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标七项政策 谋实“十大战略”

2022年01月04日07:28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图①河南君胜自动化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正在对工业机器人进行组装和调试。潘炳郁 摄

图②卢氏县东明镇峰云村,一排排风力发电机在崇山峻岭之上随风起舞。聂金锋 摄

图③郑东新区龙子湖智慧岛的智慧岛大厦和中原龙子湖学术交流中心。本报记者 王铮 摄

图④宇通5G无人驾驶智慧公交车行驶在中原龙子湖智慧岛上。本报记者 聂冬晗 摄

图⑤尉氏县邢庄乡府李庄村王国庆家的小麦丰收了。李新义摄本版图片均为本报资料图片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今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并提出七项重要政策,即宏观政策、微观政策、结构政策、科技政策、改革开放政策、区域政策、社会政策,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保持社会大局稳定。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体(扩大)会议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做好今年经济工作要牢牢把握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新年伊始,我省正通过大力实施“十大战略”,深入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推动经济实现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本报今日推出“对标七项政策谋实‘十大战略’”特刊,采访相关部门负责人及专家学者,聚焦我省如何落实落地中央政策要求,深化细化相关战略,展现全省上下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努力与成效。

  促进政策落地 勇攀创新高峰

  □本报记者 尹江勇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七项政策,其中,科技政策要求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完善优化科技创新生态等。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将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放在“十大战略”之首,强调做强创新平台,壮大创新主体,集聚创新人才,完善创新制度,优化创新生态,建设国家创新高地等,与科技政策的相关要求高度契合。

  如何实现科技政策扎实落地?1月3日,记者采访了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及专家学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发挥好国家实验室作用,重组全国重点实验室,推进科研院所改革。省科技厅战略规划与政策法规处处长徐彬表示:“我省‘重塑重构省实验室体系’和‘重建重振河南省科学院’两大重点工作正在强力推进,实现了‘双管齐下’。”

  “在推动嵩山、神农种业、黄河等3个省实验室高效运转的基础上,再前瞻布局一批省实验室,成熟一个、揭牌一个。”徐彬介绍,我省着力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将力争在种业、信息技术等领域创建国家实验室或分支(基地)。

  此外,我省还将加快推动省科学院重建重振和中原科技城、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在空间布局、人才机制、政策服务、科创体系、金融资本、管理队伍上深度融合,全力打造新型科技创新研发机构。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深化产学研结合”。省委党校科技文化教研部副教授梁红军认为,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就要在“提升能力、扩大规模、强化服务”等方面多策并举。

  要引导、支持和帮助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四有”,即有研发机构、有研发人员、有研发经费、有产学研合作;运用政策“组合拳”,充分调动企业研发积极性;要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健全“微成长、小升规、高变强”梯次培育机制,以“专精特新”企业、瞪羚企业的铺天盖地,逐步造就独角兽企业、领军企业、头部企业的顶天立地。

  同时,还要提高政策创新力度,对企业提出的重点问题采取“点办理、批处理”的方式,努力当好企业创新发展的“贴心服务员”。

  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博士郑广建认为,“构建一流创新生态,必须拿出真招实招”。

  一方面,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改进完善“揭榜挂帅”、首席专家负责制等项目组织机制,扩大高校科研院所自主权改革试点工作,努力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从制度层面为创新驱动提供保障。

  另一方面,要创新项目运行机制、融合发展机制、资金运行机制、人才发展机制、考核激励机制,建立新型科研管理体制、市场化的人员激励机制、高效的创新组织模式和灵活的成果转化机制。

  同时,还要加快形成一流的创新文化,鲜明确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健全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合理容错机制,为创新生态注入灵魂。

  “放眼‘十四五’,我省需要不断完善政策、优化服务,给足‘阳光雨露’,营造‘万物竞长’的最佳创新创业生态,让中原创新活力充分涌流、创业潜力有效激发、创造动力竞相迸发。”郑广建说。

  立足中原实际 再造发展优势

  □本报记者 逯彦萃

  近年来,我省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些比较优势。但在构建新发展格局大背景下,我省当前存在着交通枢纽“流量”大于“留量”、制造业高端供给不足、内需潜力尚未充分释放等问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结构政策要着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此,省委工作会议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实施优势再造战略。如何结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实施优势再造战略?省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要超前谋划、前瞻布局,加速培育新的比较优势,力争在原有基础上实现新的更大突破。

