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纪念日探访入朝作战河南老兵 身上的伤疤是他永不磨灭的“军功章”

2021年10月26日07:34

来源:顶端新闻·大河报

老人激动地挥动着粗糙的双手,仿佛有着说不完的话。

牛德宣穿着一件褪色的、起球的黄色军装对着镜头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而在他的右胸还留有被弹片划过的伤疤。

  □顶端新闻·大河报记者于扬李玉坤通讯员李涛文图

  1950年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打响入朝后的第一次战役,以光荣的胜利拉开了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的帷幕。1951年,党中央决定将10月25日定为抗美援朝纪念日。

  如今,又是一年10月25日,生活在强大祖国怀抱里的我们,有必要重拾历史记忆,回望那段志愿军战士浴血奋战的峥嵘岁月。

  牛德宣,是周口市淮阳区新站镇一位普普通通的乡村老人。然而,在70多年前的抗美援朝战场上,他却是一位非常出色的机枪手,曾一口气打完两盘共计150多发子弹,和战友一起消灭敌人五六十人,被排长拍着肩膀说:“小牛,中啊,你看这一回打死多少敌人!”

  如今的牛德宣,已经87岁高龄,但一讲起那段硝烟弥漫的历史,老人总是激动地、兴奋地挥动着粗糙的双手,仿佛有着说不完的话……

  明知随时会牺牲,可他依然上前线

  暖阳高照,周口市淮阳区新站镇雷草楼行政村的一处普通乡村院落中,牛德宣穿着一件褪色的、起球的黄色军装,拄着一根拐杖,蹒跚着从平房的堂屋里走出来。胸前,包括“抗美援朝纪念章”在内的几枚奖章,在深秋的阳光下熠熠生辉。

  牛德宣出生于1934年,父母世代为农。在家里他是老大,下面有3个妹妹和1个弟弟。新中国成立后,广大农民翻身得解放,牛德宣一家在土改中分得了田地,全村原来的穷苦农民喜气洋洋,全身心投入社会主义的建设热潮中,爆发出前所未有的干劲儿。

  然而,正当这个时候,美国发动了朝鲜战争,把战火烧到鸭绿江边,使中国的领土安全受到极大威胁。为此,党中央发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号召。

  牛德宣所在的淮阳区,也做出了动员,组织全区广大青年进行抗美援朝教育。随后的1950年至1952年,淮阳区有2.7万余名青年报名参军,经批准入伍的有7730人。1952年,18岁的牛德宣成为被批准赴朝的一员。

  参军后,根据工作安排,牛德宣被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24军74师暂编6团3营7连3排,属步兵兵种。在商丘集中训练1个月后,他所在部队乘火车来到鸭绿江边,从集安的一处浮桥跨过鸭绿江,入朝抗美。

  “当时训练1个月,主要就是学习抗美援朝的文件,了解抗美援朝的意义,同时结合敌军特点,开展军事战术训练。”时至今日,牛德宣老人仍对当年的往事历历在目。

  他说,那时候就是明知道上前线随时会牺牲,但是大家也都争着去报名,因为“保家卫国”是每一个热血青年的崇高信念!

  同仇敌忾,他曾一口气打出150多发子弹

  那一年,牛德宣所在部队乘火车进入朝鲜没多久,就被敌军飞机发现。好在警报发出后,全列志愿军战士迅速下车,就地疏散到周边山地,人员虽然没有受损,但是列车被炸毁了几节,报废了,军队只能徒步行走。

  “在朝鲜的每一天,都面临着死亡威胁!”牛德宣说,志愿军没有空军优势,美军随时可以来轰炸,志愿军只能被动挨打。好在陆地作战武器并不差,部队广泛配用的是转盘冲锋枪和重机枪,对敌人杀伤力还是很大的。

  牛德宣说,最让他难忘的是攻取西广山(音译)、平行山(音译)的战斗,我军凭借不怕牺牲的顽强作战精神,从低处向上冲锋,硬是夺取了山头。“一开始,我们确实有点害怕,但是看到我们的战士被敌人炸死,立即就产生了报仇的愤怒,发起冲锋就不再害怕了。”讲起那段历史,牛德宣老人至今情绪激动,双手颤抖。

  有一场战斗,排长用望远镜发现不远处的一个房屋周围出现几十名敌军。“他给我看,说看到了没有,我说看到了。”牛德宣回忆,他当时正是连队里的机枪手,便迅速架好转盘冲锋枪,对着敌人的方向,一口气打出两盘150多发子弹。

  “还有其他战友也一起打,当时只顾着打,也不知道打死多少敌人,后来才知道打死有五六十人。”牛德宣说,战斗结束后,排长高兴地拍着他的肩膀夸赞:“小牛,中啊,你看这一回打死多少!”

  而正是在这样铺天盖地都是炮火轰鸣的战斗中,身处一线的牛德宣被震坏了耳朵,至今落下“耳背”的后遗症。

  在进攻平行山的战斗中,一块弹片擦破牛德宣右胸,当时鲜血直流,浸湿衣服。剧烈的疼痛让他昏了过去,直到卫生员把他抬下火线,简单包扎后,他被送到国内后方医院治疗。

  3个月后,身体康复的牛德宣向组织递交申请书,要求重回战场继续战斗。1953年7月,牛德宣随军参加了金城战役,所在军突破南朝鲜军4个师防守的正面宽达25千米的坚固阵地,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最后胜利。不久,作战双方就在板门店签订了《停战协议》。

  “金城战役后,我军打扫战场,缴获了大量坦克装甲车。我从来没见过那么多坦克,漫山遍野。”他说。

  转业在家,淡泊名利平凡生活

  1955年10月,牛德宣随军归国,隶属北京军区。1956年,他因为表现优秀,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1957年,牛德宣转业回乡,组织给他安排到郑州事业单位上班,但被他婉言谢绝。

  回到淮阳老家后,牛德宣一直务农为生,其间还根据地方工作需要,担任过民兵教导员、班长、排长、营长,为地方国防事业继续作出着贡献。

  虽然过着平凡的日子,但他很满足现状,更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他经常教育身边子女要感恩党的好政策,时刻服从国家需要。对于获得的荣誉,他也从来不怎么放在心上。

  根据老人回忆和淮阳出版的《老兵风采录》记载,牛德宣曾在部队获得营、连嘉奖各一次,集体奖章多次。但是这些奖章在岁月更迭中,遗失了不少,如今只留下“抗美援朝纪念章”、“纪念抗美援朝胜利70周年纪念章”和“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

  但当人们看到牛德宣右胸那一道被弹片划过的伤疤时,都不禁夸赞:“这是老人一辈子永不磨灭的‘军功章’!”

  如今,晚年的牛德宣依然过着普通的生活,他的孩子也都凭自己本事吃饭。尽管饱受气管炎疾病的困扰,但是他很知足。同时,国家每月发放着抚恤金,也让他很感激。

  “比起牺牲的战友,我已经很幸福了。”他坐在院子里的凳子上,思绪从当年的战场上久久不能拉回。


编辑:张馨予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