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跟师带教门诊上,李鲜(左)正在给患者诊疗。记者供图
河南日报记者 李倩
2月7日,农历正月初七。虎年开工第一天,中医人李鲜的日程很繁忙。
她是河南省中医院肝胆脾胃科主任医师,白天,查房坐诊,带学生认中草药饮片、归纳病例总结经方,一直闲不下来。
但不管再忙,她都不会忘记每星期一晚上主持一堂中医经典诵读课。从2014年开始,这堂课她已坚持了8年。
2月7日晚6点,李鲜准时守候在电脑旁,因为疫情,中医经典诵读暂时采取线上方式开讲。李鲜带的研究生、跟师弟子和住培医师,医院其他科室的医生,大家准备好诵读文案,逐一进行发言讲评。
而过去线下上课时,地点是在省中医院四楼门诊大厅,临时摆好的几排长凳总会坐得满满当当,甚至还有从郑州、开封等地中医院慕名而来的中医医师。
一个半小时的课程,大家都是主讲人。“中医经典、经方应用、临床心得,都要说出个所以然来。”这是李鲜对来上课的每个人作出的要求,“一字一句、一药一方,都要言之有据、理出有方,这就需要对中医经典烂熟于心。”
传承发展中医药,离不开经典理论,学习经典就像在找寻中医药的源头。几十本必背经典、上百味中草药、数万条经方,中医的博大精深就在于它的辨证施治,源于对经典的融会贯通。
“读经典、做临床、兴中医,是每个中医师进步的铁律。”李鲜经常对学生重复这句话。在长期的实践中,她逐渐总结出“读、辩、悟、践”四字教学法。
“读、辩、悟、践”,代表学经典的四种境界:断句、读音、标点都不放过,要带着深情、字正腔圆地读经典;思考辩析不同年代对经典注释见解的不同内涵;深入研读结合临床,才能参悟病机找寻灵感;只有实践经典,才能推进中医药不断守正创新。
“不仅要‘钻进去’,还要‘走出来’。”李鲜说,学得深入,就能在临床上根据病症对经方进行加减调和,一张药方衍生出更多方,一味药扩展到多味药。
这就是验之于临床,用之于实践。在学习《伤寒杂病论》后,李鲜运用桂枝茯苓丸加味和加味理冲汤治疗肝纤维化,取得显著疗效,分别获得2019年和2020年河南省中医药科技成果奖一等奖。
其实李鲜也有“私心”,她觉得自己对经典学习得不够深入,也想借着诵读课鞭策自己,不断提高临床诊疗和遣方用药水平。
学生们学起来也有恒心,经方条目太多,就手抄下一张张小字条,走路时上课前拿出来随时都能背一背。
一股执着劲儿,让这群中医人跟中医经典“死磕”上了。李鲜拿出手机点开一条视频,是普外科副主任医师郭伟胜发来的,即便赶不上来上课,他仍找出空当坚持背诵。“你看他声音很洪亮,硬是闭着眼睛,使劲儿想使劲儿背。”李鲜说。
一字字记、一味味认、一方方悟,连李鲜也没想到,这堂中医经典诵读课一上就是8年。8年来,教室换了3次,学生换了11期,从最初的只有7名学生,到现在最多时有近百人参与。
就在去年12月底,在河南省第二届中医住院医师技能竞赛及师资培训现场,李鲜和弟子们把中医经典诵读搬上了舞台。这堂中医经典诵读课被作为范例在全省住培医师中进行推广。
虎年开春,一堂中医经典诵读课在全省各地中医院开讲了。开封市中医院、驻马店市中医院、濮阳市中医院、安阳市中医院……中医经典诵读活动在全省遍地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