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手织云锦。贾更尧摄
钢花闪闪造船忙。邱彦文摄
淮滨县打造水景生态园林城市,围绕“一座水城、百里河道、千亩湿地、万顷水域”水系生态,实施水系连通工程,打造“淮上江南”,建设“梦里水乡”。
临港经济增强淮滨活力。
河南日报记者 胡巨成 尹红杰 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 刘宏冰
因治淮而建县,因滨淮而得名,“三水围一县,一河贯东西”的淮滨,曾是全省闻名的“水患大县”“洪水走廊”,十年九灾,苦不堪言。
而如今,淮滨抢抓机遇、问河借力、借船出海,一跃成为中原最大的内陆港口城市、淮畔最大的内陆船艇制造基地,“中国弱筋小麦第一县”名扬中外,县域综合实力也由曾经的全省倒数第一,跃升到2020年底的全省第40位,三产结构比首次实现由“二三一”向“三二一”的历史性转变。
淮畔正崛起县域经济新高地,引人瞩目,发人深省。
滨淮临港借势招商
——机杼声声唱传奇
12月3日,来到位于淮滨县产业集聚区的河南君子林服饰智能服装车间,马达轰鸣,织机飞旋,工人们正在赶制智能服装。
“以前主要做出口,近两年受疫情影响,我们及时调整策略,在维护好国外市场的基础上,及时开拓国内市场,构建双循环。”君子林服饰董事长孟君说,2019年投放国外市场的两款智能服装,改成国内版型款式后,很快在国内热卖。
她拿起一件蓝色服装说:“这件服装内置芯片、温度传感器和加热组件,配一个移动电源,传感器感受到环境温度变化后,就会直接启动加热元件,及时适应环境的变化,深受户外运动爱好者喜欢。”
一件智能服装,尽显淮滨由“制造”布匹向“智造”服装的转变。
从2007年抢抓东南沿海产业转移的大势和机遇、引入第一家纺织企业至今,淮滨利用水运便利、公路发达、铁路畅通的优势,先后引进建成了苏州纺织产业园、嘉兴纺织产业园等纺织园区,纺织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华丽嬗变。
在引进纺织业的同时,淮滨人聚焦纺织服装全产业链,吸引龙头企业落户,打造纺织服装科技产业集群,抢占全国纺织服装科技高端市场。
2013年落户淮滨的君子林服饰,是一家集服装设计、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外贸出口型企业,先后研发出具备防冻、防溺水、防走失、轨迹控制、蓝牙等功能的智能服装,获得10多项专利。
君子林服饰只是淮滨县产业集聚区内162家化纤纺织服装企业的一个典型代表。
十多年间,一排排现代化厂房、一台台自动化纺织设备、一座座智能化服装工厂,快速崛起在淮河之滨。这里先后荣获中国新兴纺织产业基地县、中国针织服装产业转移示范区、中国针织服装智能制造基地等殊荣。
截至2020年年底,淮滨县已签约投产喷水织机3万台(套),年产坯布16亿米、服装2500万件,成长为信阳市唯一超百亿级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年产值119亿元。
优商强产延链补链
——淮畔崛起新基地
纺织企业缘何陆续落户淮滨并做大做强?
