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解决后顾之忧,别让轮岗教师感觉被“流放”
早有报道,为了以切实的举措响应“双减”政策落地,加快缩小城乡、区域、学校间教育水平差距,北京、深圳等地在今年秋季学期伊始时已大面积、大比例地推进中小学教师轮岗制度;其他一些地方也纷纷出台具体政策实施教师轮岗。
在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发展的今天,教师轮岗和之前一些地方探索试行的“县(区)管校聘”改革一样,不失为解决基础教育阶段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的一剂良方。然而,在笔者看来,这一政策要真正落地生根开花却实属不易。
从已经试行“县(区)管校聘”改革、推动教师轮岗和流动的地区看,诸如以下一些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少“轮”到乡村学校但家住在县城或市区的城镇教师需要每天乘公交车或者自己开车上下班,不仅每月的交通开支增大,无形中降低了生活水平,同时路途上也消耗了不少精力、时间,教育教学质量难以避免地受到影响;而“轮”到县城、市区或离家较远学校的农村籍教师,则会面临住房问题;一些轮岗的教师由于始终“在路上”,长时间“在远方”(不少地方教师轮岗的年限规定为3年,个别的甚至要求5年),照顾妻儿老小根本谈不上。整日里为交通、住房、子女教育、照顾老人等日常生计问题而焦心,难怪有些轮岗老师滋生出无依无靠、没着没落的“流浪”心理。更甚者,个别学校领导把教师轮岗、流动作为整治“不作为”“不听话”教师的一种手段,首先将他们调配到偏远的乡村薄弱学校。
教师轮岗若不能解决“流动”教师的后顾之忧,让他们产生了被“流放”的心理,这不仅不利于教师轮岗这项改革举措的推进,更无助于基础教育质量的提升。所以稳妥推进和成功实施教师轮岗制度,人性化关照是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教师轮岗、交流一定要尽可能地考虑到每个教师的利益诉求,首先解决好轮岗教师的交通、住房、子女教育等问题,切实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可喜的是,有的地方已经认识到解决轮岗教师后勤保障问题的重要性,并且出台了诸如“区域范围内的交流,农村教师的交流路程骑自行车不超半小时,城市教师的交流路程骑自行车不超一刻钟”“城乡交流的服务期限,根据距离远近,分别为1年、两年和3年”等很具人情味和接地气的规定。
当然,关注教师的基本生活诉求,关注教师心灵的归属感,仍大有文章可做。比如进一步减少教师轮岗、流动中的管理体制障碍,建立起县域内统一的教师编制制度、工资待遇制度、职称晋升制度、奖惩激励制度、监管督导制度等保障机制,让轮岗、流动教师真正吃下免除后顾之忧的“定心丸”,这样他们才能逐渐摒弃“学校人”心理,认可“系统人”的身份,不论轮岗、交流到哪所学校,都可以找到归属感和安全感,进而才可能真心真意地为提升所在学校的教育质量而流汗出力、呕心沥血。
(作者为基层教育工作者)
高鹏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