  推动交通区位优势向枢纽经济优势转变,争取让“流量”变成“留量”。坚持以通道枢纽为基础,以高效物流为纽带,以优质服务为依托,实施枢纽能级提升、物流提质发展、枢纽偏好型产业培育“三大行动”,推动各类要素资源向交通枢纽集聚布局。具体来说,重点抓好“四个经济”:一是培育壮大航空经济,形成核心产业集群;培育发展航空金融、国际会展等现代服务业,共同构筑临空产业生态圈层。二是着力引育集聚高铁经济,逐步形成高铁装备“河南造”;前瞻性布局高铁货运,利用高铁快运高效集疏的优势,让特色产品“跑起来”。三是着力提质增效陆港经济,到2025年争取开行国际直达线路达20条以上。四是着力做大做强临港经济,支持周口、淮滨等完善提升内河港口及航道设施,将中原地区的货物通过水运快捷通向世界,打造独具特色的中原港口贸易中心。

  推动产业基础优势向现代产业体系转变,争取让“存量”变成“增量”。推行产业链链长和产业联盟会长“双长制”,加快实施市场主体培育、卓越产业链建设、数字赋能融合“三大工程”,全力打造国家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一是强企业。深入开展“万人助万企”活动,建立健全“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市场主体梯次培育机制,2022年新增10亿级以上龙头企业25家、上市企业1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500家。二是优链条。围绕装备制造、食品制造、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等优势领域,实施产业链现代化提升行动,打造10个重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和30个左右千亿级现代化产业链。三是促融合。开展企业“上云用数赋智”行动,2022年建设15个左右工业互联网平台,新增上云企业3万家以上。同时,从“链主”企业需求出发,集聚配套科创、金融、咨询、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工业设计、创意设计等,加快建设设计河南。

  推动内需规模优势向产业链供应链协同优势转变,争取让“体量”变成“动量”。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协同并进,实施供需适配、市场招商、促进消费“三大行动”。围绕“优供给、创高端”,在食品、汽车、轻纺等领域发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模式,增强省内产品市场竞争力影响力。围绕“强招商、拓空间”,深化与发达地区的合作,大力开展靶向招商、产业链招商等。围绕“育平台、促消费”,积极引进知名电商企业总部或区域性、功能性总部,加快电子商务示范基地、电商产业园、直播基地等载体建设,打造线上线下时尚消费新高地。

  加快数字转型 打造数字生态

  □本报记者 陈辉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数字化日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快数字化改造,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刚刚闭幕的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体(扩大)会议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也明确了今年数字化转型战略的重点任务,“加快构建高水平新基建体系,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提升数字治理能力,打造数字生态。”

  “我省作为人口大省、经济大省,拥有海量数据资源、丰富应用场景和广阔市场需求,推进数字化转型具备较好基础。”省工信厅党组书记、厅长朱鸣说。

  去年以来,我省逐步夯实以5G网络为代表的新基建基础,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和水平位居全国前列。数字产业化形成局部优势,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网络安全、先进计算、新型显示和智能终端等数字核心产业快速壮大。产业数字化加速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数持续提升,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由试点示范进入全面推进的新阶段。数字化治理水平持续提升,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进入全国第一方阵。

  “抓住数字化转型机遇,未来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就有可能实现弯道超车、换道领跑。”省社科院原院长谷建全说。省委着眼河南发展所需,将数字化转型作为引领性、战略性工程,这意味着加快数字化转型已经不是可有可无的“选择题”,而是一道各行各业必须做好的“必答题”,对提升河南未来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目前,我省数字化转型战略总布局已清晰:构建数字基础设施、数字核心产业、数字融合应用、数字治理能力、数字生态体系“五位一体”发展格局。总的目标也已明确:打造数字强省,建设全国数字产业化发展新兴区、产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区,争创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

  朱鸣表示,今年河南数字化转型战略将进入深度实施阶段,省工信厅将把加快数字化转型作为引领性、战略性工程来抓,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推动数字产业化。围绕软件服务、人工智能、区块链、北斗导航等深度应用,培育壮大新兴数字产业;围绕新型显示和智能终端、智能传感器、半导体等产业突破提升电子信息核心产业;围绕整合数据资源、挖掘数据价值、探索数据交易服务加快发展数据服务产业。

  推动产业数字化。利用数字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的改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分行业制定数字化转型路线图,开展数字化转型“揭榜挂帅”活动,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的“优秀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支持制造业企业发展平台化设计、智能化制造、网络化协同、服务化延伸等新模式新业态,加快生产方式、企业形态、商业模式变革。

