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倩:公正抵达民心

2021年11月26日08:13

来源:河南法制报

  □河南法制报记者岳明

  匠心活儿秉持专业精神

  张倩说:“司法审判的一切都建立在专业性上。尤其是民事司法审判,案件事实复杂,人的关系更复杂,只有秉持专业精神,拥有开阔的知识视野,才能干好这个匠心活儿。”凭这份“匠心”,她成为“全国法院办案标兵”,被誉为“专家型法官”。

  面对每一起棘手的案件,张倩都展示出深厚的专业素养。

  姚某与再婚妻子共同出资购买一处房产,登记在姚某一人名下,后姚某在妻子不知情的情形下将房产过户给与前妻所生儿子。姚某妻子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对房屋享有共同产权,一审法院依据不动产登记制度判决原告败诉。

  这种关于物权归属的争议问题,在当时法律层面未有明确规定,合议庭内部也有争议。

  经过多次翻阅卷宗,查阅相关理论书籍,张倩对物权法规定的不动产物权登记的证明效力形成了新的认识:“物权登记是推定的证明效力,如果有证据可以推翻这种推定,那应当以真实的法律关系为依据。”张倩与合议庭成员经过反复研讨,终于寻求到裁判的法律依据,二审在还原了房屋的财产属性后,改判姚某妻子胜诉。

  张倩据此案编写的《不动产登记是否为认定物权的唯一凭证》在理论刊物上发表,此案也被评选为当年优秀案例。两年后出台的《物权法司法解释》第二条的规定内容与该案的处理思路不谋而合。“我们走在了前面,而且走对了路。”谈及此案,张倩总有一份自豪感。

  实践中民间借贷纠纷案情复杂,虚假诉讼真假难辨。何某持有范某出具的多份借款凭证和担保人出具的担保书,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范某偿还借款80万元及利息,保证人承担连带保证责任。该案历经一审、二审、再审等程序。

  张倩凭职业敏感,觉得案件证据有问题。她用最笨的办法,邀请当事人多次过来讲述案件事实。果不其然,何某三次来接受调查,每次针对借款关键细节的陈述都不一致,交付借款的时间、地点一再矛盾,就连款项来源都出现了两种说法。在三次自相矛盾的陈述面前,何某不再理直气壮,变得哑口无言。这一起案涉金额80万元的案件被确定为虚假诉讼,二审依法判决驳回了何某的诉讼请求。

  张倩办案的同时注重业务钻研,撰写的一系列论文被理论刊物发表,有些案例被省法院确定为参考性案例。

  “张庭长要求我们‘力求每个案件的审理都成典范,每份法律文书都成精品’。”谈到专业化办案,该院民二庭员额法官李鑫说。

  良心活儿厚植为民情怀

  “啪”的一声响,张倩拍案而起:“王某的过错这么明显,必须判他承担责任!”

  2018年6月,李某6岁的女儿放学回家时不慎滑入坑塘溺亡,李某夫妇诉至法院要求坑塘使用人王某、当地乡政府及县水利局承担赔偿责任。一审判令乡政府和水利局分担部分赔偿责任,王某无责。李某夫妇、水利局均不服判决,提起上诉。二审中,张倩担任审判长开庭审理此案。

  张倩带领合议庭在法庭上细细把事实查了又查,又到现场进行走访,了解到王某是村支部书记,该废弃坑塘原是王某租赁其他村民的可耕地,王某在可耕地上取土牟利,暴雨过后进一步塌陷成为坑塘,李某女儿没注意以往玩耍的土坑变成了凶险之地,才发生惨剧。

  事实查清了,面对指向王某过错的证据,再想到李某夫妇的哭诉,才有了开头张倩“拍案而起”的一幕。

  桌子拍过了,合议庭也确定了王某的责任,但是判了之后能顺利执行吗?张倩带着承办法官再一次找到王某,通过一番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谈话,终于使王某接受了自己需要承担责任的事实。

  二审依法改判王某承担60%的赔偿责任,其他责任主体分担责任。判决送达后,王某主动将赔偿款履行到位。

  张倩说:“民事法官有时要在案外付出大量心力。只有厚植为民情怀、坚守司法良知,才能干好这个良心活儿。”

  曾有一起侵权责任纠纷,李某与郑某等人共同饮酒后驾车外出,不幸发生交通事故致死,李某的近亲属提起诉讼,要求郑某等人承担部分损害赔偿责任。

  郑某等人未尽合理限度范围内的安全注意义务,有能力阻止醉酒的李某驾车而未予阻止,对李某的死亡存在一定过错,一审判令郑某等人承担部分赔偿责任是正确的,二审决定维持原判。

  张倩发现上诉人郑某等人有抵触情绪,就围绕事故发生的原因、各方当事人所存在的过错、共同饮酒人承担责任的法律依据、司法判决所应倡树的价值导向和行为准则一一进行分析论理,最终形成一份情法交融的判决书。二审判决送达后,郑某等人均表示服判,积极履行赔偿义务,此案也得以入选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典型案例。

  民心活儿真正实现公正

  张倩常说:“很多群众一辈子只打一次官司,我们作出的裁判,既要给群众解决问题,还要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

  相邻两家因为一堵围墙打架,并诉至法院。还没开庭,双方矛盾一再升级,合议庭去现场调解三次,邀请村组织、乡政府参加,均无功而返。村里、乡里的同志都摇头:“判吧,只能交给法院解决了。”

  针对相邻纠纷案件中的围墙是否应该拆除,庭审出现了两种意见,谁也说服不了谁。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的事交给群众解决,让案件走出去,征求意见。”张倩决定“开门迎谏,听取民意”。她和员额法官、助理、书记员分头行动,在群众中广泛征求意见,在行业内听取专家建议,第二天一碰头反馈,征集的绝大多数意见都认为围墙不该拆。合议庭最终采纳了这种“朴素的正义观”。判决下发之后,合议庭又对双方做了深入的说法释惑工作,案件双方均服判息诉。

  此案之后,张倩带领的团队又有了一种新的矛盾化解方法——“问卷调查法”,让事实在争议中查明,让争议在民意中解决。

  一起案件的当事人杨某没按开庭时间参加庭审,二审准备按撤诉处理。杨某得知消息后,到法院反映情况。张倩经了解得知,案件当事人未能看清送达信息。于是,她重新组织开庭,保障了当事人表达诉求的权利。杨某的上诉请求虽然最终没有得到支持,但他在接到二审判决后没有任何意见。他说:“法院给我说话的机会了,法官的办案过程我感到公正。”

  法官助理张会星深有感触地说:“张庭长特别注意办案过程中当事人的感受,努力从一言一行中让当事人感受到法官是公正的,当事人都特别信服她。”

  2008年独立办案以来,张倩审结各类民商事案件1400余起,参与审理近6000起案件,所审结案件无信访情形,无不良影响,无矛盾激化,实现了社会效果与法律效果统一。

  张倩深有感触地说:“民事审判涉及各类纠纷,案件小但关乎民心。只有审判结果真正实现公正,并让群众在审理过程中也感到公正,才能干好这个民心活儿。”

  人物名片

  张倩,女,1980年7月出生,中共党员。她2006年考入商丘市中级人民法院,历任书记员、助审员、审判员、民三庭副庭长、民一庭庭长、民二庭庭长,多次荣立个人二等功、三等功,获“全国优秀法官”“全国法院先进个人”“全国法院办案标兵”“全省人民满意的政法干警”等荣誉。

  15年的民事司法审判经历,让张倩说话言简意赅,直切要害:民事法官,干的是匠心活儿、良心活儿、民心活儿。

编辑:张馨予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