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永生:浮生掠影过 尽一世成就医教研三者之才

2021年11月24日10:40

来源:多彩贵州网

  多彩贵州网讯(本网记者 李晓芳)1949年的秋天,遵义市赤水县(现赤水市)的戴中医花了几块钱把六岁的儿子送进了学校。这个瘦小机灵的孩子,便在这一年开启了成才道路上的第一步。

  现年78岁的戴永生老先生是贵州省为数不多的在医术、教育、科研三方面有着诸多成就的中医。1994年他亲赴美国参加首届传统医学大会获优秀论文金杯奖,先后获WHTO授予的“国际传统医药杰出学者”称号,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世界教科文杰出贡献奖”。2013年,他被评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并由国家中管局授牌建立戴永生传承工作室。老先生在中医五行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赢得了国内外组织和同行专家们的无数嘉奖和广泛赞誉。他长期坚守临床一线,将理论研究成果应用到消化道疾病的临床治疗中,有效率达80%以上,至今仍每周出诊4次,年门诊量8000余人次。2020年,他担任贵州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医专家组顾问,指导全省中医药救治工作。在近40年的教师工作中,老先生临床带教本科实习生和进修生上千人次,2008-2020年期间,他培养了博士4人、硕士研究生7人,为贵州健康阵地输送了一批又一批新鲜血液。

赴美参加首届传统医学大会

  求学·问路

  赤水与四川南部接壤,早年间戴永生的父亲戴霖波为求赤水名医为师,举家从四川南部合江搬来赤水。

  年幼时,戴永生体质娇弱多病,父亲坚持以中药为其调理,等到他上小学时,身体素质得到了明显改善,从此在心中根植起了对中医药的特殊情感。

  活泼好动、聪明好学、做事专注,戴永生的这些品质几乎是妥妥的“学霸”标配。即使没有家人督促,依然能通过自觉自学长期名列前茅。1961年,在那个难得出一个大学生的年代,受父亲医术医德的影响,18岁的戴永生追随父亲步伐选择中医专业,如愿考入贵阳医学院祖国医学系攻读中医本科五年,那一年,全省仅34人考入该校。

  那个年代高等教育由国家分配工作,大学生们也没有如今这么天马行空的理想。在大学时,戴永生便知道自己将前往基层,而他只是默默地做好准备迎接毕业的到来。在此期间,他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每天10点睡觉,早上5点半起床,锻炼、学习、吃饭如此反复,高度自律不仅让他拥有健康的体魄,也累积了不少学问知识。

  毕业后,他首先在医院实习,之后便参加了贵州省医疗队,于1968年2月被分配到思南县许家坝医疗服务三个月。期间,他跟随同行前辈们一起诊治诸多病患。有一次,公社有个病人腹痛难忍前来就诊,戴永生在病人足三里施针,很快就缓解了腹痛,中医的魅力再一次让戴永生深受触动。

  医疗服务回来后,他先后被分配到赫章县野马川医院、赫章县人民医院任中医师,在基层门诊和病房两头跑一晃就是十二年。医术和经验在此过程中得到了沉淀积累。

青年时期的戴永生

  20世纪70年代,国家恢复了中断10年的高考和研究生教育。贵阳中医学院重新开设中医研究班,从具备10年临床经验的医生中招生进修,在当地医院支持下,1980年他再次考入贵阳中医学院,深造三年。而他人生中最重要的舞台由此搭建。

  当时,为培养高层次中医人才,学院专门聘请了著名中医学家程士德、方药中讲授运气学说、人体四时五脏阴阳整体观等,让戴永生在学习中医基础知识的同时加深了对中医学的认识。同时,他还得到贵阳中医学院院长袁家玑教授的指导。

  有一次,戴永生在学习中医经典后写成《脉学初探》一文,请老师评阅。袁家玑看后认真在文纸上写道:“本文仅限《素问》脉学综述,但《素问》脉学所包甚多,不能全部叙述,应加以说明,用几句话就可以。所用资料是可以的,综合得也好,本文可投学报。”短短的几句语评,饱含了老一辈名医对青年学子深研岐黄脉学的肯定与鼓励,并激发了年轻的戴永生对中医四诊中脉学理论的不断探求。

  探索·求真

  在戴永生的自我认知里,他最大的优点就是“能沉得住气来做学问,也没得啥子复杂的人际关系”。

戴永生所获世界教科文杰出贡献奖

  毕业后他成功留校任教,并在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继续临床工作,一边教学一遍看门诊。学校的学习树立了他认真研究基础理论的性格。当时,戴永生担任全国中医基础理论委员会委员,同时也是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和诊断学的老师,在参加全国各种会议和教书过程中,他发现中医基础理论薄弱,多年来没有突破,基础理论教学老师尤其是老中医比较少,大多数时候由刚毕业的人来教授。此外,中医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指导研究人生命的两大基础学说,却在理论上没有传承也没有发展,国内在五行领域的研究比较少,虽然流派不少,但是继承不够,学说理论非常零散。1987年,他发表第一篇关于中医五行研究的文章北京中医药学院学报,正式开启五行研究的一生。