  构建数字生态体系。系统研究推进数字政府、数字城市、数字乡村等建设,不断打造完善技术创新平台、中试平台、企业上云平台,引进和培育数字化服务商,加强数据安全保护,完善网络安全机制,使数字赋能各行各业,构建高端、高效、安全的数字生态体系。

  做强农业“芯片” 端牢中国饭碗

  □本报记者 刘晓波 刘晓阳

  1月3日,新乡县大召营镇大召营村一处麦田里,绿油油的麦苗开始分蘖,新乡县众心齐种植专业联合社负责人李红伟正在给小麦喷施营养液和杀菌剂。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提高农机装备水平,保障种粮农民合理收益,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李红伟正在作业的4900亩小麦就位于大召营镇建设的高标准农田内,去年夏收,小麦平均亩产1400斤,高产地块接近1600斤。

  据测算,高标准农田建成后,亩均可提升粮食产能150斤以上。近年来,我省深入实施藏粮于地战略,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去年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7580万亩,新增粮食生产能力200亿斤以上。我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连续3年获得国务院督查激励表彰。

  与此同时,我省还有44%的中低产田亟待改造。“我省统筹推进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力争到2025年全省高标准农田总面积达到8759万亩,改造提升面积1000万亩以上,以此稳定保障1300亿斤以上粮食产能,持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省农业农村厅农田建设管理处处长黄幸福说。

  高标准农田项目管护的“痛点”和“难点”是灌溉机井“日常没人管”“坏了没人修”。黄幸福表示,去年4月份以来,我省组织开展农田水利设施排查整改工作,整改问题机井31.6万眼、回填报废机井5.3万眼,解决了多年来想解决、未能解决的管护难题。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对粮食增产贡献巨大。据种子管理部门统计,全省自主选育小麦品种种植面积占小麦总种植面积的80%以上。

  放眼全国,我国小麦育种水平不断提升,保障了我国小麦100%用中国种。

  然而,由于现有小麦品种的产量已经很高,现有资源无法满足实际的科研需要,广泛收集、引进一些近缘种属和野生资源显得十分迫切。同时,我省在生物育种新技术应用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创新能力明显不足,新技术运用和新品种选育亟待突破。

  面对育种碰到的关键“卡脖子”难题,省农科院副院长卫文星表示,我省将以神农种业实验室和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为依托,巩固发挥我省在小麦、玉米、花生等领域优势,打造具备国际一流水平的种业创新平台。

  与此同时,我省将引育一流种业创新人才。瞄准前沿、尖端技术,针对基因组学、基因编辑、育种智能化等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短板学科,大力引进培养一批领军人才、杰出人才和骨干人才,打造种业科技人才新高地。

  实施一流创新课题研究。围绕“卡脖子”技术攻坚克难,在种业关键核心技术方面取得突破。基因工程育种方面,克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具备重大生产应用前景的重要性状控制基因;分子设计育种方面,构建全基因组选择育种的理论和技术体系,实现从传统的“经验育种”向定向、高效的“精确育种”转变。

  瞄准“双碳”目标 推动绿色转型

  □本报记者 逯彦萃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要坚定不移推进,但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双碳”目标已经明确,我省担起责任,推出有力举措,正在大力实施绿色低碳转型战略。

  省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实施绿色低碳转型战略,就是要坚持绿色生产、绿色技术、绿色制度一体推进,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在过去的一年,我省健全工作机制,完善政策举措,在能源清洁保供、产业转型发展、交通运输结构调整、建筑领域节能降碳、林业生态保护修复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下一步,省发展改革委将按照中央和省委部署,坚持“统筹规划、协同推进、分类施策、安全降碳”原则,抓实抓细各行业绿色低碳转型,重点实施七大行动。

  实施能源结构低碳转型行动。抓好“减煤、稳油、增气、引电、扩新”,重点实施新能源提质、清洁能源外引、煤电转型升级、电力“网源储”优化、煤炭稳产增储、油气保障能力提升六大工程,力争到2025年,全省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突破5000万千瓦,外引电力规模达到1000亿千瓦时以上,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16%左右。

  实施产业结构绿色升级行动。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布局储能、氢能利用、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未来产业。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加快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实施100家以上重点用能单位节能改造工程,形成节能能力280万吨标准煤。建设一批碳达峰碳中和试点园区、企业,探索绿色发展路径和模式。

