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南阳,面貌日新月异。李栀子摄
□本报记者孟向东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司马连竹
新战略催生新格局。
在郑州、洛阳“双引擎”加速发展的基础上,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提出支持南阳建设副中心城市,这意味着我省将构建“一主两副”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南阳建设副中心,发挥区位、生态、文化、新兴产业等特色优势,将释放这座拥有千万人口城市的发展活力,亦将带动豫南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起高峰、成高原”。
在打造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全新战略引领下,南阳必须主动融入国家大战略、发展大趋势,形成联结黄河、长江两大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和区域中心,为中原城市群的高质量发展再添新增长极。
在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上,南阳将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南阳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为指引,落实落细省委作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奋力实现高质量跨越发展的“出彩蝶变”。
重大机遇凸显责任重大
“一主两副”新格局中,新的副中心,为何是南阳?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刚刚闭幕,11月1日至3日,省委书记楼阳生到南阳深入调研走访。从县区到企事业单位,从特色产业、重大项目到文化、生态,楼阳生每到一处,都作出具体指示。他还主持召开座谈汇报会,就南阳建设副中心城市提出要求、确立目标、划定标准。
楼阳生指出,省党代会把“支持南阳建设副中心城市”写入报告,这是省委的一个重大决策,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视察南阳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措施。
省委的这一重大决策,饱含着对南阳的新期待。从实现“两个确保”、完善我省城市体系和省域协同发展出发,作为支撑高质量建设现代化中原大省的重要板块,南阳要扛起重担、奋起直追、补齐短板,跑出发展的加速度。
“十三五”以来,南阳高质量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在生态文明建设、党建引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等领域主动探索发力,不断优化经济结构、厚植创新动能,城乡面貌明显改观,大城市建设迈出了坚实步伐。
建设省副中心城市,标志着南阳迈入了发展的新里程。当前,南阳最急迫最紧要的任务是,将省委作出建设副中心城市的战略定位、决策和部署,变成清晰准确的蓝图,做好总体规划和功能布局,找准实现路径。
“新定位、新使命、新期待,南阳迎来的重大历史机遇,同样是重大历史责任。”南阳市委书记朱是西表示,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要拿出敢为人先、敢破敢立的勇气,要以思想大解放、观念大更新促进能力大提升、发展大跨越为起始,全力打造好河南省副中心城市。
外联内优做强城市能级
“十四五”时期,对南阳而言尤为关键。这将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南阳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是打造新兴区域经济中心、全力建设省副中心城市的关键五年,也是承接相关国家战略、支撑全省高质量发展的五年。
跳出南阳看南阳。接下来的这个五年,南阳不仅要在豫南板块做示范、促发展,还要积极协同鄂西北、陕东南地区,把毗邻地域的人口、资源等比较优势变为共同优势,为建设新兴区域经济中心提供基础支撑。
南阳与先进地区的差距,重在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必须千方百计迎头赶上。南阳市第七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围绕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加快先进制造业链群式发展,奋力培育打造“5+N”千百亿产业集群;从加快产业链式集群化发展、突出县域“主新特”产业发展等方面入手,着力夯实经济新支撑。
这其中,市域工业发展格局要加快推动纺织服装、油碱化工两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装备制造、绿色食品、冶金建材三大支撑产业量质齐升,数字光电、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四大新兴产业快速膨胀。瞄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发展,南阳将重点围绕节能环保、智能装备、新材料、5G、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及网联汽车等7个新兴产业链,着力抓创新、强主体、育集群、优生态、促开放,实现新兴产业整体跃升,打造引领全市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南阳还将立足县域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依托产业集聚区主阵地,各县市区按照“一个主导产业+一个新兴产业+一个特色产业”的发展模式,聚焦补链条、上项目、抓招商,不断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集聚,实现要素集约。
现代交通,是区位优势真正“变现”的必要支撑。“十四五”时期,南阳要加快构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构建立体互联的内外交通网络。当地相关部门正抢抓机遇,推动南阳铁路枢纽总图对上入规、南阳机场迁建、白河航道复航等一系列工程,属于南阳的陆港经济区、临空经济区和临港经济区,正在加紧酝酿。
较大的体量、广阔的地域、众多的人口、丰富的资源,为南阳建设副中心城市提供了广阔的发展腹地空间、巨大的需求潜力空间和市场消费空间。
按照省委的部署要求,南阳城乡发展规划要“前瞻30年”,立足长远谋跨越。
以“十四五”为始,南阳的城市发展,将把眼光放在“市域一体化”的高度,壮大市域辖区规模,谋求国土空间科学规划与区划调整、撤县设市进行有机衔接,同时做好市域邓州副中心城市的建设;把数字化转型与产业变革、社会变革、治理变革相融合,全面提升城市规模能级,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中心城区“起高峰”,加快县域经济“成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