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记者 于扬 李玉坤 实习生 郭磊
一个人,一条路,一个梦。
45岁的周口人王银行从2年多前开始编织一个关于英雄的“梦”:那就是找寻尚健在的抗美援朝志愿军老兵,记录下他们最后的影像,作为资料流传给后人。
2年多来,王银行工作之余的足迹找遍了周口的县市乡村,共记录了30多名志愿军老兵口述作战经历,录像总时长达30多个小时,自费2万多元,且这项工作他目前仍在继续。
眼下,电影《长津湖》的热映,再次勾起人们对那段浴血岁月的回忆。而71年前的今天,也就是1950年的10月8日,中国应朝鲜政府请求,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迅速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
“抗美援朝战争已经过去70多年了,这场战争的伟大胜利永远值得每一位中华儿女铭记。现在,随着岁月流逝,这些志愿军老兵越来越少了,所以我想尽绵薄之力,为这些英雄前辈们做些事情,也为后人留下一些影像资料。”周口市摄影家协会会员王银行说。
寻找志愿军老兵,弘扬抗美援朝精神
王银行是周口市的一名摄影家,在工作之余,喜欢纪实摄影,用手中的镜头留下一些历史资料。“实际上寻找并记录志愿军老兵这件事,很早以前就想过。那时候看电影 ‘上甘岭’‘跨国鸭绿江’等,对我触动很大,只是当时没条件。现在买了相机、摄像机,就重拾了这个梦想。”王银行说。
2019年8月,他开始了第一次记录志愿军老兵的历程。“那是籍贯在商水县谭庄镇的一位老兵,叫赵永录,我去拍摄时老人已经91岁高龄,偏瘫了。面对镜头,老人断断续续讲述了自己的作战经历,一边讲,一边哭,我听着就好像跟着老人回到了抗美援朝战场一样,比看电影都让人热血沸腾。”王银行说。
有了第一次成功记录的经历后,王银行更加坚定了自己关于“英雄谱”的梦想。至今的2年多时间,他在工作之余先后在周口的商水、西华、太康、项城等县市的乡村,找到并记录了30多名志愿军老兵。而有的老战士,在王银行拍摄之后的不久,因年迈多病而去世,王银行的拍摄成了他们最后的影像。因此,他从事的这项工作也变得更加有意义起来。
2年多来,他行程1万多公里,全程的交通费、食宿费全由自己承担,目前耗资已有2万余元。这笔钱对于普通工薪阶层的王银行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但他从未因此而产生过动摇放弃的念头。
“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是无价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永久财富。同这些相比,我的一点开销算得了什么,而且现在家人也都支持我,大学毕业参加工作的大儿子,又专门给我买了一部新相机。”王银行坚定地说。
为拍志愿军战士,他曾冻伤双脚
10月8日,周口市商水县新城办事处马口村,91岁的志愿军老战士李富来家,王银行提前预约好,带着拍摄设备特地拜访。
这是一位当年随部作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工程兵,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他和战友们负责维修或者破坏桥梁和公路。“有一天我们接到任务,是要破坏一座桥梁,阻止敌军侵略。敌人有飞机和大炮,我们只有地面的炮弹,没有空中掩护,破坏起来就非常困难。但是我们都没有退缩,等后续的‘喀秋莎’炮弹到位,我们团1000多人交叉掩护配合,成功炸掉了桥梁……”坐在王银行面前,李富来老人讲述当年的战火岁月。
而为了向老战士表达敬意和慰问,和往常的记录一样,王银行还专门买了面包、火腿肠等食品,送到老人家中。
实际上,为了完成拍摄记录计划,王银行也吃了不少“苦头”。2019年年底,为了拍摄项城市的一位抗美援朝志愿军老战士,即使天上下着大雪,王银行也如约而至。然而,离老人的村子还有3公里多路时,因为天寒地冻车子无法前行,王银行只身背着摄影器材,步行到老人家中。
这次拍摄回来后,他的双脚被冻伤。“和伤痕累累的志愿军老战士相比,这根本不算啥,只要能记录下他们健在的影像资料,能为弘扬抗美援朝精神做些贡献,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王银行说。
10月8日午间,记者在王银行的电脑上看到,一位位志愿军战士老兵的资料,被整理得井井有条。随意打开一个文件夹,就是一段尘封的英雄往事。有的老战士在讲述中泣不成声,有的老战士面对镜头激情澎湃,有的老战士回忆战斗时娓娓道来……
目前,王银行的这项“事业”仍在继续,且已受到不少人的关注和支持。“王银行从事的这件事意义深远,我由衷为他点赞。作为一名摄影人,他做了很多人没有做的事情,希望他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多多拍摄记录志愿军老兵,用摄影人的角度,永久留下历史记忆。”周口市摄影家协会顾问刘传生说。
来源:大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