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老两口手织几万条围巾 围在了边防士兵们的脖子上

2021年10月14日08:00

来源:河南商报

赵中福、张娥梅老人和他们精心织就的围巾

老人收到的感谢信

此前央视曾关注此事,边防连官兵借央视的镜头问候二老(央视新闻截图)

  河南商报记者 张逸菲/文 见习记者 宋若旻/图

  1966年,随着作为中共地下党员的父亲的离世,安阳市龙安区龙泉镇西洪沟村村民赵中福接下了爱党拥军的接力棒。这份诺言,已经传承至今。

  如今86岁的他,自2008年不能干农活开始,就与妻子张娥梅一起,将织围巾作为专职工作。他们织的几万条围巾陆续被运往祖国的边关,围系在边防士兵们的脖子上。

  “你要把爱党拥军的精神传递下去”

  1943年,年仅8岁的西洪沟村村民赵中福,怀揣着一封封重要信件,冒着阵阵枪林弹雨,穿梭于相邻两个根据地之间。

  彼时的赵中福,还不知道这一张张小纸条意味着什么。他只知道,母亲在他贴身的小衣上,结结实实缝了个布兜,父亲扶着他的肩、看着他的眼睛庄重地说,“把信送过去,碰到危险,就把纸咽进肚子里。”

  于是,无数个黑夜里,不时能看见赵中福小小的身影。一次突然的两军交火,还曾让他险些送命。

  童年记忆的碎片,在1966年,才被即将离世的父亲赵临年在病床前一一拼凑起来。

  父亲告诉赵中福,自己是一名中共地下党员。“父亲告诉我,之所以选择我来运送信件,是因为大人送信目标太大,送信时必经日军炮台,极易被日军盘查,”赵中福回忆,“而当时党小组的三人中,只有父亲一人有孩子。”

  在抗美援朝期间,父亲还带领全家,为从安阳出发的士兵们纳鞋底、缝制棉鞋……

  父亲在临终前,用尽全力紧握赵中福的手,“你要把爱党拥军的精神传递下去,让孩子们都知道,是谁给我们带来了好日子!”

  年轻时,他们就将省下的材料制成棉布送给有需要的士兵

  早在1954年,赵中福就入了党,如今86岁高龄的他,已经是安阳市龙安区龙泉镇西洪沟村党龄最长的党员了。

  他从没忘记父亲的嘱托。但在改革开放前,家中条件不好,庄稼地是旱地,收成不好。年轻时,他们经常需要到邻村捡别人不要的玉米、棉花,满足家用。赵中福和妻子张娥梅还将省下的材料制成棉布,找机会送给有需要的士兵。

  改革开放后,家里的条件慢慢好了起来。赵家人丁兴旺,老两口有五个孩子。附近的王家岭煤矿赫赫有名,赵中福琢磨着做起运输生意,从最初的拖拉机,再到后来的四轮车,他一步步操持着家里的生意,将煤炭运往鹤壁以及安阳市的发电厂、燃料公司。

  张娥梅负责大家庭的日常生活,与村里其他农妇一样,在农忙时侍弄家里的田地。即使这样,两口子只要有空,摆放织布机和纺车的堂屋里,便总能响起嘎吱嘎吱的声音,这是伴随小儿子赵红亮幼年成长的“交响乐”。

  赵红亮回忆,他看着母亲娴熟地在织布机前推拉,曾好奇地问,为何她总坐在织布机前,家里的布明明够用。

  “在给解放军做啊。”母亲暂停了手中的工作,她双眼含笑,“红亮,以后你也要同哥哥姐姐一样,像我们这样做,我们的新中国来之不易,很多士兵们守卫祖国,那里天寒地冻,我们要给他们送去温暖。”

  “边防冷啊,多织一条,就能多给一个人”

