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泓北送的清水

2021年10月26日09:33

来源:河南日报

  淅川县环境监测站工作人员正在对采样水质进行化验检查。杨振辉摄

  风光秀美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本报记者邓放王铮摄本版图片均为本报资料图片

  要继续做好移民安置后续帮扶工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种田务农、外出务工、发展新业态一起抓,多措并举畅通增收渠道,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

  ——习近平总书记在南阳市考察时的讲话

  记者 孟向东 刁良梓

  10月17日,结束一天工作的淅川县九重镇林业站站长邹旭军,来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大坝,脚下清冽的丹江水倾泻而出,沿着千里长渠,出南阳,跨沙河,穿黄河,奔流北去。

  一泓清水向北奔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见证着国泰民安,岁稔年丰。截至10月17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全线累计供水409.5亿立方米,成为沿线40多个城市、300多个县(市、区)的重要水源,受益群众超过1.2亿人,我省受益人口达2400万。

  千里调水,成败系于水质。丹江口水库最新一期监测结果显示:109项监测因子均符合或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Ⅱ类标准,水质稳定达标且持续向好。

  解渴北方的“生命线”

  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在中国水资源分布图上,这个不等式令人唏嘘。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水资源量占全国河川径流的80%以上;而黄淮海流域的水资源量只有全国1/14。

  “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1952年10月底,毛泽东在河南视察黄河时提出了这个伟大的战略构想。

  历经半个多世纪的科学论证与上下求索,2003年12月30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开工建设,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

  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长1432公里,这条人工建造的水脉,长度超过了淮河;引水260亿立方米,约为黄河多年平均径流量的一半。

  本来规划作为“补充”水源的南水,现已成为众多城市的“主力”水源。这条调水线成了沿线群众名副其实的“生命线”!

  河南既是“大水缸”又是“水龙头”,境内干线731公里,占总干渠长度的51%,在工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可见一斑。截至10月17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累计向我省供水144.05亿立方米,不仅有效缓解了水资源短缺状况,而且绘就了一幅幅生态美景图。

  供水水质更优。“水碱少了,口感甜了!”北京丰台区星河苑小区居民王冬梅说,自从用上了南水,家里的净水器就光荣下岗了。河北黑龙港地区,几百万群众更是彻底告别饮用苦咸水、高氟水的历史。

  应急能力更强。2014年夏,河南省中西部和南部地区发生严重干旱,平顶山市主要水源地——白龟山水库水位一度低于死水位。为缓解居民生产生活用水困难,平顶山市不得不3次动用死库容。历时45天,丹江口水库通过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向白龟山水库紧急调水5011万立方米,有效缓解了平顶山市城区供水紧张状况……

  点点滴滴,动人的故事几天几夜说不尽。事实证明,这条人工天河已成为连接亿万群众的民心河、幸福河。

  高瞻远瞩的发展路

  淅川县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全国移民大县。从1959年3月第一批移民搬迁开始,到2011年11月最后一批移民搬迁结束,这条移民路,走了53个年头。

  40多万名移民搬迁,4年任务、2年完成,中国创造了世界移民史上“平安搬迁、顺利搬迁、和谐搬迁”“不伤、不亡、不漏一人”的奇迹。

  移民可敬!他们“舍小家、顾大家”,离别故土。干部可敬!他们进千家门,排千家忧,让政策不打折扣,成为移民的“贴心人”,有600多名干部累倒在工作岗位上,他们用宝贵的生命诠释了河南干部的大局意识和奉献精神。

  移民群众生活过得怎么样,始终牵动着总书记的心。5月13日,正在南阳市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淅川县九重镇邹庄村,看望移民群众。他强调,要继续做好移民安置后续帮扶工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种田务农、外出务工、发展新业态一起抓,多措并举畅通增收渠道,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

  牵牛先牵牛鼻子,我省把产业发展作为移民发展和后续稳定的恒业,按照“扶持资金项目化、项目资产集体化、集体收益全民化”的“三化”式帮扶思路,实施强村富民战略,积极推动移民企业挂牌上市,探索推进“移民贷”等举措,在全省移民村中催生了一大批特色鲜明的专业村。2020年,全省移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151元,是移民搬迁前的3.6倍。

