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种业实验室成果展示。记者王铮 摄
温县武德镇麦田里一片丰收景象。资料图片刘金元摄
保证粮食安全必须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中。要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从培育好种子做起,加强良种技术攻关,靠中国种子来保障中国粮食安全。
——习近平总书记在南阳市考察时的讲话
记者 刘晓波 刘晓阳 李若凡
以年份为横轴,以全年粮食总产量为纵轴,在坐标系里看“十三五”这五年河南粮食总产量,你会发现这条曲线一路高歌向上。连续4年,河南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去年更是首次跨越1350亿斤台阶。
粮食产量占全国十分之一,小麦产量占全国四分之一强,河南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是一大优势、一张王牌。
从一粒金色的种子到一粒宝贵的粮食再到一种可口的食品,我省粮食产业从生产到加工环环相扣,河南正从“国人粮仓”迈向“国人厨房”,并丰富着“世人餐桌”。
藏粮于地地生金
10月18日,周口市商水县张庄镇高标准农田里,大功率拖拉机穿梭在田间,天华合作社正利用难得的好天气腾茬整地,深翻散墒。
“3000多亩地,两台拖拉机5天就能作业完成,整理好一块就种一块,争取一周内把麦子全部种上。”合作社理事长刘天华说。
还是这片田,今年麦收时节记者曾多次来过。“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这是高标准农田的标配。
不仅如此,气象显示、墒情监测、苗情监测等设备一应俱全;自走式节水灌溉机张开百米长的“臂膀”,配合沟渠引水、固定式喷灌,浇地不仅省时省力还省钱。
“根据墒情监测数据,决定啥时候浇水、浇多少水,避免大水漫灌。水肥一体化设施有效改善了土壤肥力。”刘天华表示,今年麦收平均亩产比普通农田高出200斤左右,而且一块农田只种一个品种,实现了专种、专收、专储、专用,小麦亩产综合效益大大提高。
“我省粮食生产之所以能实现连年丰收,得益于多年来坚持不懈抓高标准农田建设。全省高标准农田总面积累计达到6910万亩。‘十四五’期间,我省将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到2025年达到8000万亩,让越来越多的‘望天田’变成‘吨良田’。”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宋虎振表示。
良种良法相配套
“我省小麦亩产量多年来持续提升,离不开好种子的支撑。”中国工程院院士、省农科院院长张新友如此评价种子的重要性。
今年麦收前夕,新乡、许昌等地遭遇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不少农田减产,但对新乡县翟坡镇任小营村的3000亩强筋小麦繁育基地的影响不大。
“我种的是新麦45,它比一般小麦矮5厘米,茎秆粗壮,抗倒伏能力强。”基地主人马有永是个种田“老把式”,他从众多品种中一眼就相中了它。
郑麦9023、矮抗58、郑麦366、百农207,我省先后培育出多个“明星”小麦品种,全国小麦育种领域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的共11个,河南就占5个。
良种对小麦增产的贡献率接近50%。对我省第一大秋作物玉米来说,良种的作用同样重要。
今年玉米生长经历了苗期高温干旱,花期严重洪涝,后期大面积病虫害多道“关口”,郸城县飞翔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的1000亩郑单7153亩产达800多公斤。
“郑单7153耐高温、抗旱,散粉时间长,花粉量大,能抗南方锈病、茎腐病等多种病害,对生长环境不敏感,稳产性好。在今年能达到这样的产量很不容易。”品种繁育人、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玉米种质资源研究室主任李会勇说。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良法配套和田间管理同样不可或缺,尤其是在今年雨水偏多的年份。
“叶片有点发黄,应该是田间积水时间较长、土壤透气性差、肥料流失所致,要抓紧时间松土散墒和补施速效肥。”这是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副教授李浩川在指导临颍县种植大户开展玉米灾后生产自救。
