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丨你是我的眼

2021年11月08日07:21

来源:大河网

卢文建借助学生眼睛备课。河南日报记者冯军福摄

  题记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未来属于青少年,希望寄予青少年,要关心爱护青少年,为他们成长进步创造更好条件,搭建人生出彩的广阔舞台。在商丘市虞城县有这样一位中学教师,他和学生互动的动人故事,折射出农村孩子成长的背后,有无数人在奉献和付出。

  卢文建,一位双目近乎失明的乡村历史教师。他右眼视网膜脱落,左眼视力仅为0.01。

  就是这样一位老师,通过向自己的学生和妻子“借”眼睛备课,在三尺讲台上站了将近30年,做到了医生认为不可能的事。

  这份默默坚守的背后,涌动着无限激情热情。他开发了很多“花式教学法”,让学生几乎感受不到他的“异常”;他向往外面的风景,但内心深深眷恋着脚下泥土的芬芳。他不仅“教”,更“育”出一批又一批孩子,推着他们去看更大的世界。

  他与他们互为眼睛,在对光明的向往中,完成一场场“双向奔赴”。

  □河南日报记者柯杨冯军福

  微光

  10月26日,虞城县站集乡第三初级中学,秋末的阳光特别温柔,照进教学楼一楼一间小小的卫生室。

  紧贴窗边的办公桌前,卢文建双手放在胸前,端正坐着。他微侧着头,朝向坐在自己左边的学生林柯鑫。光线很好,但他只能感知到女孩模糊的轮廓。

  林柯鑫捧着历史书,读得很认真。卢文建嘴唇微动,一直跟着默记,这篇课文他已经听了两三遍,快要会背了。

  “‘阿房宫’‘暴虐’,这两个词注意读音。”

  “殉葬,这个殉怎么写?”

  学生边读边学习,老师边听边提醒,这是卢文建特有的备课方式。读与听之间,传递的不仅是知识,还有一种托付的信任。帮卢老师备课能让自家娃儿学很多东西,所以家长们特别支持,多年来先后有4000多名学生,下课后、假期里,给卢老师读课文读资料。

  快到上课时间了,卢文建绕到档案柜后,摸索着换衣服、擦皮鞋。八成新的西服、红蓝竖条的衬衣,都是妻子精心挑选的。同为老师,妻子最理解自己,不管遭遇了啥,上课一定要精精神神。

  “丁零零……”伴着上一节课的下课铃声,卢文建把教具揣进兜里,一对儿鸳鸯板、一双长筷子、一副扑克牌,拿起盲杖朝三楼的教室走去。他走得飞快,上楼梯毫无阻滞,当老师后他就没离开过这里,学校的一砖一瓦他都熟得很。

  “历史学霸,胸怀天下,拼搏进取,铸造神话。嗨嗨嗨!”上课伊始,全班学生跟着卢文建大声喊出属于他们自己的口号,一张张小脸蒸腾得红扑扑的。卢文建始终觉得,农村孩子特别需要关注,需要有人帮他们鼓起一种劲儿,打破地域、眼界带来的内向和羞怯,这样的口号对他们是种启发。启发启发,不启怎么能发呢?

  讲台上他声音洪亮,嘴角始终上扬,跟平时一说话就搓膝盖的腼腆样判若两人。这么些年他摸索出一整套教学方法:用扑克点名、打快板上课。

  这节课重在总结回顾,“夏启商汤周武王,秦王嬴政汉刘邦,东汉刘秀魏蜀吴,曹丕刘备孙权创……”他把前俩月教学的主要内容编成顺口溜,用快板唱出来,鸳鸯板指尖翻飞,长筷子嗒嗒作响,赢得学生一阵阵掌声。铜制的鸳鸯板跟随他很多年,在他的手中闪着温润的光。

  《中国简史》《灿烂的传统文化》《世界古代史》《县委书记焦裕禄》……卢文建这些年自编了44段快板,不光在课堂上讲,还发到抖音上。“跟您学习特别轻松、特别开心!”很多人在抖音留言。

