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科院农田灌溉研究所试验田里的大型喷灌机。受访者供图
编者按
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一次强调,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要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前不久印发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大力推进种源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作为农业和粮食生产大省,河南的农业科技创新一直处于领先地位,这里不仅有独占鳌头的“国家队”,还有实力雄厚的“省队”。
今日起,本报推出“打卡神农藏宝图”系列报道,记者带你走进这些科研院所,打卡农业科技宝藏,挖掘领跑全国乃至世界的先进农业科技成果,彰显粮食大省的责任与担当。
□本报记者 杜君 刘晓阳 孙美艳
农谚说,灌溉有三看,看天、看地、看庄稼。如今,一台“会思考”的智慧喷灌机,替代了经验丰富的“老把式”。
仲春时节,正是小麦水肥需求高峰期。3月14日,在位于新乡县七里营镇罗滩村的近1000亩试验田里,一台大型自走式喷灌机高速运转,高低错落的喷头喷射出伞状水花,与青青麦苗相映成景。
“这台喷灌机的独特之处在于自带‘智慧大脑’,还有两大绝招。”中国农科院农田灌溉研究所节水高效灌溉技术与装备团队科研人员陈震形象比喻,如果说喷灌机是位麦田医生,以往的灌溉机只会“打针”,而这台还能给麦田“看病开处方”。
头顶上方,一架无人机“嗡嗡”作响。“这台无人机携带光谱相机,通过飞行监测,就能知道庄稼渴不渴、是否需要施肥以及需要喝多少水、施多少肥。”陈震进一步解释道,再结合埋在田间的传感器发出的信息校准,综合专家知识模型分析决策,就能形成“精准灌溉处方图”并反馈至控制平台。
“另一绝招是精准变量灌溉。”顺着陈震手指的方向仔细观察,喷灌机上错落的68个喷头,水流速度略有不同。“流速可以结合不同区域需水量自动调整。”
“一部手机,就能了解和控制整个灌溉过程。”一旁操作系统的工作人员说,喷灌机3天就能精准灌溉500亩小麦,不仅节省人工20余人,每亩还可节水约20立方米。
不远处一块田地里,种着不同品种的小麦、蚕豆和豌豆。陈震说:“就算是复杂的作物混种,系统也能精准识别每个作物种植区域所需水肥,按需变量灌溉。”
放眼全省乃至全国,精准变量灌溉任重道远。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中原粮仓”水资源总量和人均占有量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省水利科学研究院资料显示,农业用水占我省用水总量的40%以上,而真正有效利用的灌溉水量仅占总灌溉用水量的60%。
据介绍,美国、以色列等发达国家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起步较早,世界领先。作为全国唯一专门从事农田灌溉技术研究的国家级科研院所,农灌所一直将节水高效灌溉作为努力方向。20世纪80年代,该所在郏县研发建成的恒压喷灌工程,在“六五”时期与葛洲坝水利工程一道同属水利部十大科技计划,至今仍发挥着良好的工程效益。
从59年前贾大林等老一辈科学家扎根河南治理盐碱地,到如今以陈震为代表的新一代科研人员专注智慧灌溉系统研发,越来越多的高效节水技术在田间大显身手。
“精准变量灌溉这项农田‘黑科技’的精度达厘米级,是我国在该领域从跟跑到并跑的一个杰出代表。”农灌所节水高效灌溉技术与装备团队资深首席专家黄修桥说,目前该系统已具备产业化条件,系统包含的各类技术累计在内蒙古、辽宁、河南、安徽等地推广应用100万亩以上。
粮食来自良田,更来自良技。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依靠科技引领支撑,中原沃土丰收希望无限。
宝藏档案
精准变量灌溉技术将无人机、物联网平台、自走式喷灌机结合在一起,节水节肥、智能精准、节本增效,全国领先。