“这得益于我们始终坚持招商引资和优化营商环境‘一把手工程’,成功实现了招一个,引一批,带一片。”淮滨县县长谷光亚坦言。
淮滨连续几任书记县长倾心优商强产,锚定目标延链补链,先后规划建设了16个纺织服装“区中园”,推出优惠政策吸引初级丝龙头企业落地,加快推进豫南染整产业园建设,积极打造化纤纺织服装全产业链。
2015年4月,当时国内纺织行情不景气,浙商纺织资金周转困难,一笔4000万元的贷款到期。如逾期不还,企业将被列入黑名单,甚至会面临破产。时任淮滨县委书记曾辉获悉后,紧急召开专题会议,多措并举、依法依规为企业解决了过桥资金,帮其渡过了难关。
事情传开,很多企业家深受感动,前来投资者络绎不绝。
淮滨县产业集聚区的多位企业负责人都说,在淮滨经商办企业,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在法律政策许可范围内,很快就会解决,让人安心舒心又省心。
这些年,这些事,不胜枚举。
坚持把民营经济作为县域经济突破口和主阵地,淮滨政府坚持当好“店小二”,做好“服务员”,把最优营商环境打造成淮滨金字招牌。
10月16日,淮滨县获颁首批河南省新时代民营经济“两个健康”实践创新示范县(市、区)。
产业链强则产业强。为不断延链强链,淮滨充分发挥落地于此的国家棉花暨纺织服装检测检验信阳分中心优势,全方位服务企业产品创新和品质提升。同时筹建浙江纺织科学院淮滨分院和淮河纺织服装职业学院,全力保障纺织服装产业发展人才需求。积极谋划申请省政府批复同意建设淮滨染整中心,使淮滨县化纤纺织服装产业形成环环相扣的完整链条。
如今,规划面积15平方公里的淮滨县产业集聚区已建成10平方公里,入驻企业198家。占地600亩的中西部纺织服装交易中心,也正加紧推进。2020年,淮滨县产业集聚区工业总产值已达185亿元,主营业务收入210亿元。建设中西部最大化纤纺织基地的目标,正一步步变成现实。
“淮滨因淮而兴,因港而强。如何立足千里淮河第一港优势,抢抓一系列国家级战略机遇,再造新优势,再谋新发展,是我们一直努力思考、奋力实践的新课题。”淮滨县委书记梁超说。
问河借力造船出海
——临港经济开新局
沿淮居民下河能驾舟、上岸会造船,生生不息,世代相承。
新中国成立之初,这里就成立了国营淮滨造船厂。经过持续创新发展,淮滨已实现了从木质船、水泥船到钢制散装货船,再到游艇、画舫、冲锋舟的“四级跳”,在淮河、大运河和长江水系,赢得“十船三淮滨”的美誉。
10月9日,由河南省金隆诺宝船艇有限公司生产的全国第一艘LPG新能源A级航区双体画舫,在淮滨三号码头装车发往新疆,将在赛里木湖上劈波斩浪。
作为河南唯一一家取得游艇、执法艇、画舫生产资质的公司,金隆诺宝船艇已经创造了多项河南第一:第一艘无人船艇S600,第一豪华游艇“雷莉号”,第一艘港作推轮“盛华港务8号”……“淮滨造”游艇已销往西安、青岛、三亚、张家界等旅游景区,并开辟了印尼、缅甸等国家的钓鱼艇市场。
十里淮畔,钢花闪闪。淮滨县造船产业园区已发展成为河南省乃至淮河两岸最大的造船产业基地,今年已造各类船艇495艘,产值28.5亿元。
饮马港自古通航,素有“千里淮河第一港”之美誉。中原大宗散装货物由此通江达海,淮滨因此被誉为“中原出海大通道”。煤矸石、粮食等大宗散装货物,从这里出发,在千里航道奔波不息。
进入新时代,饮马港已经满足不了经济需要。如何把握临河优势,跳出淮滨看淮滨,放眼全球开新局?
优势在水,出路在河。淮滨紧盯国家战略大势,抢抓历史发展机遇。
2015年以来,《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相继出台,淮滨紧抓一“山”一“河”两大战略规划,提出建设“滨淮福地·临港强县”,超前谋划建设淮滨中心港,全力推进内河航运发展和公铁水一体化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规划建设临港经济区,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走进正在建设的信阳港·淮滨中心港区,码头上塔吊林立、机器轰鸣,工人们正抢天夺时,安装调试设备。不远处的328国道淮河大桥上,运输车辆往来奔忙,初冬的淮畔依然一片火热。
“淮滨中心港规划建设20个千吨级泊位,设计年吞吐能力2080万吨。港口和物流园区主体工程已经完工,正在建设配套设施、安装调试设备。近期,河南省最大的综合性单体港口就将试运营,到那时天天都是千帆竞发的恢弘场景!”信阳淮滨港务中心副主任任学斌自豪地说。
信阳临港经济区规划106.9平方公里,基本空间架构为“一港六区一廊道”:即公铁水一体化物流港,临港现代物流区、配套服务区、高端制造区、科研教育区、能源储备区、精深加工区,淮河生态廊道。目前已开工项目4个,概算投资15.35亿元;拟开工项目3个,概算投资11.94亿元。
依托在建的淮滨中心港,淮滨确立“以港铸城、以港育产、以产兴城、产城平衡”的港产城融合发展理念,提出二年建港口、三年试运营、五年成产业、十年立港城,聚力推动“港产城、商文旅”融合发展,着力把信阳临港经济区建成“千里长淮第一港,内陆物流新枢纽”。
建强枢纽再造优势
——流通贸易通全球
淮河淮滨段枯水期水深4—5米、丰水期可达11米,1500吨级载重船舶可常年通航,丰水期3000吨级船舶可通航,淮滨航运通过淮河连接长江水系和京杭运河,进而直达沿海。
去年8月,淮滨被确定为全省重点建设的18个区域物流枢纽之一。
物流枢纽,优势不小。放眼全省,像淮滨这样集公路、铁路、水运三种运输方式交会的县城,并不多见。
新时期,新赛道,如何再造新优势?
