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河南宝藏乡村①丨咱村有个金招牌

2021年09月24日07:53

来源:河南日报客户端

  编者按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并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今年乃至整个“十四五”时期“三农”工作的重要任务。在河南,一大批具有优势产业或文化底蕴的乡村,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带领群众增收致富,有些甚至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大舞台上崭露头角。即日起,本报推出“发现河南宝藏乡村”系列报道,探访散落在中原各地的“宝藏乡村”,探寻其独特魅力与发展秘籍。首期,关注乡村的“宝藏”产业,看当地如何巧用这些“金疙瘩”,走上致富路。

  伊川县葛寨镇烟涧村——“青铜小镇”闯出“王者之路”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沈剑奇

  9月21日,记者来到有“中国第一仿古青铜器村”之称的伊川县葛寨镇烟涧村,三面环抱的群山茂林苍翠,错落有致的民居炊烟袅袅,潺潺流水穿村而过,烟云涧(烟涧村别称),这个诗情画意的名字竟是如此贴切。

烟涧村制作的仿古青铜车马。

  漫步烟涧村青铜大道,排排小楼青砖黛瓦,雄壮精美的大型青铜器立于道路两侧,宣传墙展示着著名的国宝级青铜器及其铸造工艺,巨幅墙画讲述了大禹在此铸造九鼎的传说。真可谓“烟在云天外,水流幽涧中;人文千古厚,一醉识青铜”。

  烟涧村与青铜器有着不解之缘。古代,这里是王室用青铜祭器祭祀天神的宝地,也是青铜祭器的制作地。现在,代代相传的青铜器制作技艺造福一方。

  做青铜器,烟涧村闯出了“王者”之路。

  “烟涧村是全国最大的青铜器生产加工地、集散地,全村有一定规模的仿古青铜器公司26家,三分之一以上的村民从事仿古青铜器的生产与销售,年产值达1.6亿元。”葛寨镇党委副书记康晓冰说。

  走进沿街的烟云涧青铜工艺博物馆,玻璃展柜内,“莲鹤方壶”“杜岭方鼎”“妇好鸮尊”“马踏飞燕”“三星堆面具”……精美的仿古青铜器惟妙惟肖。高超的制作工艺令参观者惊叹,从刻制模型、翻模子、制作组装蜡型、烤制、浇铸铜、打磨到最后做旧处理,16个工艺流程、108道工序跃然眼前。

  博物馆创始人是传统手工艺大师方长勋和弟弟方长站,他们将原本的家庭作坊进行改造,院前的两层小楼成为展示窗口。院后的生产车间则是制作仿古青铜器的场所,工匠正在为几棵高大的仿古青铜神树进行最后的上锈。

  尽管现代精密铸造、树脂仿造和机械冲压工艺成本低,烟涧村的工匠们却坚持使用工序烦琐、技术严苛的传统失蜡法。他们说,只有失蜡法才能将古代青铜器的神韵展现出来。虽然工艺相似,但家家户户都有各自的“拳头产品”,有的专门做鼎,有的以做编钟见长,还有十来户专注做旧环节。

烟涧村一角。

  方长勋、方长站兄弟俩是村里青铜器制作的带头人。两个人几十年如一日,查阅资料、仔细琢磨、反复试验,并与现代工艺结合,编写了烟云涧青铜器生产工艺及操作规范,仿古不泥古,创新不离宗。使用这种工艺制作的青铜器,能在短时间内达到“失音、失重、铜质碳化、红斑绿锈”的效果。他们还申报了36项专利,其中包括1项发明专利。

  2011年,烟云涧青铜器制作技艺被确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8年被确定为第一批省级传统工艺振兴项目。烟云涧青铜器多次在国内专业大赛中获奖,被国内外20多个博物馆收藏,并成为许多城市及旅游景区的象征标志和单位、企业的“镇宅之宝”。

