线”行动,做好全省商场、超市复工复产后的疫情防控。

此外,大河网记者获悉,针对“一米线”在疫情防控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北京、广州、南京等地将其写入地方法律,作为一种文明礼仪、文明习惯推广,倡导广大市民主动遵守。如,2020年6月1日起实施的《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规定,公共场所经营管理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设置“一米线”等文明引导标识;2020年10月1日起实施的《广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也明确,公民应当尊重社会公德,遵循公共场所文明礼仪,自觉遵守公共场所经营管理单位设置的“一米线”文明引导标识。

【呼吁】

“一米线”不仅是疫情中的防护措施,也该成为疫情之后的文明习惯

“在这次疫情防控中,‘一米线’得到了有效检验,成为防疫标准之一。‘一米线’是健康线、是秩序线、是文明线,要以疫情防控为契机,让‘一米线’深入人心,成为文明行为和良好生活习惯。”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性疾病门诊医疗负责人程崇勇在接受大河网记者采访时说。

河南大学地方治理研究中心、河南大学市域社会治理研究院研究员马翠军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

马翠军表示,要让“一米线”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让个人在公共场所保持文明社交、维护公共秩序的底线距离成为文明社会的日常注解,这要求民众对“一米线”的遵守由控制性和引导性向自觉性转变,内化为自身行动的规范,这也是一个共建社会文明的过程。

【建议】

宣教倡导“一米线”文明观,地方政府将其纳入履职范围

具体如何推动?又有哪些建议?对此,马翠军也开出了“药方”。

马翠军建议,通过宣教倡导“一米线”文明观,宣传部门、媒体、学校以及公共场所管理机构可运用生动通俗的语言和灵活便捷的载体,将“一米线”距离的健康安全意义、社会交往礼仪的意义以及公共秩序维持的意义进行教育传播,帮助民众获得“一米线”社会性意义的认知,教育民众习得“文明行为”的观念并能转化为具体行动。 

因势利导树立“一米线”文明形象,以当前疫情防控为契机,将“一米线”与勤洗手、戴口罩、公筷制等卫生习惯结合起来,慢慢变成个人的日常生活方式;将“一米线”作为一种文明行为标识,在车站、银行、对外窗口、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场所强制推行“一米线”,引导民众在公共场所的行为,逐渐形成公共行为规则;设置“一米线”文明观察员,引导民众全员参与、相互监督、自觉行动,确立起“一米线”的文明形象。

此外,通过政府管理释放“一米线”的社会治理功能,“一米线”日益被赋予丰富的社会治理功能意蕴。地方政府可以将“一米线”纳入职能部门的履职范围,将“一米线”作为考核公共秩序的辅助指标、衡量文明市民的标准之一等。

“任何一种文明的形成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受错综复杂因素的影响,‘一米线’由健康线演进成全社会遵循的文明线,也是一个多种因素交互影响的过程,如传统习俗的影响、居住条件的影响、地理环境的影响等等,这一方面说明文明形成的渐进性和复杂性,但同时也蕴含着文明形成的多元可行性和机会性。”马翠军说,“一米线”不只是画在地面上的黄色标示线,当它成为民众自觉的生活方式时,它会成为印在全民心中的文明之线。

正如有网友所说,疫情也是一面“镜子”,照照自己、审视自身、改掉陋习。疫情期间,大家遵守“一米线”,维护良好秩序,助力打赢新冠病毒战“疫”;而疫情之后,每个人仍应该敬畏规则、遵守秩序,让“一米线”成为文明习惯,成为城市的美丽“风景线”。


编辑:郭同欢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