“我们不仅要抓住一‘山’一‘河’战略规划机遇,还要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问河借力,沟通世界,依托港口大力发展临港经济。”梁超说。
淮滨中心港区将作为信阳临港经济区的核心工程,集海关、商检、保税物流于一体,是淮河生态经济带国家战略重点支持的综合交通枢纽项目,也是河南最大的综合性单体港口。既是粮食、建材、轻纺等综合输入港区,又是工业产业集聚物流配套园区。
任学斌介绍,结合河南自贸区和淮滨水运口岸建设,淮滨积极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打造河南省开放经济桥头堡和豫货出海集散地。
当前,他们正以“海气入豫”项目、沿淮管道运输大通道建设为契机,谋划建设河南省最大天然气储备基地、中原粮食和物资储备基地、中原煤炭和物资储运基地;以淮滨造船产业园为载体,打造沿淮最大的船舶制造基地;以争取河南自贸区“豫南自贸片区”为契机,打造东南沿海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通过与中非贸易集团合作,搭建与非洲5国的政府经贸交流平台,开辟“淮滨港—非洲路易港”豫非贸易水上黄金通道。
北有郑州航空港,南有信阳淮滨港。信阳淮滨港务中心已先后与中石油集团、川油集团、上海众拓等65家国内知名企业达成投资意向;围绕临港经济区建设谋划项目39个,总投资632.78亿元。
可以想见,不久的将来,淮滨港内千帆竞发、百舸争流,大批的钢材、粮食、煤炭、黄沙、水泥等大宗散装货物,将从这里转运装船,运往五湖四海。
“淮滨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以党建‘第一责任’引领和保障发展‘第一要务’,加快临港经济区高质量发展,创造性推动各项目标任务落实见效,做奋勇争先、更加出彩的排头兵。”梁超充满希望地说。
专家点评
淮滨在中原大地上打造了一个县域经济的新亮点,媒体人对此做出了不少生动客观的报道。
淮滨县域经济发展有经验、有特点、有特色,可学习、可借鉴。
淮滨县域经济发展的一条经验是:聚焦发展不动摇,咬定目标不放松。围绕着“滨淮福地·临港强县”的发展定位,淮滨大力推进“一城、一区、三基地、一振兴”工程,加快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加快信阳临港经济区建设、加快纺织食品船舶制造基地建设和乡村振兴建设,走出一条“流通贸易型”县域经济发展之路。
淮滨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个特点是:善于发现机遇,积极抢抓机遇。在传统农业县的基础上,白手起家构建县域现代产业体系,必须强化机遇意识和能力。淮滨抢抓大江大河治理的机遇,超前谋划了信阳临港经济区,初步形成了“一港六区一廊道”的港区格局;抢抓碳达峰、碳中和的机遇,大力发展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储备产业和粮食及其战略物资储运产业,构建新型产业生态圈;抢抓长三角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机遇,积极承接上海及江浙地区向外转移的纺织服装企业,规划建设16个纺织服装“区中园”,形成了产值超百亿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
淮滨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个特色是:立足水资源优势,谱写县域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只有打好“淮河牌”、做足“水文章”,才有可能把淮滨潜在的生态优势转化为招商引资、产业集聚的现实优势。因此,淮滨以建设水景生态园林城市为抓手,为人才落户、资金落地、企业发展营造优美的自然环境;以用好水资源为切入点,发展绿色农业,培育特色小镇和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推动乡村振兴,为县域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诚然,淮滨的发展也会面临诸如化纤纺织业聚集的污染防治、船舶制造业的技术改造、村集体建设用地转化为聚集区标准化厂房用地等具体问题。相信淮滨人一定会在改革中克服困难,扎实推进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百闻不如一见。只有亲临淮滨,才能对“从织机飞旋到千帆竞发”有更加深刻的体悟。(省委农办原副主任郑林)
总策划:董 林 刘雅鸣
策 划:孙德中
专 家:谷建全 郑 林 任晓莉 高 昕 孙 禹
统 筹:阙爱民 宋华茹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本报记者陈更生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