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韶文化揭秘之七:北冥有鱼与庙底沟彩陶

2021年10月17日10:59

来源:河南日报客户端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体义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庄子《逍遥游》中呈现出的“鱼化为鸟”的伟大想象令后人惊叹不已。

  9月1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李新伟在“仰韶文化考古发现与研究”系列学术讲座中将这种“鱼化生为鸟”现象归结为史前某种信仰的遗留,这种信仰在仰韶文化庙底沟彩陶中就有体现。

  庙底沟博物馆展览

  为了纪念仰韶文化发现一百周年暨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一百周年,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公共考古中心、中国考古网、河南省三门峡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协办“仰韶文化考古发现与研究”系列学术讲座,共十五讲,采取线上形式进行,由新华网全程直播,面向社会公众开放。

  9月17日的第七讲主讲嘉宾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李新伟,讲座的题目为:《北冥有鱼: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彩陶的新解读》。李新伟研究员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史前考古研究室主任,中国考古学会新石器时代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重大课题“玛雅城邦科潘遗址发掘和中美地区文明综合研究”项目主持人。他发表的与讲座相关的论文包括《“最初的中国”的考古学认定》、《中国史前昆虫“蜕变”和“羽化”信仰新探》、《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彩陶的鱼鸟组合图像》等。

  庙底沟彩陶

  仰韶文化在庙底沟时期发展成为一种分布最广、影响最大的史前文化,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以其绚丽的彩陶而闻名。有学者认为这是一次史前的艺术浪潮。对于庙底沟彩陶图案的内涵解读有多种多样的认识,很多专家称之为“花瓣纹”,这种广泛流行的“花瓣”可能与后来的华夏之“华”有某种渊源。也有专家认为是勾连纹、旋目纹等。

  李新伟在讲座中认为,庙底沟彩陶中典型的花卉纹、花瓣纹图案应该是复杂的、简化的或图案化的鱼鸟组合图像,这一传统源于仰韶文化半坡彩陶的鱼鸟组合。庙底沟彩陶图像主题是鱼和鸟的转化,这样的主题源于半坡,在庙底沟时期被以更抽象、也更绚丽的形式表现出来。鱼头或鱼身中包含抽象鸟纹的组合图案,也许表达了鸟从鱼体中诞生的意向,具有浓厚的史前宗教含义。庙底沟彩陶除了鱼鸟化生之外,还有对鸟、群鸟齐飞的重要主题。在图像分析和追源溯流外,李新伟还用《庄子》中“鲲化为鹏”的记载、在玛雅文化科潘遗址发现的雕塑以及其他彩陶文化的类似图案等考古现象来佐证他的解读。在回答网友提问时,李新伟说他的这种解读方式受到了玛雅文化研究的影响。

  讲座主持人、山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长王晓毅研究员在点评时说,李新伟研究员给我们提供了对庙底沟彩陶图案解读的一个新视角。

编辑:陈梦伊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