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陈学桦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成安林
摆脱贫困,冀以小康,这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焦作市委、市政府不断为之奋斗的目标。
回望来路,焦作踏石留印、抓铁有痕,交出了一份“让群众满意”的答卷:全市现行标准下10.73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90个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序列,47个医养中心建成投用,“两定制兜底线”健康扶贫模式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
今年7月中下旬,焦作遭遇强降雨天气,灾情成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振兴的一道“加试题”。
焦作把防止因灾返贫致贫、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全力防灾减灾、精准摸排救灾,及时开展动态帮扶,有效防范洪涝灾害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影响,用心用情用力托起百姓“稳稳的幸福”。
博爱县探花庄村:“旅游饭”越嚼越香
探花庄村一隅。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成安林摄
□本报记者陈学桦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成安林
57岁的毋汪泥做梦都想不到,自己能在家门口开起农家乐,为上山游玩的城里人烹制美味佳肴。
9月16日早饭后,家住博爱县北部山区寨豁乡探花庄村的毋汪泥一头扎进厨房,择菜、洗菜、配菜……忙个不停。
“靠着山野菜和烧烤等,中午和傍晚前来就餐的人络绎不绝,每天毛收入比俺当贫困户的月收入都高。”说话间,毋汪泥喜上眉梢。
探花庄村有感天动地的孝文化,有特色林果樱桃、冬桃400亩,有四百多年历史的古村落等,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如何让山村“靠山吃山”,吃上“旅游饭”?“经过多次调研、外出学习后,村民们一致决定走绿色经济的发展路子,大兴乡村旅游业,将绿水青山的‘颜值’转化为金山银山的‘价值’,助推乡村振兴。”村党支部书记毋正茂介绍。
说干就干!探花庄村以创建乡村旅游示范村为契机,成立了探花古韵旅游公司,民宿和商业街、旅游厕所等工程基本完工。
“去年樱桃、冬桃采摘季,探花庄村每天游客络绎不绝,带动了农副产品销售,提高了村民收入,群众幸福感油然而生。”寨豁乡党委书记齐高杰说,随着乡村振兴工作的推进,该村将成为乡村旅游的打卡地。
放眼博爱县,以具有古村落风貌的探花庄村、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江岭村和红色文化突出的许湾村为示范,正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让游客留得住、能消费、体验好,促进消费升级和产业振兴,着力打造乡村旅游的“引爆点”。
温县西南冷村:党建综合体画好“同心圆”
西南冷村村史馆内,村民带领孩子感受历史文化变迁。徐宏星摄
□本报记者陈学桦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姬姣姣
“既能‘托老’,也能‘托小’,孩子们周末还能在这儿写作业,也省了俺两口子的事儿。”9月17日,提起村里的党建综合体,温县北冷乡西南冷村村民李小利一脸幸福。
李小利夫妻俩在县城务工,过去最愁孩子周末无人照看。如今在党建综合体集中托管,有党员志愿者义务辅导,他和妻子出门务工很安心。
近年来,温县积极探索农村基层治理新模式,通过腾挪、置换,将养老托幼、便民服务、文体娱乐、医疗保障、综治服务、议事协调等多种功能服务场所,集中在村党群服务中心周围,形成党建综合体。
党建综合体不仅“建”得好,而且用得“活”。该县各级党组织秉持“功能多集聚、服务多下沉、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的原则,积极探索、大胆实践。
县委派驻县乡工作人员直接到村,现场受理便民服务事项;村“两委”干部集中办公、轮流值班,为群众全程代理、限时办结6大类28项便民事项;将县级政务事项“上网上线”,737项服务事项实现村内网上直接办理。
温县县委组织部副部长范莉萍说,线上“一网通办”、线下“只进一扇门”,党建综合体为群众营造了舒适便捷的办事环境,让群众“最多跑一次”跑出群众获得感。目前,全县已建成243个党建综合体,实现了农村党建综合体全覆盖。
当下,温县正以党建综合体为载体,以基层党建提速服务水平,以服务质量促进基层治理,让乡村振兴更有动力,让基层治理更有效能。
修武县大南坡村:山村里的“文艺复兴”
老村小馆作为大南坡第一个满足餐饮娱乐需求的新业态,成了村里一景。夏至摄
□本报记者陈学桦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姬姣姣
9月17日,秋雨绵绵。走进修武县西村乡大南坡村,云雾缭绕,更显秀丽。