  2008年,70多岁的老两口身体逐渐出现问题,农活做不了了,两人一合计,决定专职给边关战士织围巾。“这就是我们的工作。”赵中福对河南商报记者说。

  迄今为止,赵中福夫妇织好并送出了几万条围巾,用坏了6台织布机,这些织好的围巾,都被送到祖国的边关以及偏远山区学校。

  10月12日,河南商报记者一行来到西洪沟村赵中福的家中,只见东边的堂屋南侧,摆放着一台老旧的织布机和纺车;堂屋东侧,则是一面不计其数、五颜六色的毛线墙;北侧墙上挂着一幅中国地图,边防线上,密密麻麻被画上了鲜艳的五角星,这是赵中福老两口的爱心围巾去过的地方。

  “哪里都不能少。”赵中福用手轻轻摩挲着地图,“边防冷啊,战士们年纪都不大,为祖国人民守着边关,有家也暂时不能回,真辛苦,多织一条,就能多给一个人。”

  紧挨着北墙,还有一个放满毛线和纸箱的小屋,快垒到屋子一大半高的纸箱里,都是老两口已经织好,但还未寄出的围巾,它们被整齐叠放好,每条围巾上都有小卡片,上面写着“致:最可爱的人”。

  箱子外侧还贴有已经打印好的收件地址,遍布祖国西北、西南、东北各地。

  “这些边防哨所,都是我们在电视上看的。”赵中福向河南商报记者解释,“后来还让孩子们帮我们找地址,找到一个,我们就寄一个。越来越多人收到围巾,还给我们寄来东西。”

  赵中福指向堂屋一角,木架上整齐摆放着从全国各地寄来的纪念品,有西藏的哈达、新疆的花帽、某驻地的一块石头以及各种感谢信。“我不求回报,他们不用给我寄东西,只要给我说一声,围巾收到了,我们就满足了。”赵中福咧嘴笑着说。

  “边关有我在,祖国请放心”

  赵中福从父亲赵临年手中接过爱党拥军的接力棒,又传递给了子女。

  织围巾已经成为赵家大家庭聚会时必有的活动之一。赵红亮说,每次回家,全家人都会围坐在一起,边聊天边织围巾。

  赵中福家西边的堂屋墙壁上,挂满了各边防哨所的回信,赵中福将信件裱在相框里,没事就看看。“眼睛不好了,耳朵也背,”一段话说多了些,赵中福有点喘,“看着战士们写的话,我就高兴。”

  “什么也不说,祖国知道我。”其中一封来自亚热边境派出所民警的信中写道,“对一名戍边人来说,我们平凡的工作能够得到远在几千公里外二老的肯定,即是对我们莫大的鼓励!”

  十一国庆假期前,央视新闻记者来到了赵中福家,带来了边关士兵们为老人录制的视频。他们脖子上围着赵中福、张娥梅老人精心织就的围巾,身后是鲜艳的五星红旗,他们庄严喊出,“边关有我在,祖国请放心!”

  不仅如此,央视也记录着二老将围巾和一些体育用品,寄给远在西藏自治区的山南市隆子县玉麦乡小学。

  当玉麦乡小学校长格桑朗杰将一箱箱物品搬进学校时,小朋友们的眼里、脸上都是满溢的欢喜。

  格桑朗杰想送给赵中福、张娥梅老人一份特殊的回礼。周一一大早,他通过手机视频连线赵中福夫妇,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升旗仪式。朝气蓬勃的小学生们站在带有玉麦乡标志的山坡上,不远处,巍峨的山脉像坚不可摧的卫士,注视、守卫这片土地。

  “我特别开心。”10月12日,在西洪沟村的家中,赵中福回忆起那次特殊的升旗,眼眶湿润。

  国歌回荡在广阔的天地间,孩子们稚嫩又洪亮的声音,感染着在场每一个人,包括手机这头的赵中福、张娥梅夫妇。

  两位耄耋老人,站得板正,他们庄严地向远方致意,跟随旋律清唱——

  “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编辑:郭同欢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