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共享 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

2022年03月16日07:43

来源:光明日报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央一号文件,都对此作出了切实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乡愁”,作为最朴素的情感,是激发人们回馈乡村、建设家乡的不竭动力。

  近年来,知识分子的返乡实践逐渐呈现新特点。

  “在地”情结牵引下,积极助力乡村振兴。“在地”情结是人和家乡之间的情感纽带,包括认知、情感、行为等层面的“地方之爱”,可转化为凝聚价值、发展乡村的引擎。如今,一些知识分子不只做春节返乡期间的外在观察者,还努力做长期的参与行动者。例如,多校学者联合开展的“在乡村发现中国”跨学科调研,家乡情结贯穿其中,理论经验互动融合,为城乡发展研究探索新路径。走出“学术的悬浮”,知识分子创新“在地”实践,以知促行,重建自身与时代的深刻关联,真正嵌入乡村振兴的行动格局中。

  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发展。《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明确将数字乡村作为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互联网的普及重塑了乡村信息环境,打破了传统叙事结构。以互联网为“新农具”,短视频直播成为“新农活”,越来越多的农民借助新媒介展示乡村图景。有学者返乡协助村民创建微信群、建立电商直播联盟,推动特色产业振兴。由于数字技术的赋能,知识分子和农民成为联系紧密的传播主体,取长补短,加强互动,为共同富裕的愿景注入全新活力。被激活的乡村“可见性”中,知识分子叙事与农民新媒介话语交相辉映,有助于涤荡刻板印象,消除文化隔阂,展示乡村价值。

  发挥协同治理力量,建构共同体,培育文化振兴人才。知识分子情系故土,注重培育本土农民的主体性,立足于“地方知识”挖掘乡村价值,以文化人,发挥文化知识体系的在地化作用。多个行动主体协同建设,以共治共益的体系促进乡村治理更加有效、充满活力、和谐有序。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内涵统一,相辅相成,知识分子身体力行参与乡村振兴,体现了共同富裕的共建共享理念,有助于在乡村发现振兴路径的多样性,为我们理解当代中国提供更丰富的参照与启示。

  在通往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以“乡愁”为原始驱动力,以“在地”情结为现实推动力,远离家乡的广大游子都可以充分利用数字时代的多重资源,建构富有人情味的城乡共同体,从而夯实乡村振兴基础,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作者:刘楠,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传媒大学讲师;周立,系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

编辑:陈梦伊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