  实施绿色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行动。加快发展低碳环保、经济实惠的水运和铁路货运,推进大宗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建设淮河、沙颍河、唐河等航道及周口、信阳、南阳等地港口。推进年货运量150万吨以上的企业和物流园区铁路专用线建设。加快推广新能源交通装备,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分布式光伏+储能”系统,高速公路快速充电设施实现全覆盖。到2025年,除应急车辆外,全省城市公交车、出租车、载货汽车、环卫车辆基本实现新能源化。

  实施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行动。扩大绿色建筑标准执行范围,推广绿色建造方式,深化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提高建筑终端电气化水平。到2025年,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新建公共机构建筑、新建厂房房顶光伏覆盖率力争达到一半以上。

  实施减碳科技创新行动。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组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推进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加快绿色低碳领域省级创新平台建设,培育一批绿色技术创新示范基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绿色低碳创新型企业集群。

  实施绿色生态屏障构建行动。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提升生态碳汇能力,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保护和修复工程,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到2025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26%以上。

  实施绿色低碳生活引领行动。开展绿色低碳示范创建,鼓励绿色消费,促进资源循环利用,着力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积极倡导绿色生活、绿色消费,使建设美丽河南成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

  抢抓发展机遇 建强开放高地

  □本报记者孙静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改革开放政策要激活发展动力,要求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制度型开放,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吸引更多跨国公司投资,推动重大外资项目加快落地。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我省也提出实施制度型开放战略,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1月3日,省商务厅党组书记、厅长马健说。

  下一步,我省如何对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尽快推动有利于经济稳定的各项开放举措落地生效?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马健说,我省要持续以“空中丝绸之路”为引领深化拓展“四路协同”,提高我省在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中的参与度、链接度和影响力。

  空中丝路方面,要巩固提升郑州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功能,大力发展枢纽经济。不断完善国际航线布局,积极培育引进本土和基地航空公司,打造国际航空物流中心,全面构建连接全球主要经济体的“空中经济廊道”。

  陆上丝路方面,要拓展中欧班列(郑州)欧洲、中(西)亚、东盟等国际干线物流通道,大力发展日韩等亚太中转线路。谋划建设郑州国际陆港新节点,打造中部散货物流集散基地等,推动班列运贸一体化发展。

  网上丝路方面,要切实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跨境电商领域的合作,支持跨境电商企业在重点国家和市场构建本土化服务网络,布局建设一批公共海外仓。

  海上丝路方面,要提升铁海联运规模和水平,开辟更多铁海联运线路。创新发展河海联运,强化内河水运与沿海港口联动发展。

  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博士郑广建认为,1月1日生效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有助于我省经济要素自由流动,提高配置效率,加快形成一体化大市场,助推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

  马健介绍,为更好对接RCEP,我省印发了《河南省落实〈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行动方案》。根据方案,下一步要制定“一国一策”市场开拓计划,用活用好原产地规则,进一步提升货物贸易水平;要持续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深化优势领域服务贸易合作,进一步促进我省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要深入完善与RCEP成员国地方投资合作机制,拓展产业链供应链合作,开展专题招商推介举措,进一步提升区域招商实效。

  我省正在紧锣密鼓完善省级层面的RCEP实施工作领导推进机制、跨部门协调落实机制,以督促各地各部门及时出台相关配套政策措施,让市场主体应享尽享政策红利。

  马健介绍,我省将持续实施“三个一批”,开展精准化产业开放招商,强化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精准对接,突出总部型企业、产业链中高端和关键环企业,实施全产业链系统化开放,引进培育一批跨国公司功能性机构和产业链头部企业。

  在创新完善招商引资新模式方面,将深入实施产业链“链长制”招商,推行市场化、专业化招商,推广“带地招商”,鼓励各地搭建国有基金投资平台,强化“资本招商”等。并鼓励各地采取异地孵化、飞地经济、要素合作等模式,与东部沿海地区共建产业转移合作园区,进一步招大引强,为高质量发展添动力、增后劲。

  全面深化改革 激发澎湃动力

  □本报记者 石可欣

  嵩山、神农种业、黄河三大省实验室相继挂牌运行,重建重振省科学院与中原科技城、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建设融合并进;

  前11个月,36户省管企业共实现利润245亿元,增幅达155.7%;

  全年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13家,全省上市公司达到147家;

