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浚县灾后重建 自救自建铆足劲儿 排水备耕下季粮

2021年08月23日07:38

来源:顶端新闻·大河报

村民在党委政府的撑腰下,纷纷开展重建自救。

不靠天,不靠地,大家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开出来一条新的道路。

  □顶端新闻·大河报记者谷武民文图

  浚县辖内总共7个乡镇,被洪水淹没6个,因洪水迁出223个村庄,已按照条件回迁180个村庄。蓄滞洪区退水后,目前群众生活怎么样?

  8月22日,一场暴雨到来的前奏,记者驱车沿着浚大线前往浚县小河镇袁庄村,沿途经过30万亩高标准农田,道路两旁的庄稼深深烙下了洪水留下的痕迹,道路两旁的田间已经开始清理,足足有两公里远,一辆推土机忙碌着一趟趟给大卡车上装载从田地里清理出来的废物,十几名穿着橘黄色马甲戴着口罩的工作人员用铁锹、扫帚忙碌地收拾着推土机掉落的残留物,大卡车后面几辆同样的卡车在排队等候。

  8月18日,李克强总理带着关心,两脚踩着泥泞,视察了蓄滞洪区农户的现状和种粮大户曾经引以为傲的30万亩高标准农田。

  袁庄村:党委、政府撑腰,村民自救自建忙

  到了袁庄,一辆大型“龙吸水”正在全力作业,村庄低洼处的积水被排到村外沟渠中,几台小型钩机往返于村民家门口的道路,将道路用泥土填平。

  在小河镇党委副书记、派驻袁庄村第一书记蒋宗照的带领下,记者找到了总理去过的侯兰芝家。这家农户房子裂缝较大,被鉴定成D级危房。村里自发成立的“百人自救队”已经将侯兰芝家用砖垒砌,墙上扯上警戒线,防止发生二次灾害。

  “现在都在亲戚家住着,每天政府给发150元补助,一家人吃穿住不用愁。”68岁的侯兰芝说,家里8口人,大儿子结婚在隔壁新房里,二儿子还未结婚跟着他们老两口吃住。

  回忆起退水后,第一次回家,老两口一边哭,一边不断地将屋内泡水的衣物拿到院内晾晒。她指着对面墙上村民划下的将近2米的水位线告诉记者,这标注是为了以示纪念。

  “在屋里囤了3万多斤小麦全被泡了,感觉日子都没法过了。”侯兰芝的老伴儿刘宗胜说,虽然伤心,但能挽救些还是要挽救,他们将麦子一点点倒腾在门口马路上晾晒。

  “总理来后,不伤心了,党委、政府给咱撑腰,心里有了底气儿,干劲儿也更足了,要把家园建好,比现在还好。”侯兰芝说,3万多斤的麦子经镇政府帮忙全部卖了出去,挽回了近1万元的损失。

  蒋宗照告诉记者,袁庄村共有427户,1695人,2770余亩耕地全部受灾。目前村里还达不到回迁条件,8月16日开始第一轮房屋鉴定。

  “C级房屋有可能达到D级危房标准,还组织二次、三次房屋鉴定,确保房屋质量。”蒋宗照介绍,房屋鉴定是C级、D级标准的,镇政府已经通知村民,将房屋上锁。

  向胡同里走最北头是刘瑞勤家,是总理到访的第二家。63岁的刘瑞勤戴着手套跟着村里“百人自救队”正在铺设砖块,他拍拍手带着记者走到家里,进门口一张“浚县回迁政策明白卡”解答了村民所有疑问。村庄退水后回迁程序必须5方面达标,包含垃圾清运、饮水检测、防疫消杀、房屋鉴定、供电修复,经过镇政府初检,报请县政府验收后,发布回迁指令村民才可以回村。

  “回迁补偿、疫情防控都写得明明白白。”刘瑞勤指着墙上的明白卡告诉记者。

  临近中午,水泥混着砖头铺设的沿街泥路,已经成为一条宽阔的入户小路。

  8月20日上午,浚县卫生健康委员会组建的消杀队、县城市管理局组建的垃圾清运队、县人社局组建的驻村帮扶队对村民财产损失一一登记造册,县农业农村局也在积极帮忙协调村民过水小麦的处置问题,袁庄村灾后重建如火如荼。

  种粮大户:排水备耕,种好下季粮

  “有党和政府做坚强后盾,我们要振作精神开展生产自救。”种粮大户付太华坚定地说。目前正进行道路抢修、机井修复,水退后将进行深耕、利用飞防杀死田间的病虫害。付太华的日程安排得满满的。

  “对于种好下一季小麦,打造高标准农田我们很有信心,也有希望。”付太华说,不能因为一场洪水就不种田了,吸取这次教训,他们将改善不足的地方,为应对洪水对农田造成的损失,他们也向相关部门提出合理化建议,将变压器变成移动式的,提前将农田机井封住不让淤泥进去,“受灾了才倍加珍惜现在的时光,更要打足精神积极开展生产自救”。

  “洪水退后土地得到了休息,地下水位上升,被淹的秸秆也会变成有机物质被储存在田地里,只要做好病虫害处理,土壤会得到大的改观,提高地力,也是藏粮于地。我们会种好小麦,欢迎总理再来看看。”付太华说,他们希望蓄滞洪区将来能像黄河滩区一样建设,洪水来了不用怕,也不用再迁安。

  针对气象部门预测的未来几日将到来的又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可能带来的强降水,截至发稿时,浚县共渠西蓄滞洪区所有人员已经完成安全转移。


编辑:张馨予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