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马丙宇刘亚鑫通讯员贺洪强
初春时节,白色大棚里生机勃勃,原阳县金豫河智能温棚产业园的水培番茄长势喜人,园区负责人孙广岭喜上眉梢:“让农业现代化插上了科技的翅膀,种得好、收得快、丢损少,年年都是大丰收!”
“今年发展的势头迅猛!”娄伟峥是原阳县官厂镇娄谷堆村草莓基地负责人,也是村干部,他高兴地说:“观光旅游收益高,村民的日子就像草莓一样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农业农村现代化之路怎么走?
政策顺民意,举措暖人心。筑底色、养本色、提成色,原阳县定下培育高质高效新农业、宜居宜业新乡村、双重富足新农民的目标,走出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原阳实践”。
农业兴旺,家园宜居,农民幸福,一幅幅农业农村现代化图景,在原阳的田野上铺展。
筑底色:高质高效新农业
娄谷堆村这个草莓大棚不一般,进去仿佛置身于现代化的“农业工厂”:无土栽培的草莓幼苗在半空中茁壮生长;施肥灌溉、调温控湿,全部自动化控制。
仔细一看,连棚里的塑料膜都有四层。
哪四层?“草莓根上一层,距离地面2米、3米、3.5米各一层。”娄伟峥一一指着解释,根膜黑色不透明,剩下都是白色透明的塑料布。
为啥这么多层?“多层膜能更精准地控制大棚内的湿度、温度,长得好病虫害少,草莓实现绿色种植。”这是娄伟峥刷短视频学来的法子。
娄伟峥今年36岁,以前在外面搞金融,2018年回村当农民,从“高大上”到接地气,娄伟峥说他本来就是个农村人,惦记父母也是回家找初心。
大数据能证明娄伟峥的努力:一打开手机,各个短视频平台推荐给他的都和草莓有关。
虽然偶有失败和困惑,但娄伟峥的草莓种得越来越好。他建起农业园发展起了观光农业,草莓成熟时节,引来游客采摘。“品质好,身价高,大年初四那天销售额就有一万多块,两亩草莓被摘空了。”娄伟峥颇为自豪。
“实践证明,现代高效农业大有奔头。”娄谷堆村党支部书记娄文革说,村里先后引进了一系列新项目,成了远近闻名的现代高效农业示范村。
农业现代化离不开科技支撑。
“种番茄换茬不翻地了。”跟土地打了十几年交道,孙广岭的工作地点从2米高抬手就能碰到顶的冷棚换到了6.5米高的高标准暖棚当中。孙广岭承租了38个大棚后,种番茄换成了水培,从一年三茬变成了四茬,换茬时拉秧、施肥、整地等操作都不用了。
走进大棚,番茄秧苗的根部长在地下的水盆里,内部有进、出水口,大池里营养液在中间循环。“撒在土里的肥料最高利用率只有30%,而溶于水后供给能达到90%。”贾镇是园区从郑州请来的技术专家,他告诉记者,因为精准高效的肥料供给,现在园区的番茄口感好到可以称作“水果番茄”,电商价格能达到每斤12元。
鼓励和扶持农民立足本地资源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庭院经济,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坚持走绿色发展的路子,推广新技术,发展深加工,努力实现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生态良好……
为确保农业高质又高效,原阳县在调优结构,调顺体系,调好方式,扛稳粮食安全重担的同时,筑牢农业高质高效的底色,促进现代农业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田野里不断集聚新动能。
养本色:宜居宜业新乡村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
初春晴空下,原阳县蒋庄乡迁建区——世和园社区里,平坦的水泥路干净整洁,道路两旁的6层单元楼红得耀眼。
临近晚上6点,社区内的幸福小学迎来学生放学,校门口的那两棵高大棕榈树,在夕阳下送孩子们回家。
幸福小学投入使用不满一年,粗壮的棕榈树看起来已经生长了十几年,从哪挪来的?