  我省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计划任务进度的91%,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这一组亮眼的数字,折射出2021年我省一系列改革举措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效。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改革开放政策要激活发展动力,鼓励各地因地制宜、主动改革。河南省委以前瞻30年的眼光看问题、谋对策、抓发展,作出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的决策部署。全面深化改革战略作为“十大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他战略落地实施的保障和支撑。

  新形势下,我省如何因地制宜、主动改革?如何用改革开放政策激活发展动力?全面深化改革将从哪些方面发力?1月3日,记者采访了省委改革办改革一处处长杜娟。

  “过去的一年,我省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中原更加出彩的关键一招,省委深改委研究确定的176项重点改革任务稳步推进,各领域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杜娟表示,但我省还存在发展创新不足、动能不强的问题,改革不全面、不深化的问题进一步凸显。

  杜娟介绍,基于对全省高质量发展态势的客观分析、对存在的问题深邃思考、对“改什么、怎么改”的前瞻谋划,我省提出要开展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

  省委改革办在组织研究制定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方案过程中发现,创新不足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短板。我省经济体量大,但与先进地区相比,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模式创新、制度创新等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亟须通过系统性改革破解制约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增强发展动力活力。

  “而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就是要解决我省发展创新不足、动能不强的问题。”杜娟说,“今年,我们的工作将着眼于打破一切与创新发展要求相背离的体制机制束缚,致力于构建有利于科技、产业、模式、开放等各方面创新的体制机制。让创新要素高效集聚、让创新人才大展身手、让创新活力充分迸发,把发展的动力由依靠资源要素的投入转换到依靠创新驱动发展上来。”

  具体说来,就是聚焦增强创新发展动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提升政府治理效能、调动地方发展积极性、制度型开放、绿色低碳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等方面全面深化改革。同时,围绕“深化改、全面改、改什么、怎么改”持续发力,搞好改革方案整体设计,打好改革“组合拳”,不断拆壁垒、破坚冰、解痛点、疏堵点,在深化改革上下功夫,进一步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在全面改革上做文章,实现各领域各环节改革举措有机衔接、有效贯通、有序联动,不断塑造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新优势,为高质量发展增动力、添活力。

  “改革是推动发展的制胜法宝,我们将着力推动改革取得更多进展、更大成效,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加快构筑确保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河南、确保高水平实现现代化河南的制度基础。”杜娟说。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七项重要政策

  会议要求,今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各地区各部门要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各方面要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政策发力适当靠前

  ❶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

  ❷微观政策要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❸结构政策要着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

  ❹科技政策要扎实落地

  ❺改革开放政策要激活发展动力

  ❻区域政策要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

  ❼社会政策要兜住兜牢民生底线

  2022年实施“十大战略”的重点任务

  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体(扩大)会议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明确2022年实施“十大战略”的重点任务

  关于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要推动重建重振省科学院完成架梁立柱,重构重塑省实验室体系基本形成,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更加凸显,实现“智慧岛”双创载体省辖市全覆盖,引育创新人才团队取得新突破,科技体制改革纵深推进,高校布局、学科学院和专业设置优化调整全面展开,“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高质量推进

  关于优势再造战略,要加快形成枢纽经济,建设国内外知名消费中心城市

  关于数字化转型战略,要加快构建高水平新基建体系,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提升数字治理能力,打造数字生态

  关于换道领跑战略,要实施传统产业提质发展行动、新兴产业培育壮大行动、未来产业前瞻布局行动

  关于文旅文创融合战略,要塑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加快建设博物馆群,谋划推进重大项目,提升“吃住行游购娱”服务品质,培育旗舰劲旅

  关于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要高水平规划建设郑州都市圈,培育壮大副中心城市,推动大中小城市协同发展,加快城市品质提升,建设数字孪生城市,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把城市新增人口的着力点放在青年人才上,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关于乡村振兴战略,要扛稳粮食安全重任,着力打好种业翻身仗,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加强乡村治理,培养农业农村人才,深化农村改革,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关于绿色低碳转型战略,要确保能源安全,加大节能降耗减碳力度,推动绿色发展,深化污染防治,加强生态修复,统筹“五水综改”

  关于制度型开放战略,要高水平建设自贸试验区2.0版,拓展开放领域,大力发展外贸,优化营商环境,办好河南投洽会等重大活动

  关于全面深化改革战略,要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做好党政机构改革“后半篇文章”,完成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地方金融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民营企业结构性改革、财税体制改革、民生领域改革


编辑:陈梦伊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