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奔腾的大河

2021年10月26日09:28

来源:河南日报

应急救援队员正在黄河岸边巡查水情。记者聂冬晗摄

  壮美的郑州黄河文化公园。公园内文化景点星罗棋布,每年吸引着上百万名游客前来参观游玩,成为新的“网红”打卡地。记者聂冬晗摄

  咬定目标、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久久为功,确保“十四五”时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为黄河永远造福中华民族而不懈奋斗。

  ——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记者 刘晓阳 李运海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10月20日至22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黄河入海口,并在济南市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

  两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豪情满怀地发出“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号召,为新时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擘画宏伟蓝图。

  从中游郑州到下游济南,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到“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大河奔涌,奏响了新时代的澎湃乐章。

  新时代,新气象。近年来的治黄成就在横贯河南711公里的黄河上留下了鲜明印记。

  平安之河——永保安澜是底线

  10月9日,郑州花园口险工段,黄河滔滔,水天一色,黄委花园口水文站工作人员王忠学与同事完成了当天的第二次测流。

  黄河秋汛形势严峻。9月27日以来,已接连出现3个编号洪水。黄河潼关水文站10月7日出现8360立方米每秒的洪峰,据水文资料统计,这场洪水是潼关水文站自1934年有实测流量资料以来在同期出现的最大洪水。

  “花园口水文站是黄河下游防汛决策及水量调度的控制站,其断面流量如果超过4800立方米每秒,下游山东区域卡口河段发生漫滩的风险就会增大。”黄委郑州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局长吴幸华介绍,当前流量4780立方米每秒,因为小浪底等干支流水库群的联合调度,才得以使花园口流量长时间控制在4800立方米每秒左右。

  小浪底水库位于黄河干流最后一个峡谷的出口,控制黄河流域90%的水量和几乎全部的泥沙,发挥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为应对洪水,减轻中下游防洪压力,小浪底水库全力投入防洪运用,突破历史最高运用水位,拦洪削峰。

  其实,每年汛期到来之前,小浪底便会进行调水调沙,巨大的水流喷涌而出,再现“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壮观景象。

  连续20年的调水调沙,使下游河道主河槽平均降低2.6米,主河槽最小过流能力由2002年汛前的1800立方米每秒恢复到2021年汛前的5000立方米每秒左右,中小洪水漫滩概率减小,防洪效益和生态效益巨大。

  多年来,在全力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中,我省紧紧抓住水沙关系调节这个“牛鼻子”,健全“上拦下排、两岸分滞”防洪格局,实现了由频频决口到岁岁安澜,由多年断流到水通河畅,确保大堤不决口、河床不抬高、河道不断流、水质不超标,万里黄河,润泽千家万户。

  绿色之河——生态优先是底色

  西控潼关,东据崤函,豫陕之交的咽喉地带,苍莽群山如巨龙紧依黄河,龙头便是小秦岭。曾经,小秦岭矿坑星罗棋布,矿渣漫山遍野,山体满目疮痍,5条从山上奔流而下直入黄河的一级支流饱受污染,给母亲河平添浑浊。

  2016年,河南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矿山环境整治和生态修复战全面打响。从破坏到修复、由喧嚣到沉寂,5年里,小秦岭成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新样板”。

  保护区西枣香检查站护林员王永江感慨地说:“过去是黏稠的灰水,现在,这水可以媲美矿泉水!”山青了,水绿了,动物也欢畅了,红外相机频频拍摄到林麝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林间活动的画面。

  黄河污染表象在水里、问题在流域、根子在岸上。不断提升流域内生态保护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才能使水清河畅成为常态。河南不断加强顶层设计,《2020年河南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要点》《关于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相继出台。

  扮靓母亲河,提质升级黄河生态廊道,打造集生态屏障、文化弘扬、休闲观光、高效农业于一体的复合型生态廊道样板,成为我省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先手棋”。

  郑州编制沿黄生态廊道概念性规划,坚持分类施策、突出特色。省道312线今年“五一”正式通车。行驶在这条中原最美沿黄公路上,阳光穿过茂密的树林,留下斑驳光影,翩翩起落的飞鸟与碧绿连天的植被构成了一幅绚丽的风景画,让人沉醉。