“从老村,从我家门前。”世和园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的医生乔德杰说,这两棵树,是从蒋庄乡裴刘尧村用大卡车移来的。2017年,河南省黄河滩区居民迁建规划出炉,蒋庄乡包括裴刘尧村的4个村被纳入。
“穷家难舍,不管是搬迁还是现在,所走的每一步都要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蒋庄乡迁建区区长李涛说,春天来了,社区怎样绿化,也要挨家问一问。
先试着移栽,能成活就大量挪来;服从社区规划,不能随意乱种……征求意见后,世和园社区的居民很高兴:新家有了老家元素。
居住在世和园社区D区的乔百强在郑州干绿化,他跟一栋单元楼的邻居达成一致,要一起在楼前再增加些植物。“就是干这个的,自己家差了能像话?”乔百强这样想。
这两天,世和园社区服务中心广场的石头前,种上了一种矮矮的绿植。李涛告诉记者,这叫作十大功劳,还要配上红叶石楠、月季等花草,都是乔百强设计、免费捐赠给社区的。
“农”更多强调的是产业、行业,“乡”则在“农”的基础上,增加了人文和情感成分。建设新乡村,少不了乡情,也离不开机制保障。
“要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原阳县借助滩区迁建,保留乡土味道,补农村短板、扬农村长处,将涉及5个乡镇的4个迁建社区建设成了农民的幸福新家园。
“如今的日子美得很!”说起搬进社区的新生活,大宾镇安置区——孙堤社区的孙安义掰着手指头,如数家珍,“有什么事,家门口的服务中心就能搞定;小病去社区卫生室,大病到县医院,医保一卡通。”他也成为原阳县产业集聚区一家工厂的专职司机,和收入不稳定告了别。
“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助推了宜居宜业的新乡村建成。”原阳县委书记刘兵说,结合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工程,农村公共服务设施明显改善,原阳县还谋划实施了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工业产业园、生态旅游和安置区商业等一二三产业融合项目,不仅是农民,就连城里人就业、创业机会也持续增加。
从2017年到现在,原阳县城乡人均居民收入已经从14739.9元增长到20618.46元,新乡村更新更美。
提成色:双重富足新农民
2月28日下午,在原阳县官厂镇迁建社区——柳月湾社区一旁的麦地里,记者见到了该镇三合庄村党支部书记李新岭,风尘仆仆。
“正建设高标准农田呢,以后浇水、进大型机械更方便。”抹了把汗,拍了拍土,李新岭指着面前的麦地说。
一迁建,三合庄村村民和自家的地更近了,村里的耕地,就围在社区周边,还有将近3000亩。“离得近了,反倒是有些群众不愿意种了,进县城干活的越来越多。”李新岭说。
“老村复耕的地都流转给企业了,这边能试试不?”很多人也给李新岭提建议。李新岭上了心,开始寻找一些企业负责人交流,发现他们也有顾虑:“地是多,但是涉及几百户村民,一家一户去沟通,他们没精力也没经验。”
村集体牵头,建个合作社的想法渐渐在三合庄村村干部的脑海里形成。慎重考虑、一番考察和征求意见之后,李新岭开始找镇干部办手续。
“有村集体做保障,村民放心企业也省心,真有大面积流转的机会,不能错过了!”3月1日上午,李新岭来到县里,领回了合作社的执照,“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没了牵挂土地的担忧,群众挣钱的劲儿也更足。”
靳堂乡张庵村村民夏玉西家的8亩地已经准备流转。“张庵村拆迁后进行了全面复耕,连同群众的1500亩土地一同流转,每亩每年最少1000块钱。”靳堂乡常务副乡长李辉介绍。
搬进同德苑社区后,夏玉西来到了家旁边的卫材厂工作,一月收入有四千多块钱,路程也就5分钟。她的丈夫和公公,原来在外地奔波挣钱,现在俩人都顺利在城区找到了一份建筑工地的活儿。
夏玉西这一家人,彻底从种地中解放出来成为入城新农民,在原阳县,这样的新型农民铺天盖地,收入翻了几番。
农民富裕富足,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
一到傍晚,柳月湾社区的广场上总是格外热闹。三合庄村村民李冀英经常到广场。“社区广场干净宽敞,以前在村里跳舞总是跳一裤腿土,回家就得换鞋洗衣服,现在鞋都不会脏。”李冀英性格爽朗,快人快语。
李冀英一直爱跳舞,不管是自费还是凑钱,光音响就用坏了三个,她说:“现在的是村里给置办的,放在广场旁的储藏室里,声音很大,音质可好!”
有场所、有队伍、有活动,农民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有欢乐、有劲头、有生机,不仅是这一人一地,原阳县不断完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推动优质文化资源下乡进村,促进乡村文化繁荣发展。
如今的原阳农村,公共文化体系逐渐健全,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农民口袋鼓起来、脑袋“富”起来,正昂首阔步奔向更加美好的新生活。
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底色厚,本色实,成色足,这就是原阳县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有力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