逛方所乡村文化书店,观现代艺术展览,听原味怀梆戏曲,品老村小馆烟火气……一拨拨游客的到来让小山村变得热闹起来。
这个山村,曾经依靠挖煤而富,又因坐吃山空而穷,一度成为省级深度贫困村。
去年以来,修武县以大南坡村为试点,引进顶尖设计师和品牌运营团队,以美学经济为引领,以文化复兴为根基,在美学实践、建筑营造、民宿产业等方面发力,蹚出了一条生态和文化资源激活变现的美学经济发展新路径。
美丽乡村建设者将村里废弃的大礼堂、学校、老大队部等建筑进行更新改造,打造成展览、阅读与店铺活动的新型空间,重新唤醒和强化乡村活力。
美丽乡村建设既要有“形”更要有“魂”。停了40多年的怀梆艺术团再次“归来”,每天早上,伴着山间鸟鸣和袅袅炊烟,村里赵家祠堂里便响起了吹拉弹唱声。艺术团“复出”后的首场演出让村民们沸腾起来,燃起了年轻人学习怀梆戏的热情。
生态好了,文化浓了,游客越来越多。有人循着书和咖啡的香气,一头扎进方所乡村文化书店;有人喜爱特色文创产品和山货,流连在碧山工销社里;有人追求文艺,打卡造型灵动的老村小馆;有人回味乡愁,住进朴拙又精致的山村民宿。
乡村振兴,文化先行。大南坡正以美学为引领,发挥文化振兴“润物无声”真功效,下好乡村振兴大棋局。
武陟县西滑封村:一粒小麦成长为支柱产业
斯美特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成安林摄
□本报记者陈学桦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成安林
中秋节临近,位于武陟县西陶镇的中国明星村西滑封迎来了产销旺盛期。
9月17日,走进西滑封村的龙头企业河南斯美特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香气扑鼻,车间内干净整洁,工人穿着工作服、佩戴口罩,正忙着生产方便面面饼。
“斯美特总厂在西滑封,同时在陕西、湖南、吉林、周口设有四个分厂,产品销往全国,并出口俄罗斯、朝鲜等国家,产销量已跨入全国六强。”西滑封村党委书记、斯美特公司董事长王有利说,总厂年加工30万吨面粉、产方便休闲食品21万吨,产业链完整,行业引领作用明显,关联产业带动作用强,惠农利益联结机制完善,建有2万亩小麦生产基地,与县种粮大户、专业合作社等签订了种植收购协议,带动70%以上小农户加入合作社,带动周边订单基地农户22万户。
如今,附近村民到斯美特上班已成主要增收渠道,公司吸纳周边农村富余劳力4000多人,走出了一条“公司+基地+农户”发展模式。
西滑封村过去曾是个远近有名的“糠包村”。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在原村党支部书记王在富的带领下,坚持土地集中经营,带领群众大力发展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道路。
西陶镇镇长郑亚东说,近年来,西滑封村充分发挥当地盛产小麦的资源优势,围绕一粒小麦,大力发展休闲食品,把小麦深加工发展成支柱产业,闯出了一条农民进厂不离家、离土不离乡、就地就近转化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年总产值达22亿元。
孟州市源沟村:村里来了个带富领头人
源沟村一角。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姚广强摄
□本报记者陈学桦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姚广强
9月15日,青山叠翠,柿子染黄,民居古朴,秋阳下的孟州市槐树乡源沟村愈加美丽。
33岁的源沟村驻村第一书记成宇浩依然很忙,村里的几个大项目,在他的心里分量很重。
总投资8000万元的滑雪场,首期工程在8月份已经开工,计划今年冬天开业;总投资3000万元的双柿树古街、总投资1500万元的精品民宿项目,规划设计都已经通过,用地等问题正在协调解决。
源沟村曾是个贫困村。近年来,该村坚持走农旅融合发展特色乡村旅游之路,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美好家园,现在已经成了焦作、济源、洛阳、郑州等地市民经常打卡的网红村,获得了“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等荣誉。
该村通过“公司+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建起了20座温室大棚。一到双休日、节假日,采摘园里的草莓、羊角蜜甜瓜、西红柿等不愁卖,带着孩子来体验田园生活的人络绎不绝。
脱贫村民席改,靠着承包大棚、在村里的饭店当厨师,在城里买了房子,开上了小轿车。
为了进一步给源沟村“引流”,成宇浩还请来电商网红,推销源沟村的农特产品。
“他找人帮我在网上卖鸡,还在孟州市区帮我推销。”提起成宇浩,养土鸡的秦教通竖起了大拇指。
近年来,孟州市选派精兵强将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坚持严管厚爱、提升履职能力,强党建、兴文化、育人才、护生态、抓产业,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更多像成宇浩一样的驻村第一书记,正带领村民奔向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