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访西华鲤滩村洪水区:田野里正孕育着希望

2021年11月08日08:33

来源:大河报

  大河报记者 于扬 李玉坤 实习生 郭磊

  背后的高铁呼啸而过,眼前贾鲁河的防洪大堤依然还在,洪水肆虐的痕迹还在。

  在已经回归平静的河水和村子之间,是大片大片广袤的农田。11月6日上午,周口市西华县聂堆镇鲤滩村64岁的老汉曹义德,正和老伴一起,对刚刚播下小麦的农田进行后续覆土。

  而就在3个多月前,7月底的那段连续降雨中,上游的洪水过境贾鲁河,导致他家的几亩农田悉数被淹。和他有着同样遭遇的,还有全村的大部分村民。除了大豆、玉米等庄稼被淹,村民们当时还进行了紧急离家转移。

  如今,3个多月过去了,汹涌的洪水早已退去,村民们的生活也已恢复平静。11月6日,大河报记者再次回访时,刚刚破土的麦苗和长势正旺的青菜,像一条条绿丝带镶嵌在村子周边的农田里。村干部说,他们正迎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希望。

  ● 贾鲁河西华境内地势最低的村子,遭遇了夏季的水患

  51岁的鲤滩村支部书记金德长怎么也没想到,贾鲁河会给乡亲们带来伤痛的回忆。因为在他儿时的记忆里,冬季可以到贾鲁河上沿冰玩耍,夏季可以到贾鲁河里游泳解暑,这条距村子仅有1000米的河流,承载的大多是关于美好的记忆。

  但是,在今年7月底那段暴雨连绵的日子里,贾鲁河河水暴涨,加之上游洪峰过境,无情的河水淹没了村里的农田,也“逼”得乡亲们离村转移。“根据记载,我们鲤滩村是贾鲁河整个西华段地势最低的地方。”金德长向记者介绍说。

  好在党委政府和人民子弟兵伸出了援手,首先帮助2000多名村民及时转移到安置点,同时又连夜筑起1.5公里的护河大堤,并日夜守在大堤上,守护着村子的安全。

  在抗洪最吃紧的时候,大河报记者就曾到鲤滩村险工点进行采访。当时,来自各界的支援力量汇集到村头的贾鲁河边,用艰辛的汗水筑起了那道防洪大堤。大堤一边,是村民们祖辈生活的村子,另一边,则是淹过农田的洪水。

  暴雨如注,人民子弟兵和在场的县、镇、村3级干部就穿着雨衣坚守在大堤上,守护着“人在堤在”的铮铮誓言。他们吃着方便面、喝着矿泉水,在最艰苦的环境里,践行着最崇高的使命。

  ●正在恢复灾后重建,田野里孕育着乡亲们的美好希望

  “被淹的大豆800多亩,玉米1000多亩,辣椒600多亩……”11月6日,谈及洪水过后的损失,村支部书记金德才两眼暗淡,神情低落。但是,说起灾后重建的生活,他又突然精神抖擞,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

  金德才说,洪水过境后,镇党委政府首先组织排涝,采取水泵抽排、挖排水沟等方式,让农田的积水尽快退去。随后,根据气候和土壤条件,及时补种了菠菜、芫荽、夏白菜等成熟期较短的青菜。如今,第一批种的青菜都已成熟上市,每亩地给村民带来收入两三千元,弥补了一部分秋庄稼被淹的损失。

  现在,第二批种下的青菜长势正旺,成为萧条冬日里的绿色一景。同时,冬小麦的播种也加快了进度,一周前播下的小麦都已经破土出苗,孕育着来年的丰收希望。

  虽然洪水已经过去3个多月时间,但仅靠贾鲁河岸边50米的农田依然还不能满足补种条件,这主要因为当时人工筑堤取了土,造成地势更洼,目前还不适于补种青菜和小麦。不过,针对这一问题,镇里已经找到了解决的办法。

  “我们以1200元的价格,从村民手里流转过来,不让村民受损。下一步我们计划申请设施农业项目,建蔬菜大棚,将来靠特色农业为村里增加收入。”聂堆镇镇长杨金保说,他们镇党委政府,有决心和信心想尽一切办法,让群众受灾不受损。

  如今,在村子西南的贾鲁河边,那道筑起的防洪大堤依然还在,只是当时的防水布历经3个多月的风吹日晒,已经残缺不堪。镇里干部说,这里将来会修一道标准化的防洪大堤,“一道上面可以跑汽车”的护堤。

  

而防洪大堤东侧的大片农田里,三三两两的村民正在忙碌着。

编辑:郭同欢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