  为了探索五行理论,查阅、搜集、整理从古至今多家名医名家,从实际医案中归纳摸索五行理论规律,再把它运用到临床。从那时起,戴永生天天去图书馆最少2小时,有时半天,利用工作之余研究五行学说,手抄笔记垒了一沓又一沓。仅第一本书出版时就有20多万手写字,而每一个精斟细酌的字背后都是大量的手写稿作为基础。

戴永生手写稿

  “锲而不舍,不断积累,比较整理。”短短十二个字总结了33年反复钻研的历程。他花了二十年的时间,将中医五行学说从继承到发展的历程做了详尽的专业解析。结合教学与医疗,采用综合集成和系统评价方法,开拓五行辨证用于临床,所报《中医五行系列研究》科研成果,经同行专家鉴定评价为“一项学术水平高,并有学术创新,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的研究成果。”并获2006年度贵州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殊荣,载入《贵州年鉴》。在传承创新中医五行学说方面,他提出中医五行源于自然观向、儒家“治国五行"、道家“治身五行”,中医“医学五行”的“一源而三歧”传承发展史观。同时完善了中医五行方法论,构建了中医脏腑病机五行传变总规律和正反思维方法,创新中医五行辨证7类35个证候模式,形成了独特的中医五行辨证纲领,在用于中医内科万余例病患诊治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育才·为师

  戴永生非常重视育才工作,把教育青年大学生及年轻医师成才作为自己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他深入基层,为在县级中医院实习的学生和工作的青年医生讲学。他走近学生,关注他们学业路上的困难,针对“如何学好中医”在校园为学生开讲,身体力行为经济困难的学生捐款。他参加班级活动,在主题班会上与学生们分享自己的求学经历和奋斗路程。他积极指导、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带领青年教师、医生、学生在乡镇基层开展义诊。

年轻时的戴永生正为病人义诊

  “中医历来成才很慢,不到50岁以后可能都很难出头。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结合有个磨合的过程,那就需要付出代价。”在外人眼中早已功成名就的戴永生,提起青年成才道路,言语中既有担忧,又充满笃定。

  正因成才慢,他便想让徒弟们少走弯路。他对自己医教研成果进行梳理,在师承教育中,强化学生继承中医四诊“望闻问切”基本功,通过集中授课与延伸中医经典指导学习,发放导师临证医验补充资料以提高带教质量,认真批阅学生们的跟师笔记、月记、临床医案等。每一个举动,仿佛已成为曾经孜孜不倦的导师和前辈。

  人生三两事

  戴永生对贵州的情感是朴素的,这里不仅是他生长生活的地方,也是将他培养成才的土地。他绝大多数精彩绝伦的、废寝忘食的、温柔至极的、情深意长的故事统统都在这里发生。

带教弟子

  上世纪六十年代,他的青梅竹马——马述良追随他而来。两人在校园里一同学习,一同跳舞,过着充实而快乐的日子。戴永生不是一个只会一直泡在图书馆的“呆秀才”,他有着属于那个年代青年人的浪漫骨血。舞厅是他的自由天地,每个星期六恰恰、探戈、华尔兹音乐响起,踩着鼓点在人群中自由穿梭,同爱人尽情在舞池中旋转、跳跃。

  提起妻子,戴永生总是亲昵且自豪地称呼她为“马老师”“老太婆”。马述良女士和儿女在家庭上给予的温暖和支持,是他多年来安心工作的后盾,家人的脉脉温情始终支撑着他。

  而回忆求学时,学校细微之处流露的关怀如今仍时刻感动着戴永生。“那时国家经济发展多困难呐,但中医学院对边远地区来的同学十分照顾,还注重大家的营养伙食,虽然所谓‘营养伙食’也就是多点菜和油水,但是真的感到幸福和温暖。”说着他捂着嘴咯咯笑了起来,记忆中那一碗碗香喷喷的饭菜仿佛重现眼前一般。

  “年轻时,我在贵州老师、前辈的指导下有了成才的基础。工作之后,学院、医院对我也很关心,给予许多帮助。家庭的支持也让我走得更加踏实。更为感谢的是当我65岁送完最后一批研究生之后,贵州中医药大学一附院就把我返聘。一路走来如果不给我这些平台,就是英雄也无用武之地。”

戴永生和弟子

  采访到尾声,戴永生老先生突然像想起什么,他问到,你说名声重不重要?我思考片刻并未回答。他接着自答:重要,但名声和著作我觉得著作更重要,普通人的名声可能只有这代人知道你是大师是名医,后代人根本不知道,也再不会用到你的医术。只有呕心沥血出来的著作才是流芳千古的东西。我年轻时也缺乏竞争力,我的同学们大多都当官了,我跟他们相比逊不逊色?所以人生要看你怎么看待?我知道我的人生在世时没什么光环。但就像爬山攀登到最后,是不看起跑点的,重要的是看人生的终点。

  一番感悟后,他又恢复了开心的脸庞。我说你心态真好,他回道:我的人生已经很满足,达到了自我的成就,花了一生治了许多病人,教出了许多优秀的弟子,也有闪光的研究成果。有新的东西出现我就和老太婆就去跟潮流,有时结伴去旅游。这么好的日子,怎么不多活些岁数?怎么不多做些事情呢?


编辑:郭同欢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