  “青铜器制作在这片土地扎下了根,铸下了魂。”方长勋说,以烟涧村为依托,集研发生产、销售体验、历史传承于一体的青铜小镇已经建成。方长勋家门前,玉琮形象的青铜作品足有两层楼高,这是他的得意之作,也是青铜小镇的标志,他还特别创作了铭文。

  铭文最后是“乡村振兴,国泰民安,作铭以志,永在嘉勉。”历经风雨沧桑,守护文化之魂,烟涧村未来的希望也在升腾。

  长葛市佛耳湖镇岗李村——“蜜蜂村”走向全球的“蜜”诀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晓舒

  在长葛市东北部有这样一个小小的村庄,有着200多年的蜂业生产历史,诞生了2家年产值上亿元的企业、5家蜂产品出口企业,去年,该村蜂产品产值达10亿元。

  它,就是佛耳湖镇岗李村,有着“蜜蜂村”的美誉,也是中国蜂蜡专业委员会总部所在地。“全村蜂产品销售量占全国市场的60%以上;蜂蜡销售量居世界第一,出口至德国、美国、日本等20多个国家。全世界蜂农所需要的蜂机具在俺村都能买得到。”岗李村党支部书记史强妞骄傲地说。

  岗李村的蜂产业为啥恁“出圈”?在村民身上就能找到答案。

岗李村党群服务中心。

  9月19日14时30分,村民李改霞在家里一边整理快递单据,一边用电脑接收淘宝、拼多多等平台的订单信息。在后院堆满摇蜜机的车间里,两三个工人正打包纸箱,他们要赶在16时之前,将货物拉到村部旁的蜂业电商仓储物流园,通过中通、韵达等多家物流公司发往全国各地。

  每天,全村80%的农户都做着和李改霞同样的事,上午查货验货,下午发货接单。因为客户订货渠道太多,他们甚至算不出精确的销售额,揣着“糊涂账”,干着“细发活”,只要不亏本,订单来了就保质保量准时交货。

  从最初挑着扁担走南闯北地追着养蜂人卖巢础;到改革开放之后,家庭作坊式的蜂产品原料收购和出口;再到如今拥有196家电商户,发展成集生产、加工、销售、研发于一体的特色“淘宝村”……岗李人从未停下前进的脚步。虽然村民们已经不再养蜂采蜜,但村里利用交通便利的优势,面向全国聚集货源,构建起电子商务“卖全国、卖全球”的营销模式。

  岗李人敢想敢拼、求实进取。

  岗李村有196家从事蜂产品电商销售工作的农户,他们在自家院落修建加工厂及仓库,吸纳附近劳动力就业。图为村民在邻居商户的工厂里制作巢础。

  海外留学返乡的福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少掌门”李祥超眼光独到,瞄准蜂蜡、蜂胶在药用价值上的巨大潜力,加强科技研发,带领公司从蜂产品的初级原料加工商转变为药用级的原料生产商。在全球疫情蔓延、出口贸易额下滑的情况下,该公司主动寻求作为海外药用蜂制品的国内替代,成为国内一些著名药企的供货商,销售额不减反增。

  “蜂产业绿色环保,是朝阳产业,虽然中国占有的国际市场份额最大,但是在产品的质量和设计上还有提升空间。”90后返乡创业的大学生李德坤说。他在自家院里码放了6个蜂箱,划出“试验基地”,所有新研发的蜂具只有他“亲测”过关才能批量生产。10年来,他依靠电子商务将公司产品种类扩展到二三百种,并设立服务公司和外贸公司,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生产销售体系,年产值达800万元。

  在李祥超、李德坤等高层次人才引领下,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启“触电”之旅。其中年龄最大的是60多岁的李春生,他说:“跟着年轻人学会了网上销售,现在不用出门每年能挣10多万元哩!”