  “村子周边就有很多企业,家门口就能上班拿工资,真不赖!”说起现在的好生活,从淅川县搬迁到新郑市薛店镇观沟村的李红军感慨万千,“搬迁前全家年收入只有4000多元,现在人均年收入就达2.2万元,日子越过越红火。”

  曾经满眼热泪离家,在迷茫中摸索,在困境中成蝶,如今生活得热气腾腾。广大移民群众正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在中原大地上奏响“搬得出、稳得住、可发展、能致富”的动人乐章。

  生态赋能的新画卷

  深秋时节,平顶山的白龟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里碧波荡漾,有不少红嘴鸥到访,成为群众争相打卡的网红地。

  自2014年通水以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累计向平顶山市生态补水5.9亿立方米,使白龟湖、湛河及其沿线多个景观节点充满勃勃生机。

  这只是一个缩影。通水7年来,河南步履铿锵,用五彩画笔绘就生态赋能的美丽画卷:

  我省划定干渠两侧水源保护区970平方公里,建成了贯通南北的23万亩绿色长廊。

  南水北调焦作城区段绿化带工程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经典之作。绿化带位于总干渠两侧,长约10公里,两侧各宽100米左右,不仅保护了水质安全,还为城区新增约2300亩绿地。

  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沿线城市实施生态补水后,周口、平顶山、许昌、漯河等城市也有了通江达海的机会。目前,沙颍河沿线已规划建设漯河港郾城港区、舞阳港区,许昌港襄城港区,平顶山港叶县港区,一条“黄金水道”正在加紧构筑。

  征途漫漫,惟有不懈奋斗。

  我们清醒地看到:我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5。解决不好水的问题,就难以实现高质量发展;不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就不能从根本上缓解水资源约束。

  近年来,河南坚持节水与调水两手都要硬,更加注重开源、节流、优化、挖潜并举,更加有力推进结构调整,把主要节水指标纳入市县发展考核、河湖长制考核,建立奖惩机制,全面推进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效果明显。去年全省万元GDP用水量比2015年下降25.6%,61%的县市区提前完成国家节水行动确定的2022年任务。

  更大的机遇正在向我们招手。今年5月14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南阳市主持召开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要“加快构建国家水网”。

  地跨黄河、长江、淮河、海河四大流域的河南,在构建“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水资源配置格局中作用突出,任重道远。

  上善若水,水润华夏。一渠清水浩浩荡荡出中原,带着我们的深情厚谊,在共和国的版图上昼夜不停滔滔奔流。

  (记者 谭勇 王延辉 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 王烜 王冰珂 王永乐提供相关素材)

  专家点评

  让南水润泽中原

  南水北调工程事关战略全局、事关长远发展、事关人民福祉。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和重要受水区,河南省紧紧依托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率先实现了城乡供水同源、同网、同质、同服务,工程沿线呈现出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可喜画卷。

  配套工程建设是南水北调工程综合效益发挥的关键。十多年来,南水北调中线河南省配套工程坚持与干线工程同时规划实施,充分调动和发挥各级政府的积极性,共同构建起了安全优质、畅通高效的水网体系,保障了沿线城市供水,推进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升了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水平。

  通水以来,中线工程明显改善了沿线城市生态环境,促进了地下水源涵养和回升,改善了河南省受水区居民用水水质。中线工程水源地以及总干渠两侧水源保护区内的污染企业被关停,工业企业逐步改造、外迁,有效促进了全省产业优化布局和转型升级。

  随着南水北调工程效益的显著提升,更多人对南水的渴望越来越强烈。扎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河南要在全面加强节水、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的前提下,统筹加强需求和供给管理。首先,要向省内水资源紧缺、水源单一的城市和无其他替代水源的深层地下水开采区扩大供水规模。其次,要筑牢南水北调工程安全基石,加大工程沿线规划的4座调蓄水库建设力度,为中线工程供水安全提供保障。再次,要形成以总干渠为纽带,以供水线路、生态补水河道为脉络,以调蓄水库为保障,辐射水厂及配套管网、河湖库网的供配水体系,提升南水北调水资源在河南省的利用能力,增强南水北调来水丰枯变化下的调节能力,真正提高南水北调受水区城乡供水保障能力。③8

  ——中国南水北调报编辑部主任许安强

  (记者 谭勇整理)


编辑:郭同欢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