  到了提问环节,他抽出一张扑克牌,牌面数字一朝向学生,立即引发一阵笑声,对应排列的学生“中彩”般起身回答。小小设计,既避免了看不清的尴尬,也点燃了课堂气氛。

  听过他的课,人们才会理解,为啥学校安排他连年带毕业班学生,为啥他教的班多次在全县统考中获得第一名。

  厄运

  卢文建打小就有一个教师梦。

  1992年从商丘师专毕业后,他婉拒亲戚的好意,没有去县城当公务员,而是回老家当起了教书匠。

  刚站上讲台的年轻人一腔热情,干劲大得很,没日没夜看书查资料,对用眼过度满不在乎。

  两年后的一天,正上课的他突然眼前一片模糊,视力急剧下降,伸出的手指头都看不清。

  “你教不了书了,想想以后的路该咋走吧。”医生惋惜地说。

  躺在病床上,他脸朝窗户陷入冥想。

  他特别喜欢旅游。上学那会儿一放假,一个人骑辆自行车,捆上一床被子,就敢跑到洛阳、西安去看名胜古迹。路费不够,他掏出鸳鸯板,现场表演快板,靠着风趣幽默的说唱,居然能走千把里地。

  人生就这样画句号了吗?就这样病退、靠父母照顾混日子?从来都快快乐乐的小伙子,第一回掉泪。

  也许老天不忍把他完全推入谷底,黑暗中,有人带来了温暖。

  先是她。

  住院前,他和在临乡一所小学任教的张九英处上了对象。

  “九英,你书教得好,人又好看,我不拖累你,咱俩断了吧。”

  “说啥呢!我愿意照顾你,还能带你一起备课。”

  再是他们。

  “卢老师,您不是给我们讲过奥斯特洛夫斯基的故事吗?他眼睛看不见,还能写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您看不见课本,我们做你的眼睛。”

  被打回原点,又能再次出发,只有经历过,才知道这滋味是多么酸楚又充满感激。

  沉浸

  做起来谈何容易。

  第一关就是备课。别人需要一个小时,他至少需要10个小时,才能把妻子、学生读的课本、资料全部背下来。每上一节课,他都得提前准备好几天。

  还要随时掌握新知识,电脑是没法用的,妻子给他手机上装了听书软件,每次翻看手机,屏幕都要贴到离脸5厘米以内的地方。

  “备课”不等于“背课”。他还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怎样导课、设计哪些问题、怎样启发、怎样讲述、开展什么活动、布置什么作业等,没法写在教案上,他只能印到脑子里。

  旁人看到的是辛苦,卢文建更愿意看到泥沼中开出的花。就是因为他把知识嚼碎“吃”了进去,输出时才能更流畅自如。“卢老师上课都是用他自己的话,是他讲课,不是课讲他。”学生这样评价。

  这些年,张九英揽下了全部家务活,调到丈夫所在的学校后,她每天骑三轮车带他上下班,帮他整理教案、课件。也许是太累了,今年3月,她患上重病,定期要到郑州化疗。大儿子放弃在深圳的工作和生活,回到家里照顾母亲。

  卢文建无法照顾妻子,他能做的,就是让自己一切正常,让她放心。这个学期开始前,听说学校老师比较紧张,七年级学生没人带,他二话没说就接下这一摊,吃住在学校,每周上15节课。

  他不愿多谈妻子,好像不敢触碰一处伤疤。到了午饭点儿,摸索着餐具去打饭时,他才低下头小声说了一句:“她在这儿就好了。”

  助梦

  这些年来,卢文建获得了不少荣誉,“河南省十大师德标兵”“河南省骨干教师”等。和这些证书一起珍藏的,还有学生、家长写给他的100多封信,更多的感谢信存在他手机里。

  他拿出积蓄,在班里设了一个“助梦奖”,用来资助困难学生,也鼓励考得好的学生。奖品显得“寒酸”,几颗糖果、一把瓜子,但激发的是农村孩子追求上进的心。他的微信名是简单的三个字:“助梦者”。

  学生刘青文考高中那年发挥失利,家里让他去打工。卢文建拿上1000元钱摸到他家,对他父母说:“让孩子再读一年,这一年打工挣的钱我先垫上。”

  一年后,刘青文考上了县高中,三年后又考上武汉大学。有了挣钱能力,他带上1万块钱,来看让他命运转折的班主任卢老师。那天,卢文建笑得像个孩子,特别自豪骄傲,钱却死活不收。

  还有一个学生叫赵大凡,他从小没了母亲,上初中时父亲又撒手而去。在卢文建号召下,全校师生为他捐款,保证赵大凡有饭吃、不辍学。捧着带有老师体温的捐款,赵大凡流着泪长跪不起。

  喷薄的日出很美,但它脱胎于最黑的天空。

  从追梦到助梦,卢文建把几乎全部身心,奉献给讲台下那一双双质朴明亮的眼睛。

  他在一首诗里这样说:

  你们是夜空里的明星/你们是冰雪中的炭火/是你们那一颗颗滚热的爱心/驱散了困扰我的黑暗恶魔/使我不再感到寒冷与寂寞……

编辑:张馨予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