  岗李村村委会门口的仿真蜜蜂,象征着岗李人“勤劳、团队、奉献、求实、自律”的“蜜蜂精神”。

  “一个人富不算富,只有大家富了才算富。”这是河南省长兴蜂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满长最常说的话。作为国家级龙头企业的领军人,他积极发挥“蜂王”作用,采用“龙头企业+电商+农户”的形式,引导乡亲们在家门口就业,带动贫困户脱贫,助推乡村振兴。

  抱团儿打天下是岗李人的发展共识。“下一步,岗李村将利用电商基础优势,联合周边尚庄村、双庙李村等共同建设‘蜜蜂小镇’,打造许港产业带上的国际蜂业集群。”史强妞说。

  在村部门口,有一只两米长的电动仿真蜜蜂,色彩明艳,面朝蓝天,振翅欲飞。它凝聚着岗李人“勤劳、团队、奉献、求实、自律”的“蜜蜂精神”,这也是岗李村蜂产业走向全球的“蜜”诀。

  民权县北关镇王公庄村——“画虎村”虎虎生风好光景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笑闻

  正值初秋,沃野千里的豫东平原一派绿意。在乡间,谁能想得到,乡村泥土竟与高雅的国画产生了千丝万缕的关系?

  9月20日,记者踏入有着“中国画虎第一村”美誉的民权县北关镇王公庄村时,眼前的景象令人称叹:青石砖路延伸至远处,两旁仿古的房舍掩映在青青柳丝间,桂花香气飘满大街小巷,村子宛如一座江南小镇,古朴、淡雅,令人印象深刻。随意走进路边房舍,店主人不是在装裱作画,就是在为客商挑选画作,欢笑声、议论声、乐曲声响作一团,让这座充满风韵的小村生机盎然。

中国画虎第一村王公庄。

  “我们村1300多人,其中有200余户从事画虎的相关产业。”该村党支部书记王建锋告诉记者,靠着“画虎”的名声,每年都会吸引大批游客前来,最多时日客流量甚至突破万人。

  一个平原小村,为何会与“画虎”结缘?又为何因“画虎”而振兴?

  追溯王公庄村的画虎历史,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在村里有着“四大虎王”之一美誉的村民王培双记忆深刻:“从曾祖父那一代,村里便有画虎的风气,经过后人一代代传承、发扬,才有了如今画虎村的名声。”

  上世纪90年代初,以王培双为代表的村中年轻一辈,为了讨生活,靠着家传师授的画技,走南闯北。“那时候画一张虎能卖10元,后来画作得到了认可,涨到了30元、300元。随着买画的、赏画的人越来越多,画虎村的名头彻底响了起来。”王培双说,如今的王公庄村夫妻画家、父子画家、姐妹画家及三世同堂作画者比比皆是,以工笔画虎为主,还兼画人物、花鸟、山水,种类繁多,已辐射带动周边两省三县数千名农民从事或经销农民画,画虎已然成为产业。

  画虎村声名鹊起,老百姓也因此脱贫致富。村里老一辈画家颇感欣慰,但更让他们欣喜的,是年轻一代的“归巢”。

  王恒,王公庄村的“95后”。大学毕业后,他刚好遇到自媒体直播的风口,就决定回到家乡当一名电商主播。“每天靠直播就能卖出十几幅画,好的时候一天销售额好几千元。”王恒告诉记者,卖画是家里的传统,父亲在30年前就背着村里画家的作品进京卖画,是最早的一批卖画人,现如今,他想趁着电商的新机遇,把父亲的家业传承下去。

村民王培双在家中作画。

  与王恒有着同样想法的年轻人还有很多。“我们村现在有20多户在做电商销售,都以年轻人为主,互联网粉丝数已破4000万。”王建锋高兴地说,“别的村没有年轻孩儿在家,就数画虎村的年轻人在家门口挣钱的最多。”

  靠着互联网,画虎村的销售渠道变宽了,产业规模也越做越大:2020年全村居民总收入近8000万元。

  “我们还引进了旅游管理公司,对我们村进行整体改造,把‘中国画虎第一村’这个大IP做成文化旅游品牌,打造吃住玩购为一体的文旅产业,让老百姓的生活好上加好。”王建锋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编辑:郭同欢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