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韶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内,两人雕塑再现仰韶先民饮酒的场景。 本报记者 赵力文 摄
□河南日报记者 王小萍 赵力文
100年前,渑池县仰韶村,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村成了仰韶文化发现地、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地。100年后,一座占地约2800亩的仰韶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呈现在世人眼前。仰韶文化发现暨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纪念大会10月17日将在三门峡市举办,仰韶村也将再次汇聚世人目光。
盛会开幕在即,记者走入仰韶村,感受仰韶文化的魅力。
新馆呈现大格局大气象
远处韶山如黛,道路蜿蜒,来到仰韶文化博物馆,这里正紧张施工中,工作人员正忙碌着布展。
“针对原馆面积不大、陈展落后等问题,我们投资3000万元进行重新升级布展。”渑池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侯建星介绍,虽然博物馆面积没有增加,但要有大格局大气象,更加重视外延性、科普性。
新馆东侧,正在矗立起一座全长106米、高4.5米的1921年—2021年百年考古历程红砂岩大型雕塑墙。从雕塑墙南段起始,中国考古100年历程画卷徐徐展开——1921年渑池仰韶村遗址、1927年北京周口店遗址群、1928年安阳殷墟等。这些内容来自中国考古学会在160余家遗址中评选出来的70个对我国百年考古具有重要影响的事件。
1921年10月,颇具传奇色彩的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来到仰韶,绚丽的彩陶在封埋5000年后重新光耀世间。中国有了第一个史前考古学文化——以仰韶村命名的仰韶文化。中国考古学从仰韶启程,逐步建立起史前考古学文化的时空框架。
仰韶文化博物馆馆长崔强介绍,重新布展按照“仰韶和她的时代”为主题,分为3个展厅,考古圣地、文化坐标、黄河儿女、最早中国、世界的仰韶5个部分进行全新布展。为了增加博物馆的科普性,还专门设置了考古书房,各类考古书籍可供翻阅。
仰韶村遗址公园将仰韶文化博物馆、发掘纪念点、文化层断面、考古模拟体验区等景点串联起来,成为展示仰韶文化的重要窗口。
第四次发掘打破了“仰韶村没有多少东西”的说法
去年以来,仰韶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同时,仰韶村遗址第四次考古发掘同步进行。2020年8月22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渑池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启动仰韶村遗址第四次考古发掘。这次考古发掘受到广泛关注,入选2020年度国内十大考古新闻。
“如果没有第四次发掘,回望百年,我们会觉得非常遗憾。”侯建星说,过去考古界人士普遍认为,仰韶村只是仰韶文化发现地,原址已没有多少东西。但这次发掘把这种说法打破了。发掘中,河南省考古研究院已对外公布了几项重大发现——在房屋建筑遗存发现了用陶粒、料礓石等做成青灰色类“混凝土”地坪、红褐色涂朱草茎泥墙壁等,在尖底瓶中获取了酿造谷芽酒和曲酒的证据,在墓葬土壤中检测出丝蛋白微痕迹。
凭此想象,5000年前的仰韶人喝着美酒,穿着丝绸,住着“混凝土”房屋……在仰韶文化博物馆新的布展中,也将对外展出第四次发掘出土的“混凝土”、权力的象征物玉钺、交错平行线彩陶罐等文物。
在第四次发掘现场,记者看到考古探方上已经建了大棚,工作人员正在小心清理现场。负责现场发掘的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史前考古研究室副主任李世伟说,仰韶村遗址第四次考古发现了猪、狗、兔子、鹿等动物骨骼,还在一个灰坑里发现了数具人体骨骼,人骨土样中检测出了丝蛋白,可能存在丝绸实物。这些人为什么会集中葬在灰坑中,是战争还是瘟疫?都有待考证。这次发掘极大丰富和加深了对仰韶村遗址的了解和认识,为多学科多技术研究的开展提供了宝贵材料,将填补仰韶村遗址百年来多学科研究空白。
1921件高仿彩陶集中展示,仰韶文化研学基地正在建设
三门峡市仰韶文化(彩陶文化)代表性传承人、河南仰韶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新安被誉为“彩陶痴人”,20年来他致力于仰韶彩陶工艺复原和研发,让彩陶艺术再现仰韶文化之光。2019年6月以来,他和他的团队忙碌着一项文化传承工程,集中高仿烧制六套不同时期、不同特点、不同类型、不同纹饰的仰韶文化彩陶代表作品,每套1921件,并将捐赠给中国国家历史博物馆、河南博物院、仰韶文化博物馆等单位。
由于历史原因,不同时期、不同地点出土的仰韶文化彩陶收藏在各处,相当一部分彩陶甚至保存在海外博物馆。刘新安说,他们集中仿制彩陶也正是为了让国内外爱好者能有个集中感受仰韶文化的地方,“这些神秘的、神奇的、奇妙的纹饰,正是仰韶文化的魅力。”
远古文化,正在奏响现代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