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记者 李鑫 通讯员 符浩
9月6日,中国鸟网会员、中国十佳爱鸟护鸟模范、信阳市淮滨县林业局长彭大国像往常一样带着照相机,来到淮滨县淮南湿地保护区,徒步5公里,边走边拍,记录湿地内的点点滴滴。
不过这次,当彭大国走到淮南湿地方家湖北堤时,非常激动,凭着专业经验,他觉得这只鸟和其它鸟类不同。于是赶忙咔嚓、咔嚓,咔嚓个不停。
“经比对,此鸟为乌鹟(wēng)幼鸟。”彭大国说:“这一发现很有意义,说明该鸟繁殖于淮滨淮南湿地或附近,这一发现不仅丰富了淮南湿地鸟种,也改写了现有文献记载。”
乌鹟(学名:Muscicapa sibirica)为鹟科鹟属的鸟类,是川西山地2500米夏季常见的繁殖鸟,用松萝和毛发作巢于距地五米左右的针叶林横向侧枝上。日出后是它们的活动高峰,常停留在突出的干树枝上,飞捕空中过往的小昆虫。分布繁殖于东北亚及喜马拉雅山脉;冬季迁徙至中国南方、巴拉望岛、东南亚及大巽他群岛。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西伯利亚。
体型略小(13厘米)的烟灰色鹟。上体深灰,翼上具不明显皮黄色斑纹,下体白色,两胁深色具烟灰色杂斑,上胸具灰褐色模糊带斑;白色眼圈明显,喉白,通常具白色的半颈环;下脸颊具黑色细纹,翼长至尾的2/3。诸亚种的下体灰色程度不同。亚成鸟脸及背部具白色点斑。
“近年来,淮滨营造以落羽杉、池杉、水杉为主,常绿、落叶等多树种的混交林,为小鸟繁殖创造了条件。这一发现也印证了淮滨林业生态建设的思路正确,显现出了应有的生态价值。”彭大国告诉记者。
来源:大河报豫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