  开封按照“一轴、一带、两线、三片区、十五个景观节点”规划布局,投资13亿元建设21公里长的高标准示范段,廊道以大堤为轴打造宋词文化体验带,水龙吟、鹧鸪天、如梦令、蝶恋花等15个景观节点步步成景,处处散发着迷人气息。

  洛阳坚持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宜湿则湿,统筹推进廊道绿化和湿地建设。观景台上,黄河美景尽收眼底;林间穿行,满山翠绿惹人陶醉……新安县正村镇石泉村成了黄河之滨的“新景区”、回味乡愁的“打卡地”。“黄河生态保护,让石泉荒坡变绿洲、穷乡变富地。”该村党支部书记毛献新感慨地说。

  数百公里的沿黄生态廊道,宛如一条绿色飘带,从三门峡蜿蜒往东,将整个河南段晕染起来。目前,全省已完成沿黄生态廊道造林10.7万亩,年底黄河河南段右岸生态廊道将全线贯通。

  幸福之河——保护发展是底气

  “‘重在保护、要在治理’,努力把黄河打造成人民的幸福河。”黄委相关负责人在采访中表示。抓好大保护、协同大治理,一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画卷正徐徐展开。

  河里的水质变清了——省生态环境厅统计数据显示,去年黄河流域河南段好于Ⅲ类水的断面占比高出国家下达目标近28个百分点。

  湿地的鸟儿变多了——目前,全省黄河流域湿地公园已达67处,其中国家级湿地公园25处。2020年,民权黄河故道湿地被核准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提升了我省黄河流域湿地的国际影响力。每年10月到翌年3月,成千上万只白天鹅从遥远的西伯利亚迁徙到三门峡黄河湿地栖息越冬;洛阳、郑州、新乡、濮阳等地黄河滩区吸引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鸨的光临;世界极危物种青头潜鸭在民权黄河故道安家落户。

  沿岸的景色更美了——作为黄河郑州段生态保护核心区,郑州滩区生态公园内,花红树绿、鸟鸣啁啾。在海事码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美丽的景色令人心旷神怡。驴友孙志民说:“我们经常从市里骑行过来,眼看着母亲河一天天变化,真是太漂亮了。”

  群众的笑容更多了——随着小秦岭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当地政府抓住契机,实施经济转型,旅游业得到快速发展。地处小秦岭的亚武山国家森林公园,曾创下3天吸引游客10万人次的纪录。说起这几年的变化,当地群众笑得合不拢嘴,“幸福的日子在向我们招手!”

  大河汤汤,岁月奔流。黄河安澜、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这是对母亲河哺育儿女的最好回馈,也是黄河高质量发展长卷的最美注脚。

  专家点评

  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作为黄河重要流经省份,河南境内黄河流域面积占全省面积的21.7%,沿黄地区也是河南省的经济中心,因此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对河南而言意义重大。近年来,河南积极抢抓战略机遇,加快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黄河宁,天下平”,黄河生态安全事关国家兴盛与民族复兴。但直至今日,黄河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生态环境脆弱、水沙关系不协调等诸多问题仍然存在。

  未来,我省要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生态优先,以生态保护引导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更好地支撑生态保护,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要把握沿黄地区生态特点和资源禀赋,引领沿黄生态文明建设,在全流域树立河南标杆。如今,370公里沿黄复合型生态廊道正在建设,18个国控断面水质全部实现达标。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河南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转型信号。我省要抓住这一机遇,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特别是摆脱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发展方式粗放的旧动能,寻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共赢的新动能,构建绿色产业生态。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我省保护治理黄河的氛围更浓了,全社会参与程度越来越高,践行新发展理念更加自觉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更多了,中原儿女的文化自信更强了,大家越来越认识到,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生态保护是先手棋,高质量发展是必答题,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的成效正在逐步显现。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水资源学院院长、教授韩宇平

  (记者 李运海 刘晓阳 整理)


编辑:郭同欢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