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乡村变了样

2022年01月05日07:52

来源:河南日报农村版

  □本报记者刘婷婷

  一棵油茶一斤油,子子孙孙不用愁,光山油茶树“摇”身变成致富树;商丘麻花香飘四方远名扬;柘城“小辣椒”映红万人致富路;鲁山小香菇撑起大产业……

  隆冬时节,天寒地冻,冷风吹起,寒意阵阵。

  中原大地乡村的种植基地里、加工车间里、生态养殖场中,到处都是火热的繁忙景象。

  强化机制兜牢底线、特色产业如火如荼、富民项目落地生根、易地搬迁扎根新家园……如今的河南乡村内,正呈新风拂面之势,次第展开一幅幅高质量发展的多彩画卷。

  做实做细守牢防返贫底线

  “太无助了,真不知道这困难该咋度过。”7·20暴雨冲毁了卫辉市曲律村李新泉的养鸡场,15000只蛋鸡全部死亡,也冲毁了他新种的全部农作物。

  众所周知,灾后防返贫是一项巨大工程,即使受灾再严重,我们也铁心守牢守好防返贫底线。卫辉市乡村振兴局副局长王济华告诉记者,通过全面排查、重点排查和补缺排查相结合,覆盖全市所有行政村、农户排查受灾情况,努力做到“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同时提供“一户一方案、一人一措施”的个性化帮扶。

  “正无奈绝望时,村‘两委’来给我的养鸡场排水消毒,防止病毒蔓延,还帮我挖排水渠,发放了215斤化肥,帮助我按时种上小麦。”李新泉激动地说,“灾后养殖补偿款6万元,各项补贴1万多元,受了这么大的灾,百姓没有受到损失,党和国家有这么好政策帮扶我们,扶贫干部这么倾力相助,有什么理由不努力。”

  在做好日常监测的基础上,针对洪涝灾害影响,我省坚持实行“1357”精准识别工作法,排查工作不落一村一户,做到对所有行政村和农村人口全覆盖;采取基层干部排查、部门筛查预警、农户自主申报三种渠道相结合;重点关注5类特殊群体家庭,明确因灾需要纳入监测对象的7种情形。同时,对监测户每户明确一名帮扶责任人,开展“一对一”精准帮扶,建立帮扶台账,落实帮扶政策,及时化解返贫致贫风险。

  截至2021年12月22日,全省识别认定监测对象21.59万户68.23万人,居全国第3位。其中7月份以来新增11.24万户35.5万人;通过精准帮扶,已消除返贫致贫风险7.47万户23.78万人,人数占比34.86%。

  产业火起来就业热起来

  以往冬天都是农闲时节,但如今这里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在滑县枣村乡西徐营村金泰服装生产车间内,女工们脚踩缝纫机,手上飞针走线,正在为完成服装出口订单而紧张忙碌着。

  在金泰服装打工3年,西徐营村村民闰玉彩是实实在在的受益者,家庭状况得到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一年脱贫、两年存款、三年小康”目标。

  滑县是一个有近150万人口,辖1009个行政村的农业大县、人口大县,劳动力资源优势突出。滑县乡村振兴局局长韩红斌介绍说,近年来,滑县立足自身优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项目,把纺织服装作为主导产业谋划发展,不少群众和企业都成为该产业的受益者。

  在鲁山,小小香菇铺满致富路。全县香菇种植数量达2.63亿袋,年产量18万吨、年产值14亿元以上,带动就业46000多人,食用菌种植已成为当地县域经济支柱产业。

  在商丘,麻花飘香气象新。河南省乡村旅游特色村、河南省文化产业特色村、河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民权县麻花庄村夯实产业发展,同步发展乡村旅游,村庄一跃成为依靠特色产业致富的典型村,村民腰包鼓了,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柘城辣椒、民权葡萄、新县旅游……我省坚持实施养殖富民、乡村旅游、电商流通等产业发展“十大行动”,抓好优质专用小麦、花生、林果等十大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壮大肉、面、油脂等产业集群,打造农业全产业链的发展模式。

  与此同时,我省继续推动稳岗就业,与广东、上海等地签订劳务合作协议,开展“豫见”系列活动,搭建完善用工信息对接平台,积极推广“就业帮扶直通车”,对有外出意愿的脱贫劳动力实行点对点、组团式劳务输出。截至去年11月底,全省脱贫人口、农村低收入人口外出务工227.1万人,较前年年底增加21.68万人;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63.53万人,其中灾后新增公益性岗位15.18万个,就业结构得到优化。

  通过产业、就业帮扶,群众收入实现了稳定增长。数据显示,截至去年9月底,全省脱贫户、监测对象年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4360元、10296元,较前年分别增长10.2%、8.7%。

  易地搬迁“搬来”好生活

  时值岁末,在卢氏县兴贤里易地扶贫搬迁社区整洁漂亮的搬迁安置房前,居民姚玉华和韩娜正在悬挂喜庆的小彩旗和红灯笼。

  搬迁社区60号楼居民李万财住着砖混结构的3室2厅房子,室内摆放着一应俱全的家电。“住进来一分钱没花,都装修好了拎包入住。”谈到自己的新房,年过半百的李万财难言喜悦之情,“搬到这里后,环境美了也更方便了,小区就有社区医院,孩子在家门口上学。”

  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让搬迁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我省积极完善基础教育资源,优化医疗卫生服务,确保搬迁群众就学就医得到保障;广泛开展志愿服务、上门服务、特殊人群看护服务等特色服务项目,建设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和儿童服务中心,完善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体,增强搬迁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

  “年纪大了,干不了重活儿。搬迁过来后我在小区物业公司工作,每个月能挣2200元左右,很满足很安稳。”谈起现在的日子,搬迁社区居民刘明军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聚焦全省858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25.97万搬迁人口,河南千方百计促进搬迁群众充分就业,通过合理设置公益岗位、发挥以工代赈作用、开展精准用工对接活动等,辐射带动搬迁群众就近就业。

  目前,全省安置点配套经营性资产和公益性资产项目2666个,吸纳劳动能力强的搬迁群众1693人参与日常管护,通过公益岗位解决半劳动力、弱劳动力1.45万人就业,以工代赈项目带动1430名搬迁群众增收,实现搬迁劳动力稳岗就业,扎根新家园。

  冬日暖阳,辉映着蓝天白云。放眼望去,麦苗青青,广袤良田犹如一湖绿水,“日子富了”“村子美了”“道路宽了”“笑容多了”……一幅幅美丽乡村画卷映入眼帘。

  小村庄,大变化。勤劳勇敢精神浸润下的中原人民正抓住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奋斗目标,以坚定向前的决心迈向新征程,奋斗的身影连成村庄一幕幕最美的风景。


编辑:陈梦伊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