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报告集(2022)》发布。报告集包括体育、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城市和区域发展七个单册,由北京冬奥组委与北京体育大学共同编制,反映了自2015年北京申办冬奥会成功以来,筹办工作在促进冰雪运动普及发展、冰雪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社会文明进步、奥林匹克和冰雪文化普及推广、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主办城市高质量发展、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等方面的遗产成果。冬奥场馆赛后利用、冰雪运动进校园、二氧化碳制冷技术等科技创新成果,以及三赛区奥林匹克公园、北京国际奥林匹克学院的设立等议题,均在报告中出现。
此次为赛前遗产报告
赛后遗产报告将陆续发布
北京冬奥组委总体策划部副部长王仁华介绍,创造丰厚的冬奥遗产,为主办城市和广大民众带来长期、积极的收益,符合国际奥委会的改革精神,也是成功办奥的重要标志之一。目前,北京冬奥会诸多筹办成果已转化为现实遗产,使广大人民群众提前受益。
“奥运遗产工作没有成型的国际规则可循,往届也没有系统的工作方法和模式可借鉴。国情、文化不同,规划管理奥运遗产的模式也不尽相同。”王仁华说,北京冬奥会是《奥林匹克2020议程》颁布后第一届从筹办之初就全面规划管理奥运遗产的奥运会,北京冬奥组委积极探索创新,将遗产理念和遗产实践贯穿筹办工作始终。
据了解,在国际奥委会和国际残奥委会指导下,北京冬奥组委与多方密切协作,2018年11月组建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协调工作委员会;2019年发布实施遗产战略计划;2021年6月发布《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报告(2020)》;与国际奥委会共同制定的《遗产评估体系(KPI)》和《场馆遗产计划通用模板》已被国际奥委会推介至东京和巴黎等其他奥运会组委会。北京冬奥遗产工作在很多方面为未来奥运会提供了示范和借鉴,成为奥林匹克遗产领域的先行者。
据悉,此次发布的是赛前遗产报告。北京冬奥会期间还将发布《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案例报告集(2022)》,后续还将陆续发布赛后遗产报告,评估和宣传北京冬奥会的长期影响力和收益。
所有竞赛场馆制定了
三版《场馆遗产计划》
“我们很多雪上项目场馆,赛后利用是很具挑战性的。雪上项目大多小众,甚至可以被称作‘超人运动’,这些场馆在赛后怎么让老百姓还用得上,场馆也能持久运营下去,不能赛后才开始想,要从规划之初就想。”北京冬奥组委总体策划部遗产管理处处长刘兴华说。
对此,北京冬奥组委与三赛区的属地政府和场馆业主密切合作,所有竞赛场馆制定了三版《场馆遗产计划》。场馆赛后首先要服务全民健身,在非雪季还要考虑多种经营。山地场馆规划开发滑草、徒步、攀岩、山地自行车等山地户外项目,实现四季利用。例如,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就将继续举办国际高水平赛事,也将对公众开放;在非雪季还将开发山地户外运动和旅游观光项目,融入地区整体发展。
这种“长期性”作为理解奥运遗产的关键,被国际奥委会写入了遗产战略方针、奥林匹克遗产指南等文件中,和其他要素一道形成了如今对奥运遗产的定义。
“最初人们普遍只关注硬件设施,后来意识到奥运会也能带来无形的遗产。”刘兴华说,此次发布的报告集中,社会和文化两册集中展示了在社会文明进步、奥林匹克与冰雪文化普及推广方面取得的成果。
比如,志愿服务事业受两届奥运会带动得到快速发展。又如,“雪游龙”“雪飞燕”“雪如意”等场馆命名,会徽、体育图标等冬奥形象标识的设计,让冬季运动中留下了中国文化印记。“这些成果有些是因筹办奥运会直接创造的,也有些是举办地本身就有的发展愿望,奥运会的举办加速了它们的到来。比如京张高铁通车及其背后京津冀一体化的加速,还有中国对绿色出行、使用新能源的倡导等。举办地与奥林匹克事业的愿景实现了同频共振。”刘兴华说。
被国际奥委会称赞为
奥运遗产工作“先行者”
跨越百年的首钢园区也是一处活的“双奥”遗产。从1919年建厂,到北京奥运会前搬迁,再到成为北京冬奥组委办公地点和首钢大跳台所在地,建设北京冬季奥林匹克公园。巴赫多次称赞,首钢园区必将成为奥林匹克运动推动城市创新发展、世界工业遗产再利用和工业区复兴的新典范。
此次冬奥会的遗产工作中,北京冬奥组委已与国际奥委会共同创新制定了《遗产评估体系(KPI)》和《场馆遗产计划通用模板》,并已被推介至东京和巴黎等其他奥运会组委会。所有这些工作成果都会成为国际奥委会“知识传承”(KnowledgeTransfer)项目的一部分,这是一个包含了历届奥运会组织工作的经验教训和心得的资料库,北京也将通过这种方式为奥林匹克事业留下可以共享的遗产,贡献中国智慧。
王仁华说,如今,北京冬奥遗产工作已被国际奥委会称赞为奥林匹克遗产领域的“先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