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讯 (记者 宋向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相对持续的财政投入和市场化运作,通过财政资金撬动,构建乡村振兴普惠金融服务体系,2021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用3年时间基本建成比较完善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体系,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普惠金融如何助力乡村振兴?今年两会上,政协委员汪德峰带来的提案就与此有关。
汪德峰认为,随着农村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快速发展,乡村振兴对普惠金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由于乡村区域范围广泛,涵盖经济主体多样,经济发展程度不一,不同地区、不同经济主体以及同类型经济主体在不同发展阶段都具有不同的金融需求。
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汪德峰提出以下建议:
◇金融机构要大力宣传普惠金融知识,普及科学的普惠金融理念,联合政府相关部门开展普惠金融知识下乡活动,充分发挥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中的积极作用,营造良好的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环境。
◇建立健全政府与金融机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完善金融风险防控机制。推动政府、银行、保险及担保机构共担风险、形成合力,有效降低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成本和金融风险,提升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积极性稳定性持续性。
◇制定涉农贷款贴息政策,加大风险补偿力度,落实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政策,开展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的评定工作;积极探索“信贷+信用”“信贷+保险”“信贷+担保”服务模式,提高和扩大农业保险和担保覆盖贷款产品的水平和范围;依托信用信息平台和区块链技术,针对风险监测识别、评估预警和化解处置三个环节,从机构、客户、资金、市场、区域和重点领域六个维度,构建全面防控区域金融风险的工作框架。
◇加强信用信息体系建设。协同构建涵盖政府部门、市场主体的信息共建共享机制与平台,采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建立统一的信用信息系统,整合工商、税务、司法、环保等信息,凭借大数据、云计算技术降低金融市场主体的信息搜集成本,建立健全信用档案,保障信用体系时效性。
◇完善农村融资租赁市场,鼓励涉农主体利用期货市场套期保值,鼓励保险公司开发新型保险产品,促进担保服务创新,全面盘活农村“沉睡”资产。引导金融机构加强科技创新,拓展金融产品和服务手段,最终实现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与自身可持续性发展。
◇做好“区块链+产业链”双链融合金融。扩大现代农业发展基金规模,加大对农业产业链龙头企业的支持,并利用区块链技术将产业链上下游的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部纳入平台管理,进行信用信息画像,量身定做一系列金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