此时,正值玉米产量形成的关键阶段,河南农业大学派出200多名专家深入田间地头,现场“把脉问诊”,为特殊年份粮食少减产提供指导建议。
与此同时,省农业农村厅会同有关专家分作物、分区域研究制定出玉米、花生、豆类、蔬菜等不同作物灾后生产恢复技术指导意见,并派出8个专家指导组,赶赴受灾严重地区,对排除农田积水、病虫害防控、畜禽养殖防灾减灾等,开展技术指导服务。
三链同构增效益
我省是名副其实的农业大省,但还不是农业强省,一字之差,反映出河南在农业产业发展上的短板。
近年来,我省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不断提升粮食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最近几天,永城市新桥镇新全家庭农场负责人刘新全正在忙着麦播,小麦刚种下就已经“卖掉”了。
“我这3000亩地种植的都是专用优质小麦,常年被华星粉业集团以订单的方式收购,去年收购价每斤比市场高5分钱。”刘新全介绍,他流转的土地为富硒土壤,种植的3000亩小麦分别是“新麦26”“郑麦7698”“郑麦1860”等优质强筋品种。
从刘新全的家庭农场到华星粉业集团的车程只有半小时。在华星粉业的自动化生产包装车间,1个人可以控制1层楼的生产。这里采集小麦从种植到加工的每一个环节的数据信息及视频资料,让生产全程透明化,打造看得见的安全。老刘种植的小麦在这里被制成了石磨富硒面粉、儿童营养面以及休闲食品。
近年来,我省坚持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加快农业生产转型升级。河南的小麦粉、挂面等产品产量位居全国第一,并生产了全国2/5的方便面、3/5的汤圆、7/10的水饺。截至去年底,全省入统粮油加工企业1727家,粮食产业总产值达到2405亿元,同比增长7.6%,居全国第一方阵。
未来,我省将大力实施优质粮食工程,重点抓好105个产粮大县和40个优质专用小麦示范县建设,培育壮大一批粮食深加工企业,打造“豫麦品牌”,努力把我省建成全国重要的口粮生产供给中心、粮食储运交易中心和绿色食品加工制造中心。
专家点评
“神农”助力种业起高峰
我省粮食产量已经实现连年丰收,目前小麦总产量稳定在750亿斤以上,是全国唯一总产超700亿斤的省份;平均亩产达440公斤以上,居全国首位,为保障我国口粮绝对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良种对小麦增产的贡献率接近50%。前不久,神农种业实验室揭牌成立,这是河南首家省种业实验室,为我省站上种业高峰、培育优良品种搭建了更高平台。
据种子管理部门统计,全省自主选育小麦品种种植面积占小麦总种植面积的80%以上,居绝对主导地位。例如,我省自主选育的郑麦379为优质高产面包面条馒头兼用类型,已连续四年为河南种植面积最大的优质品种,并为当前黄淮南片应用面积最大的优质强筋品种和河南省第一大小麦品种;百农4199已连续两年成为我省种植面积前两位的小麦品种,有效地促进我省小麦品种实现了第十二次更新换代。放眼全国,通过科研人员刻苦攻关,我国小麦育种水平不断提升,保障了我国小麦100%用中国种。
然而,由于现有品种的产量已经很高,现有资源无法满足实际的科研需要,广泛收集、引进一些近缘种属和野生资源显得十分迫切;另一方面,我省在生物育种新技术应用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创新能力明显不足,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基因编辑等仅在省农科院、河南农大立项应用,新技术运用和新品种选育亟待突破。
面对小麦育种碰到的关键“卡脖子”难题,下一步,借助神农种业实验室、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等平台,重点做好小麦优异种质资源的保护创新、重要农艺性状关键基因的挖掘、现代生物育种技术的应用等工作,努力培育出更多产量更高、品质更优、抗性更好的突破性小麦新品种,让中国人的饭碗盛更多河南粮、更多优质粮,从源头上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小麦产业高质量发展。
——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所长、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雷振生
(记者 刘晓阳 刘晓波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